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溪董氏先祖董谦迁徙的初步分析

 荷香月暖 2019-09-11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董槐谱序中泉溪董氏董谦公在唐末时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监察御史品级仅正八品下,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观察使也是监察官,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依据其“按行江淮”,则属于到江淮“出行巡察”, 董谦属于唐朝末期朝廷任命淮南道的地方军政长官。天佑元年(904年) “各藩镇都是以兴复为借口,扩大自己的势力,且相互并吞,并没有真正的讨伐朱全忠。”董谦巡察感知“各据不发”,天佑三年(906年),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被鸩杀,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称帝,国号梁。在此时任官,监督地方已经没有必要;杨行密藩镇割据时,“在南方政权中,南唐最强”。但天佑二年(905)杨行密病殁, “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董谦感觉失去希望;况且,905年,杨行密任命招讨使逐步兼观察使,行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从事镇压职能,将迫使一些原来的观察使退出;因此,在天佑五年(908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之前,董谦在天佑四年(907年)至流坑隐居,成为在流坑最早居住的董氏第一人。

    泉溪董氏最明确记载的迁徙先祖是唐末时期的董谦公,虽然其后抚州等地的地方史没有记载留下其隐居流坑的历史,通过谱牒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董谦公是迁徙流坑的最早的董氏开基祖。当然,不能因为记载谦公隐居流坑就属于今流坑支系,这是泉溪董氏后裔应该辨析的,以免引起混淆。

   本文意在通过谱序,对照有关史料,探讨泉溪董氏先祖谦公的迁徙。

  关键词:梁移唐祚   诸镇强横  江淮   观察使  节度使

1、 两份董槐谱序(见《泉溪与流坑不一样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

泉溪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幼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素则吾派祖,生子二:长曰完、次曰宥。完子三:达、逊、逵也。逊生戬,戬子五:浚、淮、涣、溥、淏。淮生子四:伯经、仲纬、叔系、季纶。经子二:廷傑、廷秀焉。秀生子二:椿与梓也。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晃生子五:羽、翦、翼、翚、羿,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是尚。呜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长,木之根固者叶必茂,吾族宜其流长而叶茂也。顾吾窍思之,祖宗之所爱者,子孙也,以吾叨积德于祖宗,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如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辑谱,商诸族众,而众皆有难色,谓此固义举也,亦难事也。盖谱必聚族而居,春秋时会拜于墓,祭于祠,序长幼,别尊卑,得以合而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今吾族属之盛,有出仕者,有居别墅者,分适四方,一时莫能遍访。且工程浩大,约费多金,恐难遂子之愿也。予曰:“否否”,从来修谱以叙世系,盖使人不忘其本,古者虽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来踪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焉。至谱牒又废,而人愈不知其来踪,不过百年之久而骨肉无关,虽至亲恩谊亦薄矣,如之何不谱!至费无可虑焉,余既志存岂惜费哉!族众闻而羡之曰:“善”。由是各出支系以从事,而予亦废乎先大夫之贻产,以成金谱一帙,散诸各宗。区区此举,聊体祖宗遗爱耳。故述此以俟之后达者,特有感于斯焉。

