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压氧介入时间的把控策略

 昵称47191332 2019-09-11

氧是生命之源  氧是治病之本

   关于下面临床常见问题首次进舱时间节点的把控,给出的建议仅仅限于问题本身,没有把并发症考虑在内,临床实际工作中除问题本身外,还要考虑到全身状况,如生命体征、心肺功能、氧舱条件、家属意见等,此外,可以进舱不代表一定是常规高压氧治疗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具体压力、加减压速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该解答仅供业内参考。

1.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停止后多久进舱?

  建议:不少于15-20天。如果高压氧治疗期间再次发生脑脊液漏,会极大增加气脑及逆行感染二大主要风险。

2.鼓膜修补术后多久进舱?

  建议:不少于1个月。刚修补后的鼓膜会比较薄弱,在加减压过程中,鼓膜内外压差超过鼓膜承受能力时,容易引起再度穿孔。

3.鼓膜穿刺或鼓室注射后多久进舱?

  建议:次日即可进舱。鼓膜穿刺或注射时所用针头较细,所留下的针孔很快会收缩闭合,其次主动操作会选择鼓膜相对安全的部位,不同于被动穿孔。

4.脑脊液外引流拔管后多久进舱?

  建议:不少于一周。确保伤口完全愈合,否则容易引起气脑或导致颅内逆行感染。

5.脑脊液内引流术后多久进舱?

  建议:不少于1-3天。脑脊液分流术引流管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只是要考虑到手术对周围脑组织损伤造成的出血风险即可。

6.外伤性气胸或血气胸后多久进舱?

  建议:拔管且发病后不少于1个月。胸膜腔由胸膜的脏层和壁层共同组成,形成气胸或血气胸时必然有胸膜腔脏层的破裂,拔管后壁层完全可以靠外科透明胶布在胸壁封闭,常规高压氧治疗通常不会造成影响,但胸膜腔脏层破裂处则要靠自身的逐渐愈合,过早进舱会增加再次破裂的风险,如果病情需要及早进舱时,一定将加减压的速度放缓,压力降低,准备好穿刺包等应急抢救设备。

7.四肢软组织损伤手术并放置引流管后多久进舱?

  建议:术后即可进舱。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本身为高压氧治疗适应症,进舱与否无关是否有引流管,但进舱前建议夹闭,防止引流液倒流。

8.娱乐潜水后多久可以乘坐飞机?

  建议:24小时后在乘坐飞机。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航空减压病。

9.自发性气胸治愈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拔管且发生气胸后不少于1个月。目的是为了防止加减压过程中导致胸膜腔脏层破裂再次导致气胸,如果病情需要及早进舱时,一定将加减压的速度放缓,压力降低,准备好穿刺包等应急抢救设备

10.心脏放支架术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不少于7天。目的是为了防止高压氧期间搬动和压力改变,导致支架移位或其他不可预见的问题发生。

11.血管栓塞术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不少于48小时。目的是为了防止早期搬动或加减压过程中,栓子不牢固发生脱落或移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2.溶栓治疗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出血指标稳定后在予以进舱。溶栓与高压氧本身并无太多交叉,但是高压氧会影响到个别凝血因子,有加重出血的风险。

13.脑部内囊出血术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不少于2-3周。内囊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这种自发性脑出血不同于外伤性脑出血,血管基础更差、脆性更大,过早进舱会加大再出血的风险,其他如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脑干等部位出血可在此基础上酌情增减首诊进舱的天数,同时也要考虑到导致出血的原因,如外伤、动脉瘤或脑膜瘤破裂、高血压、是否手术等因素。

14.肢体挤压伤切开减压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术后即刻进舱。挤压伤为高压氧治疗适应症,可以减轻水肿、防止组织坏死、防止肾衰的发生等。

15.腹腔引流术后多久可以进舱?

   建议:随时可以进舱。单一腹腔引流管与进舱之间没有明显影响,进舱前注意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如果有腹腔脏器引流请根据原发病选择进舱时机。

16.耳科确诊有鼓膜气压伤后多久可以再次进舱?

  建议:原则上只要次日捏鼻鼓气时能够鼓起鼓膜、确保不在造成新的鼓膜气压伤即可进舱。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到气压伤的轻重、患者对气压伤的敏感性、是否有鼓室积液等因素,原则上3天即可。

17.气管切开拔管后多久进舱?

  建议:次日即可予以进舱。在拔管局部伤口没有完全愈合之前,吸气时不能形成一定负压打开呼吸器的调节阀,会造成吸氧困难或费力,这时可以用外科透明胶布敷在伤口处即可。

18.脑梗取栓后多久进舱?

  建议:当日即可进舱。目前即使有就诊绿色通道,真正取栓时往往在发病3-4小时之后或更长时间,其血栓常很难完全取出,脑组织有几个小时缺血缺氧即可造成水肿变性,高压氧是挽救频临死亡脑组织、有效改善局部缺氧的最佳选择,所以只要病情允许越早进舱越利于病情恢复。

19.视网膜静脉栓塞伴眼底出血时多久进舱?

  建议:出血停止后不少于1周时间。过早进舱容易造成出血加重,特别是减压过程中风险更大,因此,首次进舱时应适当放缓减压速度,避免血管内外压差瞬间过大。

作者:丁建章 北京市海淀医院(北医三院海淀院区)高压氧科主任,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