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位皇帝是大名鼎鼎的“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关于万历48年的皇帝生涯,后世史家用最简短的2个字来直接否定就是“怠政”,原因是他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万历不上朝是事实,但并非一无是处,他的最大功绩是在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万历三大征,即“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大征无一不是在万历主导策划下完成的胜利战役,他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英明果断俨然是一代明君风范。可惜,万历确实怠政,笔者也同意明史“明亡始于万历”的观点。特别是万历末年的最大失败“萨尔浒之战”拉开了女真(满清)由守转攻,明朝由攻转守直至最后灭亡的序幕。所以万历皇帝是明朝灭亡的始作俑者,丧钟的敲响人。 下一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完蛋,是历史少有的极短命皇帝。但这位爷却特别多故事,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都跟他有关,真是不省事的主。由于他在位时间太短,评价无所谓好坏,只添后世聊资。 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是“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后世冠他为“木匠皇帝”讽刺他玩物丧国。说他玩物这没错,谁没点爱好,比乾隆下江南的穷奢极欲,玩木头绝对“无公害”。但后世史家借此说他不理朝政贻害国家,这不是事实。天启帝没读过书(他爸的太子位一直不稳,没管得上他),但种种史料证明,他不仅不是白痴,而且天赋异禀(老朱的基因怎么这么强大呢),对朝政一点就通,对军事也是一学就会,几个月时间就处理的井井有条。光启一朝对满清军事的步步紧逼虽然胜少负多,但那时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由不得他。可惜天启帝23岁就撒手而去了,不然肯定比崇祯干得好,虽避免不了明朝的灭亡,但延迟几年应该没问题。 明朝末帝是崇祯皇帝“思宗”朱由检,明史对他基本都是否定批判。但历史不会因为史家的歪曲笔墨就会改变,真实的崇祯皇帝并不是疑心重,刻薄寡恩的人。袁崇焕死的并不冤,他专权斩杀名将毛文龙,避开朝廷私下与满清交易来往,藐视皇帝权威以京城为饵引清军入关,种种大逆不道,千刀万剐死有余辜。朱由检虽落得亡国的下场,但勤政为国二十多年,亡国之际赐死妻妾,吊死煤山,遗书写道“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字字珠玑展现铁骨铮铮的男儿气魄。崇祯因为爷辈万历怠政留下的烂摊子而亡国,乾隆昏庸却只因他爷是康熙而坐享盛世荣光,这是命。从历史观来看明朝灭亡,除封建帝制末期固有的没落定律之外,明末多发的灾难把这个腐朽的国家捅得千疮百孔是主要原因,满清的入关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是对崇祯皇帝的最后写照总结,真的很想很想对朱由检说一句“国家危亡不怪你,你尽力了!” 真实的明朝是一个为生民为后世做出重大贡献的大统一王朝,他的皇帝们如天上群星般璀璨夺目,这16个人个个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是所有王朝中最具人格魅力的一朝统治者。最后引用一段老朱《皇明祖训》的起名表做结: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了于“由”! |
|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