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这是一首无名氏的元曲《朝天子·志感》,强烈地抨击了元朝时的社会黑暗。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冲天的怨愤。 在元朝,有这种怨愤的文人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焚书坑儒的秦朝,还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元朝这样,令文人皆怨,几乎是集体思退。 2 翻开《元曲三百首》,随处可见文人的哀声怨语与思退之心。集子中共收七十个作家,竟有近三十人明确表达了对政治的怨愤,直接表达归隐之意和赞美田园生活的作品,高达八十多篇。 整个一本《元曲》,虽然也有“哀民生之多艰”,但你读不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读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家国情怀,总体上多是“曲埋万丈虹霓志”和“避风波走进安乐窝”的消极与自保。 ![]() 3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这是贯云石在辞官之后写的。元仁宗时,贯云石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不久就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贯云石为什么辞官?从曲中不难看出,是因为他看到了“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的官场险恶。 4 元朝官场险恶到何种地步?来看马谦斋的一首《柳营曲·叹世》: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看到没有?虽然武比廉颇,文比萧何,但却还要“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因为“今日个,平地起风波”,可见世道险恶到了什么程度! 马谦斋曾在大都(今北京)作过官,后辞官归隐,有人说他后来也隐居杭州。 ![]() 5 因为世道险恶,除了上面说的贯云石和马谦斋,还有许多文人也都辞官归隐。 以一曲《天净沙·秋思》为人熟知的马致远,做过几年浙江行省务官。这是个小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局长。在这样的小官职上,马致远根本施展不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反倒看透了官场的凶险,便辞归过起了幽栖的生活。 在一曲《四块玉·恬退》中,马致远自嘲归隐是因自己“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但实际上,《蟾宫曲》中“韩信功兀人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才是真实原因。韩信有开国之功,但终被杀害。当时的元朝也是这样,所以怎能不令人生畏? 6 以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闻名的张养浩,也是“过中年便赋去来词”的名人。他曾官至礼部尚书,后来也辞官归隐。 在《沽美酒兼太平令》一曲中,张养浩看得明白:“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楚大夫”指屈原,“伍将军”指伍子胥,“乌江岸的好汉”指项羽,“咸阳市的丞相”指李斯,“五柳庄”是指陶渊明。前四人都当大官,但也都下场凄惨,不如陶渊明归隐落得清闲自在。 张养浩在这里自比陶渊明。归隐有多自在?且看他的一曲《水仙子》:“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真欢。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襴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 末句中的“黄金带”和“紫罗襴”比喻当官。很明显,作者把“休官”当作“神仙一样看”,认为这“的是真欢”,就是因为看透了“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襴裹着祸端”。 ![]() 7 薛昂夫晚年也退隐归家。他有一首《塞鸿秋》: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雪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曲中尖锐地讽刺了一些只在嘴上归隐的官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口是心非。 8 孙周卿在辞官归隐后,写了一首表达隐逸之乐的《蟾宫曲·自乐》: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住山、吃山、看山、玩山,生活虽然俭朴,却是自由自在,其乐无穷。显然,这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人发自内心的欢呼,也饱含着对世俗与官场的对抗情绪。 ![]() 9 下面,就让我们耐住性子,来听一听元代文人消极避世的集体哀叹吧: 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卢挚《沉醉东风·闲居》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姚遂《满庭芳》 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乔吉《卖花声·悟世》 你试看凌烟阁上,功名不在我,则不如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且快活。——阿里西瑛《凉亭乐·叹世》 但愿生还玉门关,不将剑斩楼兰。转首苍颜,好觅菟裘,休问天山。——李致远《折桂令·读史》 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吴西逸《蟾宫曲·山间书事》 故纸上前贤寂寞,醉乡中壮士磨跎。富贵由他,漫想廉颇,谁效常何?——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北邙山多少英雄?晋史南柯,白骨西风。——王举之《折桂令·读史有感》 乐心神,净耳目,抽身隐逸,养平生浩然之气。——李爱山《上小楼·自适》 管甚谁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忘忧草,含笑花,愿君早闻冠宜挂。——白朴《庆东原》 ![]() 10 在元曲作家中,有许多人的生平都不可考,说明这些人都未曾出仕过。而在生平可考的人中,许多都是终身未仕的,比如关汉卿、白朴等。 文人乃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文人皆怨,集体思退,无疑是元朝社会的悲哀。之所以会这样,自然与元朝的民族政策有关。 元朝把全国人分成四等,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法律上的地位高低不同,其中主要歧视和打压汉族人。这种民族分化政策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加以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 但这一等级制度,这种歧视汉人、不吸纳汉文化的政策,却使人才淹没,民心不附,结果统治地位不但没有加强,反因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而迅速衰亡。 可见,在任何一个社会,文人都是得罪不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