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类型解析 | 百花齐放的创业类型研究

 三山168 2019-09-11

专题开篇

温馨的教师节刚刚过去,浓情的中秋节马上接踵而至。在这样一个桂花飘香、祝福满满的金秋九月,NET2019公众号将从本周开启一个新的专题——创业类型解析。希望通过这个专题,帮助从事创业研究和实践的小伙伴们从不同维度理解创业现象和创业研究,更好地助力创业实践和创业研究的开展。

如今,创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从不同角度理解创业也不同,真可谓百花齐放。从不同角度、聚焦于某个维度理解和开展创业活动,不仅不会产生混乱,反而更加有助于把握创业的本质,有助于激发创业所带来的优势。基于这样一些认识,经讨论,本公众号自今天起,开设创业类型解析专题,每周三发布专题系列文章,特别邀请长期专注创业研究的张敬伟教授担任本专题系列文章的主持人。期待从事创业研究、教育与实践领域的各位朋友在NET2019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共同学习成长。如果您对文中观点有任何疑问或不同看法,您可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送邮件ysuzjw@126.com与我们联系。欢迎交流。(张玉利)

百花齐放的创业类型研究(音频) 来自NET2019 18:30

◆ ◆ ◆ ◆

百花齐放的创业类型研究

专题主持人:张敬伟

◆ ◆ ◆ ◆

  当创业类型研究成为潮流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经历了从识别创业者特质,到关注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再到探究创业行为背后的创业认知成因这样的理论发展脉络。创业研究学者们大都沿循这些理论脉络梳理和开展创业研究,却不大注意到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独特的“创业+”现象,即,很少有一个管理学研究领域像创业研究这样,学者们对广泛的创业现象开展了高度细致的类型化研究(如图1),力图探究和总结不同创业类型的规律与理论逻辑。

图1 多样化的创业类型

譬如,上世纪70年代公司创业研究的出现,就是因为大公司主导着创新活动,研究公司创业有助于获得大公司创业活动的科学知识;再如,几乎同时兴起的裂变创业(或衍生创业)研究,也是因为技术人员离职创业的现象非常普遍,探究离职员工因何以及如何创业成为裂变创业研究的关键议题。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创业类型的研究持续发酵,出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如,关注农村地区创业问题的农村创业,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创业,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数字创业,聚焦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创业,等等。不仅如此,针对特定主体的创业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如女性创业、大学生创业、海归创业、用户创业,农民创业,等等。

这些多样化的、甚至还在不断繁衍和增生的创业类型研究,或者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如全球创业调查项目GEM使用生存型vs机会型创业的分类),或者开启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如假设驱动型创业、战略创业等),或者关注特定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如女性创业、农民创业等),或者围绕特定领域的创业现象开展研究(如社会创业、数字创业等),甚至使用多个分类维度,对某种创业类型沿着特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如家族企业战略创业、数字学术创业),等等。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很多创业类型都演化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为创业研究提供独特“附加值”的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基于“创业思维”的洞察力。总之,创业类型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创业研究成为一个高度活跃的伞形研究领域。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创业类型研究呢?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在实践方面,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各国对于创业活动的普遍重视,创业精神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相关的个体与组织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既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也呼唤创业研究的分工和细化。第二,在理论方面,创业是复杂、多样和动态的现象,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才能探究其规律。譬如,创业与传统大公司的战略更新和持续成长密切相关,因而公司创业、战略创业应运而生;创业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土壤,因而,制度创业、社会创业等获得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创业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创业的相关研究。加之创业学者受到创业理论的熏陶和感染,敏于把握和开创研究机会,积极地开疆拓土,将创业研究拓展至更多的细分领域,推动创业研究外延的延展。

类型化是理论化的一条基本路径

其实,无论是一个学术主题还是一个实践话题,多可以进行类型化研究。类型化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理论化的一条基本路径,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类型化研究在管理学领域并不鲜见,如管理者角色分类(高、中、基层管理者)、组织结构类型(机械结构vs有机结构)、企业类型(国有vs民营vs外资等)、员工类型(知识型员工vs非知识型员工)。在战略研究领域,波特的三大竞争战略、迈尔斯和斯诺的四种战略类型,都是学者们耳熟能详的学术常识。在创新研究领域,克里斯滕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相对)令其一举成名,亨德森和克拉克提出的结构创新(与模块创新相对)也助力其获得《管理科学季刊》(ASQ)最佳论文奖,如此不一而足。学者们采取不同的分类维度对某种管理现象进行分类,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揭开该现象的神秘面纱,从而令身处其中的人们开启新的认知。不过,像创业研究领域这样出现如此多的类型化研究,却实属罕见。

类型化研究通常包括两种途径,第一,分类(typology);第二,归类(taxonomy)。前者是根据概念或理论自顶向下区分出若干类型,是一种演绎思维;而后者是根据经验或观察自底向上识别出若干类型,是一种归纳思维。类型有助于刻画事物共性,并定义彼此的区别。针对不同的创业类型开展研究,有助于区分和刻画不同的创业情境、创业动机、认知过程、创业行为以及创业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每种创业类型的独特理论逻辑,还有助于通过多样化和情境化研究为创业领域做出有益的贡献。

