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时禅拍 特别推出“病由心解”系列 心平健康学 基础摘要 “病由心生”是心平健康学理论之一。即人的心情波动对人体内的气血流动可产生定向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 人的心情波动是指人的心情、心境与情绪变化,属于心理活动。而吃饭、喝水、消化、排泄等均为生理功能。这两方面同受大脑的调节和控制,又是互为影响的。如:心情愉快时情绪就高、思维敏捷、食欲好、走路轻松,而常想烦恼事时,则情绪就低,导致全身乏力、食而无味、夜不安眠。19世纪有位西方医生通过对胃病病人的观察,发现病人高兴的时候,胃黏膜充血、红润、分泌出的胃液消化力强;发愁的时候,胃黏膜显苍白色,分泌出的胃液消化力弱。这就说明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影响的。 心平健康学十几年的实践,也证实绝大多数疾病的产生与心理、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中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和癌症等,心情和疾病有着一一对应的定向规律,如喜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等。所以我们说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病由心解”是指在平静的心态下,用合于自然的观点作用于人体内的存留信息,可起到祛病作用。 存留信息是指人残留在体内的不平的心理活动。如跟某人打架生气,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可一想起这件事,心里还堵得慌。要想祛病,用相反的观点重新思考这件事,原来是恨,现在应是理解对方,不恨他,甚至想到他的好处,从新的角度心情平静地想这件事和这个人,病就会有所缓解,甚至痊愈。 先运用治病规律找到得病的心理原因,再转变原来对事物的错误理念,有的疾病还需改变原有的性格及为人处事逻辑,只要彻底地调整程序,一些终身病、不治之症也是同样可以治愈的。 运用心平健康学解病的关键是想准、想对、想开。想准是把得病部位用心平健康学的治病规律找准;想对是根据得病的感觉找到自己当时的心情;最重要的是想开,即用自然力的平衡理论把导致得病的不平心理想开,身体的疾病就能得到痊愈,同时心理的痛苦也能消除。 *图片 | 网络 *文字来源 | 心平健康学网站©,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