【流坑支派松溪版】《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明朝嘉靖流坑董开尧修改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与万历三十八年董发春的《明。泉溪董氏旧谱序》对比:【附注:【】部分为泉溪谱存有,“”是松溪谱存有。红色部分对比《宋·泉溪董氏原谱序》属于新增部分):“ 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曰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曰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曰全澥,为太常寺太祝,幼曰泉溪谱为三曰全素】全素,为大理评事;皆善士有学行。溪生泉溪谱为素生:长曰完,为谏议大夫、幼曰宥,为宏文馆学士。完子三:长曰达,为卢龙节度使;次曰逊,为益州刺史;幼曰逵,为中书门下舍人。逊生子曰戬,为左仆射。戬生五子:长曰浚,为司空;次曰淮,为安东尉;三曰涣,为门下【另谱《明。泉溪董氏旧谱序》为:兵部,不是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注,该引号内一句《泉溪。明旧谱》没有发现,后面中引号部分《泉溪。明旧谱》没有记载】;四曰溥,为御史“大夫”;幼曰淏,为荆州刺史。淮生四子:长曰经,为荆州都督;次曰纬,为黄门监司空;三曰丝,为中书检括“同平章事”;幼曰綸,好仙术,【另谱区别:有:道号五经,隐居万安山】,累徵不仕,“遂隐居万安山”。经生二了:长曰廷杰,为平原太守;幼曰廷秀,为兵部尚书“参掌枢密院事”。秀生二子:长曰椿,御史“大夫兼国子祭酒”;幼曰梓,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椿生子三:长曰旭,为太仆射;次曰旦,为太尉“赠司空”;幼曰晃,“容宣尉处置使”【另《泉溪。明旧谱》有:为宣讨使】。晃生五子:长曰羽,“为节度使兼”盐铁使【《泉溪。明旧谱》为:为盐铁使】;次日翦,为户部侍郎;三曰翼,中书门下舍人;四曰翚,建州刺史;幼曰羿,苏州刺史。“翦生子一,曰谊,仍居霍源 翚生子二: 长曰让,幼曰谦。让见唐国事日非,“不受官禄,隐居”抚州扩原。“幼为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处”,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另谱有:戚】。今势力不能匡“扶”【另谱《泉溪。明旧谱》:救】,“岂肯”忍俛首“而仕”【另谱《泉溪。明旧谱》: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 另《泉溪。明旧谱》连接谦公之后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然自今日之流坑,惟让公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而始盛焉!夫地之胜者,族大支繁,世不绝官。“盖自始祖卜居于此另《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以及《泉溪。明旧谱》记载为 :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以及《泉溪。明旧谱》:是】尚。呜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长,木之根固者叶必茂,吾“家一”族宜其流长而叶茂也。顾吾窍思之,祖宗之所爱者,子孙也,以吾叨积德于祖宗,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如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辑谱,商诸族众,而众皆有难色,谓此固义举也,亦难事也。盖谱必聚族而居,春秋时会拜于墓,祭于祠,“”【《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以及《泉溪。明旧谱》:序】长幼,别尊卑,得以合而“”【《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以及《泉溪。明旧谱》: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矣”。今吾族属之盛,有出仕者,有“分”居别墅者,分适四方,一时莫能遍访。且工程浩大,约费多金,恐难遂子之愿也。予曰:否否,从来修谱以叙世系,盖使人不忘其本,古者虽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来踪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焉。至谱牒又废,而人愈不知其来踪,不过百年之久而骨肉无关,虽至亲恩谊亦薄矣,如之何不谱!至费无可虑焉,余既志存“”岂惜费哉!族众闻而羡之曰:善。由是各出:支系以从事,而予亦废乎先大夫之遗产,以成金谱一帙,散诸各宗。区区此举,聊体祖宗遗爱耳。“况圣人设教,亦以笃亲为重,可不急讲欤”,故述此以俟之后达者,“将”【《宋。泉溪董氏原谱序》以及《泉溪。明旧谱》:特】有感于斯焉 

2、 谱序叙说董谦的内容

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

关键词:观察御史、按行、江淮、梁移唐祚、征兵讨乱、诸镇强横、拜爵、屡受国恩、不能匡救、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

3、 江淮的历史背景

3.1、江淮的地理方位

“天下财赋,十九江淮”,这是唐朝时的话语。后成了“十九江南”。 “江淮”指的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块地域,其实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才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江淮熟,天下足”,后来也演化成了“苏湖熟,天下足”。江淮地区是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别山以东、黄海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大唐淮南道的政区与大宋淮南东路、西路的政区范围,现在广义上也包括连云港即海州、武汉北部地区、沿江下游南岸等地。隋唐时期 江淮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得到恢复,时有“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等说。

而从“江东”、“江左”而变为“江南”,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被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 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3.2、唐末经济重心南移江淮与“诸镇强横”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唐朝中叶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时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形成对抗中央的藩镇割据。唐朝出现了藩镇,而这些藩镇具有很大自主权力,基本不给朝廷交税。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董槐谱序中的“诸镇强横是指什么呢?

是指晚唐时期,唐僖宗以後,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中央徵集各镇士兵围剿,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如杨行密、董昌、钱鏐等,伺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1月),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权瓦解。黄巢叛将朱温投降唐朝朝廷,并且平定黄巢军,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朱温做了节度使,势力范围远远超过当时控制范围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到了唐昭宗时,朱温还把朝政大权牢牢的控制住了。最后到了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镇并未随著唐朝灭亡而消失,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都可以视作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只不过部分藩镇或许选择不承认中原政权而完全独立,以建立王国或帝国。一直到宋太宗灭掉北汉之时,才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时随着北方不断开发,环境破还很大,首都都从长安到洛阳了,北方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虽然,上元元年(760),因为江淮税赋重地有人叛乱了。但安史之乱波及到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没有经历安史之乱,少有乱军波及。睢阳显得尤为重要,守住睢阳,可以保证运河不阻塞,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保住整个后方半壁江山。坚守10月之久到公元75710月睢阳陷落。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当时江淮、江南一带富甲天下,东南藩镇以其丰厚岁供支撑着苟延残喘的唐朝统治。韩愈感叹:“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据十九”。在江淮地区破坏后,唐朝就没钱了,基本就瓦解了。

