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浦新村的人间烟火

 关福 2019-09-11

彭浦新村,曾是上海规模较大的、配套齐全的居住区之一,如今它已满一个甲子,成了“老彭浦新村”。随着城市发展,那里的房子老了,市井味道渐渐消散,但在彭浦人的心中它仍然是一片乐土。

关于彭浦新村,网上各种文字记忆,开篇之前,先摘录一段作者吴旭丹在2009年写的回忆文章,读来和这标题颇为契合:


“当年,这里(彭浦新村)基本上就是块荒地。池塘、小田野、土堆、小山丘。周末的日子,爸爸常常会带我到洼地里抓田鸡、拔茭白、挑野菜,我也常和小伙伴去“靶子山”上捡弹壳,拾松塔……童年的欢笑声,撒遍了彭浦的每个角落。学生生涯,美好的记忆总是停留于弄堂口那家面食店里的汤圆,小卖部的各种小零食,还有校门口阿婆的炸年糕……”

“彭浦”的历史变迁

要说“彭浦”二字的历史,说来你别不相信,一直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间!而且解放前的历史里,一直是独立于闸北的。

1

彭浦镇

一个“浦”字,首先告诉大家,这里原来有入海口、或者河口。对了,这就是“彭越浦河”,南起苏州河(昔称吴淞江)、北至走马塘,全长7.4公里,是当地干河,朝潮夕汛衣食万家。

传说宋元间,吴淞江江潮汹涌,呼“霸王潮”,为镇江潮,立汉功臣彭越为神,于潮神殿后,建彭王庙。

庙建成后,引车卖浆者、摊贩商贾、酒肆依庙聚市,城里人也陆续来此居住,年久逐成小镇,曰“彭浦镇”。

2

彭浦厂

传说归传说,彭浦有建置,还要属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朝廷在彭王庙设“彭浦厂”,向灾民赈施粥,灾过,厂也随之撤消。

3

彭浦乡

上海开埠后,租界向北拓展,彭浦镇地控南北交通之隘,市面由此日盛。宣统三年(1910年),彭浦由厂改乡,建置由此始。1928年,和闸北同属为中国首批区级行政机构。


1958年乡境划归为闸北区,但乡的建置依旧存在,在区划和行政上仍属宝山区管辖。1992年完全并入闸北区。

彭浦乡背靠大都市,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一直在市郊27个主要蔬菜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又异军突起,舒乐衬衫总厂,又成为了全国乡镇企业的排头兵。

1992年5月,彭浦乡还获国家统计局颁发“中国亿元乡镇”铜牌匾。1998年,彭浦镇成为全市唯一居委建设达标镇,实事工程连续三年为市优秀单位。

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

“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两条公交线”,这些曾是沪上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写照。


彭浦工业区,曾拥有“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相对应的,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地。

1951年的上海鼓风机厂


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许多有着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特征,比如曹杨新村、同济新村等。

而位于如今1号线彭浦新村站东侧的彭浦新村核心地区,当年,同样充分显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从新村任何一幢楼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步行只需几分钟。电影院、小菜场、学校、幼儿园、社区医院、公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新村附近。

最早的彭浦新村,其实就在闻喜路附近,闻喜路算是老彭浦新村的策源地。

彭浦新村,1959年开始规划和建造,该新村规划由市规划院编制,前后六次,时跨26年。

彭浦新村建成后,又经历了1980年和1984年两次地域扩大,拆迁了12个自然村,建造新村住宅和绿化。

1965年,电影《年轻一代》中的彭浦新村


1990年代中期,彭浦新村仍然按照工人新村的理念,按部就班地规划、建设着,直到汹涌而来的商品房建设,才改变了这一进程。


到1994年,彭浦新村居民共达15.8万人,成为全市规模较大、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居住区之一。

以山西地名命名的路名

闻喜路和平顺路是与彭浦新村同时建造的马路,两条马路呈“丁”字形交汇,构建起彭浦新村最初的版图。两条马路都以山西省的县名命名并不是巧合,而是这里正属当时上海城区的正北部,对应全国地图上的山西省位置。那时候,闻喜路东起平顺路西止共和新路,只有短短的几百米。平顺路更短,只有闻喜路一半长。此外在彭浦地区,汾西路、保德路、曲沃路等,都源自山西的名郡。


其实,不光是彭浦新村,解放后,随着闸北不断向北面发展,此时命名的新路名,都以山西省地名命名的居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大宁路、平型关路、汶水路等等。

“阿拉彭浦乡下头”

