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孤山寺北贾亭西” 交代诗人观景地点。“水面初平”写春水初升, 与堤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两句勾勒了西湖的早春画面。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②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表现了西湖早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纷纷飞向暖树的热闹场景,“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衔泥筑窝的忙碌场景,突出了钱塘湖早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③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表现了西湖早春充满生机的静态美。“乱花”突出春花初开,种类繁多的景象;“渐欲迷人眼”是虚写;“浅草”描写春草刚萌发的情景,突出春草的柔嫩;“才能没马蹄”形象地描写春草刚刚没过马蹄的情形;这两句状写初春花草的生长趋势,突出初春的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④尾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美景的流连及眷恋。 【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体裁: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写景诗。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用“早”和“新”形容“莺” 和“燕”,抓住初春季节特征,描绘出盎然生机的景象;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有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颈联写花草。“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写作特点】①借景抒情,直抒胸臆。②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 __(朝代)____ ____(人名)。 2. 全诗以“ ”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3. “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可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7. 请从用词上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 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9. 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11.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