分享

诗歌为什么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云淡GT 2019-09-10

首先这位朋友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非常严谨。为什么诗歌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相信你也明白,唐朝的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诗歌、散文、骈文、赋、唐传奇等多种形式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唐诗不过是众多文学题材中最为耀眼的那一个。唐诗能在唐代取得如此耀眼的成果,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去分析。内衣就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密度和成果,外因则是政治、经济、地域、思想文化和诗人主体等多方面的作用。

就内因来说又有多方面的作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诗的发展做出的诸多准备。

内因的第一个方面是文学自觉性的诞生和发展。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文学是自发的文学,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文学是自觉的文学,文学被独立出来,用来表情达意,文人开始自觉的发展文学艺术。而不是作为纯粹的政教工具。文学的艺术性也因此慢慢的被挖掘出来。这是一个最大的前提。

内因的第二个方面是声律的准备。唐诗多为近体格律诗,之所以以近体诗的名称区分于古体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格律和对仗。而唐诗严格的声律要求不得不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准备。沈约对四声的发现、沈约和谢眺朓对四声理论的拓展、谢灵运和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等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永明体的诞生。永明体最是讲究格律,继永明体之后的多位诗人,都对四声理论及永明体推崇备至。甚至有一些晚期的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唐朝诗歌在韵律方面有相似之处。到了唐代,韵律的标准经过简化和创新,去除了一大堆繁复的毛病。再经过杜审言(好像是杜甫祖父)、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对声律的贡献,基本把五律和七律的格调定了下来,晶体时的五言律和七言律最终成形。唐诗声律方面的准备已经成熟。

内因的第三个方面南北文风融合、精神风骨方面的准备。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后期,南北分裂,南北文学对峙。齐梁文学多描写女性器物,重词藻而失去了骨气,宫体诗的弊端走向了极致。北方文学气质浑厚、骨力刚健,却缺乏文采,流于粗俗。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隋唐王朝的大一统而解决,例如隋朝付出了诸多努力,却无法扭转南方绮艳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但这又是一个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经过了120余年的发展的努力,终于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慢慢有了改变。唐太宗有心去改变,却最终没有扭转局面,并且吸引了一大批诗人聚集在身边,形成台阁诗人群体,虽然他们的文风较之前有骨气一点,但他们多应制、歌颂、奉承之作,慢慢流于宫廷师风。而此时出现了一股清流——“上官体”,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还是没能跳出那个圈子,毕竟他也是台阁诗人,但是对于改变当时的风气,也算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王绩和初唐四杰登场,初唐四杰均是郁郁不得志的贫寒文人,他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对现实发出质问,精神气质比较昂扬,初唐四杰一步一步向台阁体和宫廷诗发出攻击,克服了上官怡之前的诸多弊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稍后,陈子昂登场,他主张复古革新,名义上是复古,实际上是创新,陈子昂本人的理论和写出的诗歌,都具有慷慨激昂,雄浑壮阔的特点,于雄浑壮阔中又有悲凉之感,陈子昂的大声疾呼和优秀的诗歌,彻彻底底击碎了凄凉以来是宫廷侍奉的弊端,陈子昂做到了将南北文风的长处合二为一,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至此,唐代诗歌气质骨力方面的准备已经成熟。

内因的第四个方面是诗歌意境方面的准备。继陈子昂之后,“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的是乐府旧题写了一篇长篇歌行,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同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也创造了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取得的进展,能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创造出空明纯美的诗境,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内因的第五个方面是理论方面的指导。这一点余地一点有相通之处,文学被独立开来,也产生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对文学的理论进行思索,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曹丕《典论-论文》等一大批理论著作,为诗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指导。

外因方面则更加丰富,就几个普遍的点来说:第一是唐王朝开放的文化环境,第二是唐王朝强盛的政治国力,第三是,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正统地位从未被动摇,礼堂皇室极中道教,佛教各派在唐朝迅猛发展,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是唐代诗人的漫游之风,第五是唐代文人积极入幕,幕府生活语文学的紧密联系,第六是唐代文人读书山林风气的盛行,第七是唐代政治多发的贬谪生活对诸位诗人的重要影响,第八统治者,通过科技等各种方式鼓励诗歌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地域、传统和个性等诸多外因原因,从个性来说,比如王维,孟浩然,张九龄等人创造出静逸明秀之美,而狂傲不羁,留下气氛十分浓郁的王昌龄、李琦、祖咏、王翰你就形成了清刚劲健之美,而有过几次出塞,深入军营生活的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就形成了慷慨奇伟之美……

唐诗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气氛普遍昂扬,即便是送别诗和贬谪诗,其不舍留恋和失意的背后,总有一股子豁大昂扬的精神气。

此外唐诗经过安史之乱,盛唐诗歌风光不在,中唐诗人并没有因为盛唐诗歌的高度而退缩不前,他们转而寻找新的方向,大历诗风和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的在在盛唐诗歌的高峰下寻求新变,渴求找到恢复盛唐的办法。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是别具韵味的。到了晚唐,现实的苦痛狠狠的打击了文人,提醒他们盛堂不可能再回去了,幻灭的文人们转而走向了细腻朦胧的道路,晚唐诗人纷纷登场,而这一时期的李商隐则是唐朝诗歌的最后一座高峰。

也因此,唐朝诗歌从头到尾,从来没有寂寞的时候。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创新,一直都有收获。

至于为何在唐代,诗歌在那么多种文体中脱颖而出,除了以上内外多方面原因之外,不得不认清现实,到了唐代,诗歌的各方面准备已经充足,直等迎来巅峰。而其他几方面的文学,不是刚刚兴起,就是刚刚到发展阶段,等待他们的高峰,在以后的时代。必须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