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酒和我们现在家里自己做的甜酒没太大的区别,特点就是甜度高、酒精度低,口感很好,不知不觉就会喝醉,而且一旦喝醉几天都缓不过来。这是因为酒精度太低,酒精进入血液的时间会比较长,被肝脏代谢掉的时间会更长,所以低度酒一旦喝醉就会很麻烦,三五天头晕目眩、四肢乏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温酒(把酒加热)的喝法,就是为了解决宿醉的问题。低度酒加温后,会更容易进入血液,更快产生“上头”的感觉,否则常温下的低度酒一旦感觉上头了,基本上就是烂醉的结果了。 酒的来源目前已不可考,虽然有很多传说,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是没有考古依据支撑的,所有传说都不足为凭。倒是现代的常见的“烈酒”还是依稀可以追根溯源的,九哥今天就主要给大家说说烈酒的来源。 所谓烈酒指的是经过蒸馏后酒精度四十度以上的酒,尽管大多数国人倾向于烈酒的蒸馏技术最早出现在中国,但九哥还是得和大家说,虽然蒸馏技术极大的可能最早出现在我国(道家炼丹必须有这个蒸馏技术),可是这个以蒸馏技术酿造烈酒的工艺还真不是我们发明的。仅凭文献中的“溜酒”和“烤酒”就说蒸馏技术是我们发明的,这个说法不靠谱。倒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大量的饮酒描写,所有的好汉都很能喝,动辄一个人喝几斤甚至十几斤酒。为什么我们今天再也看不到这么能喝的人了?是我们不如古人吗?不是,之所以那个年代的人这么能喝,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发展出蒸馏酒的工艺,他们喝的都是10度左右,甚至是10度以下的酒,今天两广农村能够一顿饭喝几斤20度米酒的大有人在。如果在施耐庵和罗贯中生活的年代(元末明初),我们的祖先还没有高度酒,那么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以蒸馏技术酿制的烈酒的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不会超过700年的历史。 而苏格兰地区以蒸馏法酿制的威士忌的历史,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出现在公元十世纪。十世纪中叶,具体说是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了宋朝,如果九哥前一段的推测成立,那么,显然烈酒在西方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我国。老读者们应该庆幸九哥的这一发现。因为九哥一直认为一个太会吃太讲究吃的民族终归是会落后的。现在好了,终于我们发现,在美食领域,除了啤酒以外,又有了一个不是我们原创的项目了。 公元四世纪,大概和葛洪炼丹的同时期,一位传教士从阿拉伯半岛将蒸馏技术带进了苏格兰,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人用这一项技术制造香水。又过500年,以蒸馏技术生产的烈酒——威士忌在苏格兰出现了。威士忌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以单麦芽威士忌为例,一瓶威士忌的诞生需要首先将大麦浸水发芽,再烘干、然后粉碎麦芽、入槽加水糖化、入桶加入酵母发酵、再经过二次蒸馏和在橡木桶中三年左右的陈化老熟、并选择不同年份的酒体混合勾兑后才能装瓶,这个过程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因此造价昂贵,一般人根本喝不起,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享用。 在苏格兰人开始用蒸馏技术酿造威士忌的几乎同时,意大利半岛上,一位炼金术的狂热者用蒸馏技术提炼出了度数更高的食用酒精。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的食用酒精和医用酒精虽然都出自淀粉类植物发酵蒸馏,但工艺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食用酒精的生产更接近于粮食酿造白酒的小规模手工生产方式,并且对原料的来源比较讲究。医用酒精的生产更具大规模工业化特征,几乎不挑选原料,只要淀粉含量够高就可以,因为一开始并没有人会考虑用酒精来兑酒。 现在不太好考证酒精作为消毒医用的时间了,但用食用酒精兑蒸馏水造酒技术的出现应该晚于酒精用于消毒的时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方海盗们开启了大航海的时代。1660年,为了解决荷兰东印度公司海盗们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一位荷兰医生在无意间发明了杜松子酒(也称金酒或者琴酒)。一开始这种含酒精的饮料是作为药物出现的,但很快就在荷兰人中风靡起来了。早期的杜松子酒是将杜松子果实捣碎后用纱布包裹,放置在酒精蒸馏器的口上,让杜松子的汁液混入到酒精中去,后来因为杜松子酒的需求量太大,这种生产方式过于繁琐,荷兰人又发明出直接将杜松子的果实浸泡在酒精中做法。 洋酒(烈酒)分为白兰地、威士忌、金酒(杜松子酒)、龙舌兰酒、朗姆酒和伏特加六大类。其中,只有白兰地和威士忌属于酿造酒,剩下的都是酒精勾兑酒。杜松子酒和龙舌兰酒的工艺低于白兰地和威士忌,但要高于朗姆酒和伏特加。大家可以去超市看看,伏特加的配料表明确标明其配料:食用酒精、香料、蒸馏水。朗姆酒本质上就是广西人几十年前喝的“糖泡酒”,其主要原料是甘蔗榨糖后的副产品,曾经喝死过不少人,现在被严禁上市。之所以说杜松子酒和龙舌兰酒的工艺高于朗姆酒和伏特加,是因为这两种酒除了食用酒精、蒸馏水外,还需要将杜松子和龙舌兰(这是一种南美特产的植物)的独特味道融入酒中,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至少工艺上要比伏特加和朗姆酒多了若干个步骤了。 为什么九哥要花这么大的篇幅说杜松子酒呢?因为虽然在杜松子酒出现以前,苏格兰发明了高酒精度的威士忌,法国发明了高酒精度的白兰地,但这两种酒因为生产周期太长,成本太高一直未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推广不动),而杜松子酒是世界上第一款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接受的高酒精度烈酒。 那么杜松子酒又是怎么流传开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位英国国王了,这位英国国王叫做威廉三世。威廉三世的父亲是荷兰执政官威廉二世,母亲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女儿玛丽公主。威廉三世22岁的时候继位为荷兰执政官,为了与英国结盟,他在27岁的时候娶了自己舅舅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查理一世的儿子)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玛丽公主二世。1688年,威廉三世38岁,福从天降,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英国议会不费一枪一弹,没有流血,只以投票和表决的方式废黜了詹姆斯二世,将威廉三世和玛丽公主二世迎回英国,并立为英国共同国王。威廉三世酷爱烈酒,但折腾了一把的英国王室却拿不出太多的钱从苏格兰和法国进口烈酒,威廉三世只好从老家荷兰低价进口酒精勾兑的杜松子酒,并将这一工艺在英国进行了推广。之后,杜松子酒随着英国海盗船走遍了世界。 中国以蒸馏技术生产高度酒的历史应该不早于施耐庵在世的时间(约1296—约1370),所以什么千年老窖是靠不住的,因为固态发酵法白酒在我国最早的生产时间不可能超过7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