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2课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点突破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
1.自然灾害的本质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影响着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和演化过程,加剧了自然灾害,具体介绍如下:
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例1】(2011年四川文综,选编)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我国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读图回答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的危害。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废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酸性气体会产生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②酸化;③呼吸 1.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的是 坡,试分析原因。 (2)东西两坡在暴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 坡,原因是什么? (3)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 ,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4)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5)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坡有城镇,人口和经济密度大,故同一次地震西坡的经济损失大。第(2)题,西坡坡度小,且有植被保护,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东坡则较严重。第(3)题,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若继续发展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第(4)题,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若森林被砍伐,将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洪水水位上升。第(5)题,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西 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3)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4)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洪水水位上升。 (5)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反映出自然灾害分布的 性。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图示范围属于世界的 自然灾害带,在同纬度的北美洲东海岸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 (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 (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解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群聚规律,时间上表现出群发规律,该图展示的是空间分布上的规律。三种灾害多发与孕灾环境有关,地震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与川、滇、黔交界处多山地,地势起伏大,又加上碎屑物质多,暴雨集中,因此出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群聚的现象。人类活动改造环境时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1)群聚 川、黔、滇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地壳运动剧烈地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 (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北半球中纬度环球) 风暴和洪水 (3)泥石流 滑坡 3.2010年3月19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如图为沙尘暴发生的天气示意图及沙尘暴生消图。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甲图所示,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受 (天气系统)控制。 (2)如乙图所示,丙地会形成 (地貌景观),试阐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在该天气系统中存在冷暖气团交汇,气流运动方向呈逆时针,因此是锋面气旋。沙尘在丙地下沉形成沙丘,沙丘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和邻近沙源地等因素有关。 【答案】:(1)锋面气旋(锋面,冷锋) (2)沙丘 离沙源地较近;气候干旱,多大风;携带沙尘的大风,在风力减弱或受阻的情况下,产生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积地貌。 4.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思路点拨】:城市暴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城市暴雨时地表径流大和城市排水能力差等因素有关。城市地表硬化,雨水不易下渗,致使出现城市暴雨时地表径流大;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导致城市低洼地区易积水成灾。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5.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解析】: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阅读材料和地质剖面图,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对考生而言是高难度层次的题目。由图可以分析出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以上资料由吕老师编辑整理发送,欢迎加入沐沐地理课堂学习与交流。若发现错误,欢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