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17:26 新加坡是真的达到居者有其屋。 了解一些社保发展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公积金制度的国家。早在1955年,新加坡就通过了《中央公积金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定住房政策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1991年,我国在上海开始试点,之后又推广到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城市。 在通常所说的五险一金里,五险是国际惯例,而作为一金的公积金则比较特殊。因为公积金制度并非世界通行的社保制度,美国、日本等国家就没有类似的制度。新加坡当年推出公积金制度的目的,就是用“严父政策”强制国民储蓄,并通过国家金融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帮助。从规模上看,早在2013年新加坡公积金的规模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而香港直到21世纪初才建立起了所谓的强积金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强积金的主要用途是为居民提供养老等方面的帮助,住房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方面。 事实上,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港英时期的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港英政府并没有将香港治理好的愿望,也不重视民生问题。香港回归时,香港的劳动群体中能够享受正式退休待遇的只有29%——要知道那时候香港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5000美元了,是绝对的发达经济体。如果不进行退休金制度改革,香港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多的居民的养老,因此才推出了强积金制度。而目前,香港强积金计划的净资产值为9089亿港元,按汇率折算也就是新加坡公积金规模的一半多一点,但香港的人口又比新加坡多出了近一半。香港政府能给居民提供多少帮助就真不一定了。 说到底,新加坡是一个国家,而香港是英国的。对于新加坡来说,国民福祉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而对于英国来说,我就是到香港捞钱的,香港人是死是活关我屁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香港在港英时期就出现了一个亲英美人士组成的利益团体,他们控制了香港的经济命脉,他们对于香港下层人士的态度并不比港英政府好多少。更重要的是,香港的经济如今已经跟房价高度绑定,如果大规模开发新地段让房价下降,那么无数香港人的财富将瞬间腰斩,这是香港不能承受之痛。因此,房价下跌别说开发商不答应,那些已经上车了的普通中产也不会答应。 在香港的维基上,香港的前10个业主,拥有40000套物业,第一名有1.5万套物业,大概你会明白,什么是富可敌国吧。 财富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会导致什么?这些财富的拥有者会影响土地政策,想尽一切方法让香港土地价格上涨,比如香港的山坡地保护政策。包括最近。香港的大屿山填海方案。也是反对声一片。一直上扬的土地价格,其实就捆绑了所有的香港居民,香港经济。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香港的经济问题又是个无解的难题。香港跟新加坡不同,新加坡扼守国际水道,自己发展工业,有着巨大的区位优势,而香港当年的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内陆市场对外关闭,香港是作为一个国际中转港而存在的。香港本身并无雄厚的工业基础,其经济很大程度上是靠贸易来支撑的。而一旦一个地区的经济靠贸易来支撑,就很容易诞生买办阶层,比如这几年频频找骂的某想就是典型代表。买办阶层的利益是跟国外绑定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好与坏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就像当年的上海号称东方巴黎,巨商富贾们过得是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普通百姓能住上石库门就算是幸福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吸纳世界的贸易,香港的地位也就开始下降。香港经济也就成了无解的难题。 新加坡申请的国际专利总数是香港的5倍(2015年数据)。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其实香港社会的分裂已经相当严重。就拿最简单的高考入学来说,2018年香港高中毕业生数量是6万人,其中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考生是2.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5%左右。但对比一下上海——上海户籍人口1600多万,是香港的2倍,但高考考生数量却只有5万人,高考本科率达到82%。就算是相对落后的广西,本科录取率也有40%了。 对了,上海的人均GDP是1.9万美元左右,广西是6000美元左右,而香港的人均GDP可是4.9万美元…… 当然,我们要承认香港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会比内陆高出不少,但关键是能享受到这些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多。35%的毛入学率,意味着绝大多数香港人与高等教育是无缘的。还是拿旧上海举例,复旦、圣约翰、交通大学等等当然是非常好的学校,但普通上海人有几个能进去读书的?在当今这个社会,虽然有各种学历鄙视链的存在,但是高等教育文凭还是一个决定就业、阶层等等的分水岭。甚至在出国、留学等等的时候,有无高等教育学历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最起码,没有大学文凭,你考不了公务员,过不了好企业的初选,享受不到某些特定的补贴…… 还是说住房吧。总之,香港人住房难,一方面是当年的港英政府根本无意于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现在香港的既得利益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香港经济增长乏力的当下,这一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新加坡再小也是一个国家,香港再大也只是一个城市,双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靠政策就靠市场经济自己调控,新加坡人也会和香港人一样没房子住的。其实新加坡居者有其屋,只有一个原因,且是无法效法复制的原因,那就是政策使然。 大约80%的房产是属于政府的,名曰组屋,公民买第一套一手政府组屋,政府有很大(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补贴,而且价格还远低于市价,贷款利率还奇低。首付可用公积金付,房贷可用公积金还。所谓公积金,就是自己工资拿出来养老的部分,加上企业政府按照这个金额等价补贴的部分。很多时候在新加坡买套4室一厅几乎就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的价格,给你你买不买?如果你第一套房产已经是私人房产,你就永远失去购买政府组屋的资格。 组屋这么好,当然不是想买就买啦,限制也很多。比如单身人士35岁以上才可以自己单独购买组屋,35岁以下必须是夫妻或者订婚的情侣,才可以一同购买一套。月收入某个级别以上不可购买组屋,但可以买共管公寓,其实是政府开发的有管理的公寓。 但公民想同时拥有两套一手政府房子却完全不可能,就是为了控制有人从房地产中屯房牟利。当然你可以卖了再买,或者以市价买二手市场上的组屋,但是这样一来就没有投资的意义了。大家都知道,只有一套房子,是没有办法高回报投资的,因为涨了再卖你会没地方住,再买的新房子也涨了,即便有得赚,也会立刻投入到新房的购买中去。 新加坡私人房产增值空间非常小,很多甚至一买就贬值。所以很少有人以投资为目的在新加坡购房,真的就是买来住的。新加坡的房屋在二手市场买卖,都需要有专业人士过来评估值多少钱的,而买卖金额也不得跟这个金额相差太远。感觉这就是人为防止房地产疯涨。当然合理涨幅一定会有,根据通胀也好,整体经济形势也好,但绝对没有投资的土壤。 而且新加坡对于很多资源浪费的事情都是很排斥的,非常昂贵的拥车证就是为了让大家别没事瞎买车,一家买好几辆。在新加坡买一辆豪车的钱足以在国内买好几辆,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多为交通和环境着想。对于房子也是一样,与其让房屋空置,让既得利益者霸占更多资本和社会资源,不如让大家都有房子住。百姓都安居乐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