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人们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偶像。这个偶像可以不论身份高低,不论富贵贫穷,不论哪行哪业,但一定要心中有家国,品行高洁,刚正磊落,无私无畏,忠诚不渝。如此,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强盛! 对于唐朝大诗人杜甫而言,他的精神领袖不是皇帝,更不是李白,而是三国时蜀国的开国功臣,诸葛孔明。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到了蜀地,定居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这是杜甫草堂开始的时期。 第2年春天,杜甫到位于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瞻仰凭吊诸葛亮。对鞠躬尽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诗人倾慕自己,心中禁不住涌上对时事的兴叹。安史之乱尚未平叛,国将不国,于是他将万千的感慨写成了一首千古绝唱《蜀相》。这是一首令人泪目的诗作,诗中的诸葛亮家喻户晓却结局悲惨,诗作末尾二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诗中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心以及对他功业未遂的感叹。整首诗将感情、景色、议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对历史的评价,又有对现实的讽喻。在历代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中,此诗堪称千古绝唱。 诗作开篇以自问起句,“丞相祠堂何处寻?”在这一句中,诗人不称诸葛亮为为“蜀相"而称“丞相”,令人倍感亲切,由此也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心。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作了回答。远远望去,一片郁郁森森,庄严肃穆的武侯祠,像泰山压顶般气宇非凡。 带着一份崇敬和一份倾慕,诗人走入祠堂之类。看到殿宇巍峨,塑像凛凛,不由得百感交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绿的春草在阳光下拔节生长,布满台阶,令人看到其蓬勃生长的欲望。黄鹂声声啼叫,曲曲婉转,在林间自由跳跃,处处一派和谐之景。 然而,此时诗人身处武侯祠内,如此清新美丽的景色并没有让诗人感到一丝轻松愉悦,反而是一片荒芜。因为诗人心中时刻记挂着自己的国家,记挂着黎民百姓。此时,朝廷政局混乱不堪,处处战乱不断,这满院萋萋碧草,数黄鹂啼鸣,都只能换做一声叹息。 诗作第三四句为议论,是该诗的千古名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历史上诸葛亮隐居隆中,幸得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山。他在蜀地运筹帷幄,开疆辟土。刘备去世以后,他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辅佐后主刘禅。一个“老臣心”饱含诗人无限的崇敬之情。 诗作若至此戛然而止,便也没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云“诗贵有眼”。此诗之眼便于结尾处点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家国乱,人心更乱。自安史之乱至今,诗人历经波折,虽遭到许多变故,却从未失去家国之心。 诸葛亮是幸运的,能够得遇刘备这样一位明君。而诗人却半生奔波,依然仕宦无成。世事再乱也容不得他插手。最令有志之士痛心的莫过于报国无门。尾句中“泪满襟”的英雄是武侯诸葛亮,也是诗人自己,更是天下一切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才华的人,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读罢整首诗,读者莫不感到诗中的沉郁顿挫,整首诗真是一字一泪,字字泪目。在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须发花白的诗人,在冷冷清风中,站在历经千年的丞相祠堂前,任凭泪水簌簌而下,湿透了胸前的衣襟。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