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唐朝最受争议的皇子

 十九四 2019-09-11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在读欧阳修所著《新唐书·李恪传》时,写过这样的评语,直指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


李恪为李世民第三子,其母为隋炀帝之女,出身高贵。李恪善于骑射,通晓诗赋,有文韬武略,治世之才。曾经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他独自一人前去突厥军营谈判,其胆量与才气惊动整个突厥,以至唐军将士和突厥军队都很钦佩他,觉得他很有其父李世民的风采。


李世民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从史料记载来看,李恪应该也是李世民最喜欢的皇子。当吴王李恪驻守番外时,李世民经常以书信表达对李恪的牵挂。在很多人眼中,李恪是继承大唐王朝的最佳人选。然而这样一个拥有与李世民一样能文能武的皇子,命运却赋予他悲情的一生。年仅35岁的李恪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长孙无忌所害。
(《贞观长歌》聂远饰李恪剧照)


李恪出生于李世民做皇帝前,正史对李恪记载并不多,甚至其母杨妃的封号与死因都是历史谜团。李恪首位王妃杨氏,在世多久、有无子嗣都很难考证,但从吴王妃姓氏判断,隋唐族人无疑。也正因为吴王李恪少有的记载,而评价又颇高,增加了后世对李恪一生诸多的揣测与遐想。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人物传记或是影视作品来书写李恪悲情的一生。后世也有人推断,如果李恪取代懦弱的李治即位,那么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女皇帝武则天。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恪的悲剧命运?以李恪为原型,书写李恪悲情人生的《长安骊歌》呈现了李恪矛盾的人物命运。故事源起于李恪母亲——隋炀帝女儿、李世民妃子杨妃之死,也因此揭开了如此“受宠”、才德兼备的皇子,为何与皇位无缘的原因。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注定他悲情的一生。
作者:郁馥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No.1

出生就带有复仇的血液


《旧唐书.李恪列传》:“恪母,隋炀帝女也,这是正史对李恪母亲仅有的记载,也证实其母确为隋炀帝之女,但其是否册封、公主封号为何现已不存,或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旧唐书.后妃传》记录: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李恪为李世民第三子,后世以此推断杨妃即杨淑妃,但也有不同推测。杨妃身为公主时封号未载,死因与安葬地均不详。


《长安骊歌》中,故事起源于杨妃之死,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称杨妃得了急症而死,便着急地为她办了个不大不小的葬礼。可樯木棺椁中杨妃的脖颈处有一道很深的伤痕,看上去非常恐怖。


幼年丧母,在李恪幼小的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该段记录与野史记载颇为相似。网上有信息显示,杨妃是在父亲隋炀帝去世后,嫁给李世民的。她生前敬佛,有礼拜观音的习惯,而且性格温顺。嫁给李世民后,她深居简出,一心抚养孩子。直到次子出生一年,李世民私下告诉杨妃,他想杀掉他的哥哥和弟弟,然后逼宫做皇帝。杨妃大惊,认为他心狠手辣,如果他成功发动政变,她可以入宫做皇妃,可如果事情不成,她就要被连累,而且极有可能被杀。


在李世民密谋造反的那段时间,杨妃带着只有一岁大的次子李愔,以及贴身丫鬟,乘马车一起外逃。不料,丫鬟早被人收买了,在路上对杨妃下毒。杨妃就这样被毒死了,死在逃亡的马车上。史料只能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印证,有关杨妃的死因,看来阴谋论者居多。


皇室向来有立嫡不立庶的传统,况且李恪生母为隋朝公主,隋朝又被李唐取代,李恪血统不纯,注定与太子无缘,这也是后世分析李恪注定无法成为太子的原因之一,但血统说不成立。


杨氏家族与李氏家族有血缘关系,李世民的祖母与杨广的母亲是同胞姐妹,分别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四女儿和七女儿。杨广应该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是杨广的表侄。由此可见,血统、复仇一说不成立。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但长孙氏要保存自己家族的势力,必然不会同意让李恪成为太子,因此在朝野,李恪必然处处受排挤。有说李世民爱子心切,为了保护李恪,也一直打压他,提防他野心膨胀惹来杀身之祸。但在李世民死后,李恪还是死于长孙无忌之手,李恪的才能与时运,不禁让人惋惜。


No.2

历史从来都不缺少权谋


公元653年,当时唐朝著名贤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和太宗的第十八个女儿高阳公主阴谋发动政变,企图废掉已经继位的唐高宗李治,并拥立荆王李元景即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为帝,结果因为筹划不周露出了马脚,所有跟此事有关的人都被逮捕听候发落。唐高宗李治便派当时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处理此事。因为长孙无忌在太宗在位时支持高宗李治而与李恪产生了矛盾,因此他便借这个机会把李恪也牵扯了进来,诬陷他也参与了此次政变,于是李恪和高阳公主及房遗爱等人一起被杀害,死时仅35岁。
(《武媚娘传奇》长孙无忌剧照)


身为唐高宗舅舅的长孙无忌,为何还要想方设法陷害李治,为高宗铲除后患?《长安骊歌》故事中提到,李恪刚正不阿、机智过人又不失正义与忠贞。他本无心皇位,但越独好其身,越容易引发猜忌。历经重重陷阱与迷雾,李恪最终解开母亲杨妃死因,过程中不难看出李恪的天资,李世民对他的喜爱与保护更是不溢言表。李恪性格沉稳冷静,无论是习武、读书还是绘画都游刃有余。他的存在对懦弱的嫡子李治确实是非常大的威胁。


嫡长子李承乾自小就有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所以嫉恨受太宗喜爱的璞王李泰。后来,他欲谋杀父王“抢班夺权”,而璞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个被废为庶人,一个被贬出京城。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潘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太子被废,而唯一的嫡子九皇子李治性格怯弱、资质平平,缺乏雄才大略。


虽然李恪并非嫡出,没有资格争夺皇位,但李世民对李恪十分偏爱,想要立他为太子。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他的情感天平仍倾向于他的亲外甥——晋王李治。(《新唐书》记载:“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与李治剧照)


李世民死后,李治即位。孙无忌与李恪素来不合(史载李恪“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遂为豺狼”)。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后的第一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为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与哥哥李恪感情深厚,所以趁此时机,长孙无忌“义正辞严”地向当时的唐高宗李治上奏:李恪也参与了此案。永徽四年(653年),李恪自毙,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