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FLASH),也称“毁损梯度回波序列”,是最常用的梯度回波序列,是指施加了扰相位梯度场或扰相位射频脉冲的梯度回波序列。 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的加权成像 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与自旋回波类序列的不同点: ①自旋回波类序列均采用90°脉冲激发,图像的T1成分由TR决定;扰相梯度回波序列,激发角度<90°,其图像的T1成分受TR和激发角双重调节; ②采用小角度激发,组织纵向弛豫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相对自旋回波类序列来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可选用较短的TR; ③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图像的横向弛豫成分(T2成分)也由TE来决定,利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仅能进行T2*加权而得不到T2WI。 (一)T1加权像 常用于获取T1加权像。 FLASH序列所用TE明显短于自旋回波序列。T1WI权重则取决于TR和激发角度; 保持TR不变,激发角度越大,图像的T1权重越重;保持激发角度不变,TR越短,图像的T1权重越重。 一般选用较大的激发角度(50°~80°),TR为100~200ms,当TR缩短至数十毫秒至数毫秒时,激发角度则可调整到10°-45°。 (二)T2*加权像 梯度回波序列常用于获取T2*加权像。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参数的特点是: ①应用小角度激发和相对短的TR。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一般激发角度为10°~30°,TR常为200~500ms; ②应用相对短的TE。组织T2*弛豫明显快于T2弛豫,为得到适当的T2*权重,TE较短,一般为15~40ms。 (三)PD加权像 选用与T2*加权相似的激发角和TR,选用尽量短的TE,即可得到PD加权像。 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的临床应用 (一)T1加权序列的临床应用 1.扰相梯度回波腹部屏气二维T1加权像: 为上中腹部脏器检查的常规T1加权像序列之一。优点是: ①T1对比度良好; ②若屏气良好则无明显呼吸运动伪影; ③成像速度快,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1.5T MRI机的TR为100~250ms,激发角度60°~90°,TE为44.5ms,TA为15~30s。 2.扰相梯度回波腹部屏气三维T1加权像: 腹部脏器屏气扫描要求层厚较薄,或需要同时兼顾脏器和血管成像时,可考虑选用该序列。 优点是: ①在层面较薄时可以保持较高信噪比; ②无层间距,有利于显示小病灶; ③可同时兼顾脏器和三维血管成像。 缺点是: ①平扫信噪比较低; ②软组织T1对比度不及扰相梯度回波二维T1加权像。 多用于动态增强扫描。1.5T MRI机的TR为2.5~6ms,TE<2ms,激发角度为10°-20°,TA为5-20s。 3.利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流动相关的MRA检查:三维 TOF MRA实际上是一个重T1加权像,该序列能抑制背景静止组织信号,有效反映血液的流入增强效应。多用于头颈部血管成像,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清楚显示血管结构。 4.对比度增强MRA:对比剂增强(CE-MRA)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T1加权像序列,可有效抑制背景组织信号,而注射对比剂能显著缩短血液T1值使之呈明显高信号。对直径较大的血管来说,CE-MRA完全可以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5.扰相梯度回波T1加权像序列用于心脏成像 进行心脏亮血成像,显示心脏结构效果较好,可用于心脏功能初步分析。 6.扰相梯度回波T1加权像用于关节软骨成像 透明软骨呈较高信号,纤维软骨和韧带呈低信号。该序列在膝关节、髖关节、腕关节、颞颌关节等部位有较多应用。 (二)T2*加权序列的临床应用 二维扰相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用于: ①大关节病变的检查,作为首选序列,尤其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②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检查; ③出血性病变的检查,如脑出血、关节出血等。 在1.5T MR机上TR常为200-600ms,TE常为15~40ms,激发角常为10°~30°,TA通常为2~5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