3.3、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

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 755年,安禄山与步将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7551216日至763217。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起义,六月,黄巢起义响应,转战遍及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中和二年(882),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唐军李克用部一万余人南下,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长安。中和四年(公元884)春天,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是年六月十七日,黄巢“死”。昭宗天复初年(901年),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3.4、唐末江淮战乱

唐朝江淮弩手运用到极致。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叛军宁陵之战是江淮弩手的代表之战。

 黄巢占据长安后,河朔强藩朱温和李克用夹击黄巢,迫使其退出长安,义军转而向东向南发展。唐乾符年间(874年―879),江淮群起而反。乾符二年(875),王仙芝攻陷濮州、曹州,众至数万。为保卫东南财赋重地,唐政府急调荆南节度使高骈为镇海节度使,又改命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 广明元年(880),“高骈遣其将张璘等击黄巢屡捷”,黄巢屡败,诸路大军云集,但“骈恐分其功,乃奏贼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黄巢见大军“已北渡淮,乃告绝于骈,且请战。骈怒,令璘击之,兵败”,“巢势复振”。高骈私心作祟,抵抗效微。淮南将领毕师铎“言于高骈曰:'朝廷倚公为安危,今贼数十万众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不据险要之地以击之,使逾长淮,不可复制,必为中原大患。’” 但高骈“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广明元年庚子  同年,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蜀中。当时高骈正在“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 [旧唐书。卷一八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中和元年(881),高骈野心暴露,朝廷“遣中使趣高骈讨黄巢,道路相望,骈终不出兵。”,朝廷对高骈已经毫无约束之力。中和二年(882年)辛丑由于吕用之弄权,诸将怨愤,高骈陷入孤立境地。此时,中原强藩酝酿进犯淮南,这就为杨行密的崛起而创造了条件。唐中和三年(883),杨行密被唐廷招抚,被封为庐州刺使。

杨行密寻找当时炙手可热的高骈为政治肩膀,伺机出山。之后,兵出扬州,试剑淮南。唐光启三年(887)四月,淮南都将毕师铎在扬州发动兵变,囚禁淮南节度使高骈,并召宣州秦彦进入扬州(今属江苏),杨行密欲救高骈却不能进入扬州,屯军于蜀冈。毕师铎率兵数万攻打杨行密,毕师铎大败,单骑逃回扬州城,并杀死高骈。杨行密进攻西门,进入扬州。

秦宗权虽屡败于朱全忠,但兵力仍强,企图染指富庶的淮南地区,杨行密明显处于劣势。因为江淮久乱,朝廷任命朱全忠为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朱全忠“遣内客将张延范致朝命于杨行密,以行密为淮南节度副使”。 文德元年(888)二月,“朱全忠奏以杨行密为淮南留后”。“孙儒袭扬州,克之”。文德元年(888)三月,孙儒攻陷扬州,于是杨行密退到庐州。杨行密出走,儒自称淮南节度使。文德元年戊申杨行密按照袁袭的计划,汇合孙端、张雄所部,包围宣州。唐龙纪元年(889),杨行密攻下宣州,唐朝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人心既附,杨行密实力大增。

孙儒欲乘杨行密立足未稳遣兵攻打庐州,守将蔡俦投降。杨行密趁孙儒军还未进攻宣州;朱全忠打败秦宗权后,决不允许孙儒淮西兵卷土重来。在他解决了感化(今江苏徐州)节度使时溥之后,便派大将庞师古率大军从颍上(今安徽阜阳)直趋淮南,声援杨行密。

唐昭宗李晔即位后,为宦官所困,继又藩镇相挟,名虽帝王,实同傀儡。当此唐室衰徽之际,天下纷扰,割据自谋,战乱频年。朱全忠经营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十年中,以奉唐室为名兼并河南,攻掠河北,加兵河东,及至晋王李克用之势既衰,则转兵西向关中,置昭宗于掌握之中,迁唐室于洛阳,于是篡唐建梁之势便成为定局

