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诗可以怨01
2019-09-11 | 阅:  转:  |  分享 
  
读《诗可以怨》01这是钱钟书访问日本时的一个学术讲演,全文不分节,就是迤逦而行的样子。但是第一段是难免的客套话。客套话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过
生日,人家送你对联,之一是“寿比南山”;你过春节,人家祝你“新年发财”;你新开张一个早餐店,人家贺你“http://www.so.
com/link?m=a7OD9Hbzp8NHlLP8AaeNgwtSgsA9HV8J3bv6t%2B9Pmt9aYzywjMXA
bEwgunoy1axyLK1G2Fjxx2P7QUmmSxScs%2F7ifDFdyiKElo7iMkNsgQ6amt6LEsO
gFUBQn59MUWd4hisYlLodU%2BR2kBQs3ohr5mqRTTK2B4UJSlbh%2F38BSVZiseEy
oQLk1gYCcWegzjK11IBGJSFoMN6iRnWD%2BZVkY%2FPVD2c%2FLuDN5Ad0MMkR0eL
zEwkvJLKP2Nh%2BwKTXZQOAS%2BcQq2UDo6%2BSM9xFe3s8YvmWXjDo%3D生意兴隆通四海
”,人家说等等之类的话,难道你还认真了不可?说:我假如没有万岁、假如我破产了、假如我门前冷落了,我找你算账兑现,因为你这是做鲁迅说
的“捧杀”,所以我要你还命!但是客套话里出了实质性的破绽,那就好比老马失蹄,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免得伤了后面的骑手。比如钱钟书说:
“我是日语的文盲”,因此欣赏不了,更评鉴不了日本的“汉学”或“支那学”的丰硕研究成果。可是我们知道,“文盲”的定义要素是“不识字”
,因此读不了“书”,一个字也是“书”嘛,可是文盲的口语可以非常好,也就是听得懂话,也能回嘴,机锋可以十分厉害,叫作“出口成章”。比
如1949年以前的很多老艺人,不论是唱戏的还是说书讲相声的,出挑的角儿那个不是伶牙俐齿韵文对子呼啦啦地开来了?因此,假如钱钟书是日
语的文盲,那么按照他的学术水平,他可以读不了日文的高级学术著述,但是他该能听会说日语啊,因此人家把他看不懂的日文书用日语说给他听,
他该懂了,这还是比林纾强啊!林纾是听不懂讲不来英文,也不识英文词语,所以要助手口译成汉语他再写为文言。可见这是钱老说话不注意而留下
的一个破绽,一个很低级的不合“文盲”概念的错误。还有一个,那就是钱老在日本人面前说俏皮话,说自己就像传说里的一个意大利穷乡僻壤的土
包子,没见过雨伞。他临时为了挡雨,边用一根大概是讨饭的棍子撑起身披的一块布,“居然到家没有淋得象落汤鸡”。于是这土包子便去申请发明
专利。当然这是不会成功的,因为雨伞早就商品化了。但问题是我们加入一较真,就会知道雨伞的展开成蓬成盖,全靠伞里面的放射性支架。可是一
根棍子只能顶起一块布的一个点,那布的其余部分不好耷拉下来裹住那个土包子的吗?这怎么能防止给大雨淋得落汤鸡一般呢?所以这是钱钟书引外
国的笑话时偶然地缺少了他惯有的缜密考察细节的能力造成的。我不知道这两个破绽日本学者有没有人发觉了,然后指出了。但是我觉得日本学者没
有发现不要紧,我这个中国嘲一下钱钟书这两个破绽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很开心。但是钱钟书对日本的汉学或支那学的研究是佩服的。这不仅仅表现
在他的客套话中,说“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
而且也体现在钱本人的研究实践中。比如他在《管锥编》里讲《史记》,用的本子就是日本人收拢中国最著名的《史记》三家注而做成的会注考证本
。这是不是说在他准备《管锥编》的年代,钱钟书还是觉得中国在三家注之后还没有一个研究本子比得上https://baike.so.co
m/doc/1728906-1827877.html泷川资言的?因此钱钟书的《诗可以怨》的演讲中,在开头一段客套话里还是夹有真心诚
意的佩服的。然而这个佩服同时又表现为钱钟书惯用的哲学套路,即“肯定就是否定”:我佩服了你们日本人的汉学研究,就是要告诉你们日本人,
汉学里还有很多东西是你们日本人懵懂的,今儿个我就来讲一个你们懵懂的小问题,那就是“诗可以怨”。这句话“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
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套板”就是比“套路”还要死板的“模板”,凡是在计算机应用普及以前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里研究心理学而
应用过“16PF”测验的人都知道典型的“套板”是咋回事,这里不能多说了,否则就开无轨电车了。因此钱钟书说我们中国人对“诗可以怨”都
“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这似乎不应该,所以他“今天”要来讲一讲。但是钱钟书的潜台词
我以为却是你们日本人一定知道这句话,也自以为理解这句话,还可能有很多的汉诗研究成果来论证这句话,但是我钱钟书今天却要讲一些我以为你
们日本人对这句话有所不通的方面。就这样,钱钟书在对日本人表达一番客套、礼节之后,又大模大样地雄踞日本人之上了。所以读读这段客套话,
对于训练我们的说话,那是很有针对性好处的。在这篇讲演里,钱钟书讲了把“诗可以怨”凸出来的,始作俑者是司马迁,并且马迁是说一切最好的
诗文,“圣贤”的诗文,都是哀怨愤激郁结总之是很不开心时的产品。我很佩服钱钟书这种对一句话能捉到其源头的本事,那说白了也简单,就是读
书多而已,而不简单的地方倒在于记性好。这记性好就表现为书总是先后读的,可是读到后书你要想得到后书里的这句话在前读的哪部书也说过,或
意思完全相同,或意思大体相同,或者就是正好相反,好不是就是后书对前书的哪句话做了补充或遗漏。等等这样的细微差异,光有理解能力强还是
不够的,要记忆好。这样的记忆,在今天的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里要说钱钟书的大脑在加工信息时,“激活扩散”的效能特别好。不过我呢,自忖
自己记忆的激活扩散的效能绝对比不上钱老,因此就特别欣赏钱老以生动的意象(image)来综括一连串铺张排比的陈述。比如在《读<拉奥孔
>》里,他采撷“怀孕”这个意象来综括“不到顶点”,而在这篇演讲里,钱老有刘勰的“病蚌成珠”的说法来综括关于“诗可以怨”的种种说法。而由于钱钟书因为博学,所以当他从外国的文艺理论也引来形神兼备的“病蚌成珠”之说法,这就叫我们按照年份一查看,那就更加佩服刘勰的心思之奇妙地辩证了。
献花(0)
+1
(本文系抟扶摇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