  创业领域的类型化研究  

创业研究领域的分类研究和归类研究简述如下。

首先,创业分类的相关研究。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由张玉利、薛红志、陈寒松和李华晶等教授编著的创业教材《创业管理》(第4版)介绍了多种常见的创业分类。例如,按照 “谁在创业”(创业主体)区分为个体创业vs团队创业,按照“在哪里创业”(创业位置)区分为独立创业、公司内部创业和网络创业;按创业效果区分为模仿型创业、复制型创业、冒险型创业和安家型创业等;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衍生创业、弱势群体创业等常见类型。本文从创业过程角度(创业初始条件-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结果)对现有的创业分类进行梳理,发现一些典型的创业分类,包括:

(1)按照创业初始条件的分类。毕海德(Bhidé,2004)根据创业时所需投资的多少、面对的不确定性的高低,以及可能获得的利润的高低,将创业区分为边缘型创业、风险型创业、与风投结合的创业、公司内创业和革命型创业。参见图2。在毕海德看来,风险型创业(或曰有前途的创业,promising startups)所需投资不多,但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其具有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因此是备受毕海德推崇的创业类型。

图2 按照初始条件的创业分类

(2)按照创业动机区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出于别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即不得不参与创业活动来解决其所面临的生计问题,如很多人开淘宝店只是因生计所迫而加入了创业的洪流。机会型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出于个人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比如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或是戴尔辍学创办戴尔电脑。GEM调查使用这个分类,用以衡量不同国家的创业活动水平和质量。

(3)按照创业行为可以区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如资源驱动的创业和机会驱动的创业;熊彼特式创业(基于创新的创业)以及非熊彼特式创业。最近根据精益创业实践所总结的假设驱动的创业(与计划型创业、盲动型创业相对,参见宋正刚、张玉利和谢辉,2016),也非常值得一提。在这种创业类型中,创业者将创业想法转化为一系列可供检验的商业模式假设,并借由最小可行产品(MVP)这一载体进行市场测试,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迭代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直至创业成功或及时失败退出。如今,这种假设驱动的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创业方法论,并对创业教育颇有启发。

(4)按照创业结果是否有利于有益于社会,Baumol(1990)将创业区分为有益的创业、无益的创业和破坏性创业。有益的创业为社会增加价值,例如各种工商企业无论大小,只要给社会财富增加做出了贡献,就是有益的创业。无益的创业并不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例如某些利用制度不完备而寻租的“创业活动”,完全为私利而于社会毫无贡献;破坏性创业则给社会带来负效用,如贩毒。这种创业分类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于创业“阴暗面”的思考。

其次,对创业类型的归类。除了上述多样化的创业分类,学者们还针对特定类型开展深入研究,逐渐形成许多细分研究领域。初步的文献梳理显示,这些业已成为细分研究领域的创业类型大致(可能存在少量交叉)可以归为五类:

(1)特定宏观领域的创业,如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数字创业(digital entrepreneurship),绿色创业(green entrepreneurship),制度创业(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不同类型组织的创业,如公司创业(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家族企业创业(family firm entrepreneurship)。此外,裂变创业/衍生创业(spin-off或spin-out)往往与大公司和大学这两类组织密切相关。

(3)与地域有关的创业,如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农村创业(rural entrepreneurship)。

(4)特定群体的创业,如女性创业(female entrepreneurship),用户创业(consumer entrepreneurship),海归创业(returnees entrepreneurship),大学生创业(student entrepreneurship),农民创业(farmer entrepreneurship),农民工创业,等等。

(5)另类创业,非正规创业(informal entrepreneurship)、非常规创业(unconventional entrepreneurship)、反社会创业(antisocial entrepreneurship),等等。


最近利用CNKI数据库对上述创业类型进行关键词检索,结果如图3所示。本文仅对C刊论文进行了检索,并将C刊检索结果与30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期刊检索结果进行了比对,不同类型的创业研究冷热程度可见一斑。

图3 各种创业类型中文研究状况概览

注:检索日期为2019.8.31。检索裂变创业时也使用了关键词“衍生创业”,检索绿色创业时也使用了关键词“环境创业”、“可持续创业”,检索学术创业时也使用了关键词“学者创业”。

具体而言,这些创业类型研究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1)发表在C刊和基金委期刊的都相对较多。比如公司创业、社会创业、制度创业、国际创业等。可以认为这些主题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2)发表在C刊较多,但发表在基金委期刊上的较少。比如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农民工创业、女性创业、学术创业等。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创业,在C刊上发表469篇,但在基金委期刊上仅有10篇,占比仅2%。进一步检索显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创业研究都发表在教育学期刊上。其他几个特定群体的创业类型(如农民工创业、农民创业、女性创业)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发表在C刊和基金委期刊的都不多。如农村创业、绿色创业、海归创业、裂变创业、用户创业、数字创业、家族企业创业等。这些议题有一些是传统的,如裂变创业、绿色创业;有些则是新兴的,如用户创业、数字创业等;还有一些则是冷门的,如非正规创业等。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