彭浦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开启的不算晚,最初的历史,源于“一二八”淞沪抗战。

当时,十九路军要从南翔、大场方向进入闸北主阵地,为了打通上海北部的运输通道,就在彭浦地区修筑了多条战时通道,这些就成为了今天的场中路、一二八纪念路等等。

遗留的碉堡


新中国建立后,在场中路两侧,当年陆陆续续建起了上海乳品五厂、长征联营制药厂、上海飞机制造厂等单位。

上海人印象最深的,还是1959年建成的彭浦机器厂。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像这样的“全民大工厂”出来的小伙子,是上海姑娘心仪的结婚对象。

虽说从1958年开始,彭浦工业区职工宿舍开始建造,各类工厂更是在此之前已经驻足于此,但是直到二十多年前,此地仍有不少的乡间小路,乃至于出了一个居民区,一转身会看到一小块阡陌,再一转身,所见又是一座猪圈,可谓城乡混杂。

直到1978年,彭浦新村被划入闸北区,居民的户口才从郊区户口变为市区户口。但是,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周边很多农田,房子还不多,晚上听到青蛙总是哇哇哇叫着”。

“老彭浦”说彭浦

陈立军老先生在彭浦住了40年,1972年从成都路搬到这里,他回忆说:

“彭浦这个地方,我们以前真正是没人要来的。因为没车子的,只有马车!

我记得小时候呢,大概是读初中的时候,上海人讲,过了天目路就是郊区。彭浦这里都是农田,所以只有到了捉蟋蟀啊,钓鱼啊,才会跑到这块地方来。那些辰光是蛮噱头的。”


四十年前,除了彭浦一村外,其余的地方还都是田地,还有河,河对面是坟墩头。所以讲,彭浦新村最早就是我们这块,实际上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里委,按照东南西北分成了四个块。其他后来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正宗的,只能说这个地区是彭浦地区。

1972年来的时候,我分到的已是四层楼的房子,砖房,不是木结构的了。现在彭一、彭三两个小区都还是这种房型,房顶既不是瓦、也不是平顶,是一片片的棱型板,很不正规。

这种房型比较矮,住起来蛮闷气的。长轴房,没卫生间的,厨房呢是三户人家合用一个。如果要上厕所呢,一层楼只有一个公共厕所。”

“夜市”的兴衰

要说彭浦新村的美食,不得不提临汾路夜市和闻喜路美食街。

临汾路相当于彭浦新村的“南京路步行街”,夜市非常热闹,一到晚上九点,小贩们便陆陆续续开始进场摆摊;而闻喜路商贾云集,堪称彭浦地区的“金融中心”,各类餐厅饭店招牌林立,美食摊点熙攘吆喝,颇有市井生活的乐趣。

临汾路夜市

招牌美食:彭浦第一粥庄、彭浦第一炸、耳光奶茶

作为彭浦新村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里已经成为闸北小有名气的夜市。每到晚上,地摊和各式小吃叫卖此起彼伏,这里各种口味的小吃都有,场面极其壮观,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喜欢吃小食的朋友应该很喜欢。


闻喜路美食街

招牌美食:彭浦第一炸巧玲鸡腿、买卖提红玫瑰烧烤、红辣椒拉面馆


闻喜路小吃林立,堪称彭浦美食街。“彭浦第一炸”名气挺大,以炸鸡腿为特色,食客居然要排队。那“红玫瑰”其实与张爱玲无关,本来只是路边的一个烤肉摊,由于在学校边上,占得人和,又恰在地铁口附近,得了地利,最后登堂入室开设此店,彭浦一族见此当会心一笑。

载着所有彭浦人的情怀

算起来,彭浦新村已经有60年历史了。远离市中心城区,这里的住房条件,多年未得到改善——依旧是煤卫合用的格局,这些人家,当年搬进来什么样,今天还是什么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的产业结构调整,又让彭浦这个工业区,面临着一波“下岗潮”。但彭浦人也并不甘陷于低谷。


“拿只包一扔,就摆在马路边上,就摆起摊头来了”——所以,十来年的时间,彭浦人竟也发展起了上海滩上,数一数二的市井夜市。

不管怎样,在老彭浦人的心中,彭浦新村依然是记忆中,那个关于浓油赤酱、人间烟火的地方,是居住习惯了的地方:习惯了街坊邻里的嘘寒问暖,习惯了公园广场的清晨锻炼,习惯了超市商街的应有尽有,习惯了自娱自乐的棋牌歌舞。

也许,之于整个大上海,彭浦新村算不上是最海派最美好的住地,但它却是彭浦新村人安居乐业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