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声香--歙县富堨传统木榨油坊

 如歌行板11 2019-09-11

说到木榨油,很多年轻人会感到非常陌生。在金龙鱼等机榨油大行其道的今天,木榨油早已被挤压到了角落,难觅其踪。其实木榨这项古老的技艺,历史悠久,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歙县富堨村的木榨油坊由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对这里作了介绍,全国各地的摄影人蜂拥而至,打破了这小小木榨油坊的平静,那几位榨油工也迅速成了网红。

木榨油坊的主人程亚忠16岁就开始学习传统木榨工艺,当时他的师傅带有100多个徒弟,但最终继承下手艺干出一番规模的却没有几个。“传统木榨很多人觉得苦,觉得钱少,就放弃了这门手艺。”亚忠如是说。当年和师傅一起学艺的100多人中,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坚持了下来。程亚忠很执着,一直默默坚持着。终于,《舌尖上的中国》那短短几分钟的画面,彻底改变了这家传统小作坊的命运。来探访的游客和摄影者大都不会空着手回去,还会口口相传给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传播效应,本就受周边百姓推崇的油坊,更是应接不暇。这架势,恐怕是他们自己都未曾想到吧。

 如今,主人程亚忠已经去世,她的夫人红华挑起了这沉甸甸的重担。为了能够传承这份手艺,她经受了一般女人吃不了的苦,里里外外撑起了这个家。当时为了拿到《食品经营许可证》,筹资200多万,重新建厂房。由于不太懂程序,竟然被耽搁了!这就意味着说不定哪天有关部门认为不合法要叫关门!急的红华找到我说:“亚忠传下来的这手艺,不能在我手上败了!如今正宗的菜籽油越来越难买了,虽然人工的传统木榨菜籽油、麻油费人力物力,但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木榨的人工菜籽油和麻油。再说,还有几个一直跟着我家亚忠一起榨油的老友,我尽量不能让这古老工艺失传。

我真的被感动了!于是,我找到了我原来工作的单位,说明了理由,他们非常理解,特事特办,补缺补差,帮助整改,终于让红华解决了后顾之忧。想到当时邀请《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来歙县拍摄木榨油加工工艺时,她家并不是第一选择,但她家全力支持!好人好报!如今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集的热播,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这么火爆!(呵呵,原来选择的那一家油榨坊也许肠子都悔青了吧如今,儿子、女儿也帮助母亲把网上的生意做起来,把传承千年的古老手艺作品,接上了互联网…….

榨油工作是重体力活,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种手工活。油坊里的师傅还是当年那几个师弟,也都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他们依旧按部就班在自己的岗位上着自己的那份手艺。随着越来越多的镜头对着他们,他们身上的那份自信更坚定了,继续着他们对手艺的执着。虽然有些时候去拍他们的人多了,他们也会摆摆谱,可他们始终保持着那份心和手的温度,记录着岁月,诠释着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榨油作坊里,最大的变化或许就是发生在这几个榨油工人身上。

一碗传统工艺榨出来的香喷喷菜籽油,要经过脱粒、去壳(这两个步骤在菜籽地里就完成了)炒籽、碾粉、蒸坯、包饼、上榨,最后伴随着榨油师傅们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与撞击木楔子的砰砰声,一滴滴黄亮亮的菜籽油才能细细地流淌下来……这些工序来源于千年的实践和智慧,一碗有品位的传统木榨油,源于肥沃的土壤和稳定成熟的技艺。

 步骤:

第一步炒籽:油菜籽放入灶台大锅之中炒干,要做到香而不焦,灶台火候大小非常关键,这关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纯的菜籽油;

第二步碾粉:将炒干的油菜籽投到碾槽中碾碎;

第三步蒸粉: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用木甑放入小锅蒸熟,一般一次蒸一个饼,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气但不能熟透;

第四步包饼:将蒸熟的粉末填入用稻草垫底圆形的铁箍之中,用脚在铁箍中踩压均匀;

第五步压榨:将胚饼一个个整齐地放入整根原木制成的榨膛里,并插进木楔子。    第六步锤榨:石锤反复举高,抛砸向插在油槽里包着铁圈的“桩”上。

木榨油作坊里都是年近花甲的人:五十八岁的汪明利负责炒菜籽;五十九岁的朱岁春负责蒸菜籽及制胚饼;五十六岁的李五一是个聋哑人,他负责和五十五岁的焦维明一起完成最重要的榨油程序。

油作坊里,伴着一声声激昂的号子,重达100多公斤的撞锤,被抛向空中,再重重砸下,石锤在空中画出一个完美的抛物线,然后“怦”地狠狠地砸向榨膛的木楔子。石锤反复举高,抛砸,榨膛里,汩汩之声隐约,琥珀色的菜籽油一滴滴落入油缸里…….

金黄的菜籽油带着千百年前时光的味道缓缓滴落,与榨油工被汗水浸发亮的黝黑身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声声粗壮有力的呐喊声中,蕴藏着祖先传承千年的智慧。这是个极耗体能的过程,需要反复榨打三个多小时。一榨一人,相护相守,一撞一锤,滴滴出油。

四个即将花甲的老人们几乎支撑起了整个徽州最原生态的传统木榨油技艺,尽管收益还算不错,但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单一、枯燥、体能消耗极大的工作,加之高效低耗的机械榨油工艺的冲击,让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岌岌可危。这种秦砖汉瓦的榨油坊,和极具特色的榨油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慢慢地消逝。当他们再也无力挥动石锤的时候,还会后继有人吗?祖先会把这门手艺收回吗?也许那个时候,这些传统的工艺,也许只成了回忆,徒留在人们的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