大顺元年(890),庞师古军沿庐、寿、滁一线,“与孙儒战于陵亭,师古兵败而还”。利用孙儒军回救的有利机会,杨行密调整部署,在拉锯战中,杨行密面临严峻的形势,在孙儒看来,解决了东线,杨行密就成为瓮中之鳖。杨行密“遣其将刘威、朱延寿将兵三万击孙儒于黄池,威等大败。”“孙儒军于黄池,五月,大水,诸营皆没,乃还扬州,使其将康暀据和州,安景思据滁州。”杨行密得天时地利,赶紧“遣其将李神福攻和、滁,康暀降,安景思走”。

朱全忠在北侧一直觊觎淮南的。唐景福元年(892),五月,杨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斩孙儒;同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 “……朝廷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以田頵知宣州留后,安仁义为润州刺史”。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表朱全忠罪恶,请会易定、兖、郓、河东兵讨之”。揭开了反击朱温南渐的序幕。

乾宁二年(895)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以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但钱镠仍“表董昌僭逆,不可赦,请以本道兵讨之”。董昌称帝为杨行密进击南部藩镇揭开序幕。朝廷“以钱镠为浙东招讨使,镠复发兵击董昌”。董昌求救于杨行密,杨行密“遣泗州防御使台濛攻苏州以救之,且表昌引咎,愿修职贡,请复官爵。又遗钱镠书,称:'昌狂疾自立,已畏兵谏,执送同恶。不当复伐之’。”又“遣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攻杭州镇戍以救董昌,昌使湖州将徐淑会淮南将魏约共围嘉兴。钱镠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救嘉兴,破乌墩、光福二寨。淮南将柯厚破苏州水栅”。唐乾宁二年(895),杨行密加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 ,升州刺史冯弘铎前来归附。

杨行密又分派人攻下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明年,“淮南兵与镇海兵战于皇天荡,镇海兵不利,杨行密遂围苏州。钱镠、钟传、杜洪畏杨行密之强,皆求援于朱全忠”。杨行密战略触角并没有因此收缩,“淮南将安仁义攻婺州”, 战火依旧在吴越腹地燃烧,同时将战争触角转向江西等纵深之地。

乾宁四年(897年)初,朱温破郓、兖二州,朱瑾与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大将李承嗣、史俨等投奔淮南。“诏以杨行密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以讨武昌节度使杜洪”。杜洪为杨行密所攻,求救于朱全忠。“全忠遣其将聂金掠泗州,朱友恭攻黄州。行密遣右黑云都指挥使马珣等救黄州。黄州刺史瞿章闻友恭至,弃城,拥众南保武昌寨”。癸亥,“两浙将顾全武等破淮南十八营,虏淮南将士魏约等三千人。淮南将田頵屯驿亭埭,两浙兵乘胜逐之。甲戌,頵自湖州奔还,两浙兵追败之,頵众死者千馀人。”光化元年(898年),淮南杨行密的苏州被浙江名将顾全武攻打,杨行密派周本率军救援,另派秦裴率三千兵攻打浙江钱鏐的昆山。周本被顾全武击败,秦裴攻下昆山后率兵驻守。据《新五代史》载,守兵一千人。苏州粮尽援绝,被顾全武攻破。随即顾全武率一万余人反攻昆山,秦裴虽然人少,却还能屡屡出战并击退浙军。朱友恭飞驰报捷:大破淮寇于武昌,收复黄、鄂二州。朱温多年的怨恨,在一纸报捷书的诱发下,王稔借着月光在林荫中下马与之步战,杀伤甚众,汴军知不可夺,乃解围而去。

杨行密虽有扬州,但淮南侧翼不稳,朱全忠南下志在江淮。杨行密当时两头作战,向北,杨行密“浮淮至泗州”,又“攻濠州,拔之”。淮南重镇寿州,最是兵家必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宁二年(895)“丁亥,行密围寿州”。失去寿州,朱全忠岂能罢休?未几,汴兵数万攻打寿州,乾宁四年(897)的清口(今江苏淮安西)之战,则奠定了南北分野的区域基础。九月,朱温遣庞师古率徐、宿、宋、滑数州之兵7万余众,从淮河下游入攻淮南,遣葛从周率兖、郓、曹、濮诸州数万之兵从淮河中游入攻南。十月,庞师古奉朱温之命屯兵清河口(在今江苏淮阴西南,是古泗水流入淮河之口),将入攻扬州;葛从周屯兵安丰(在淮河南岸,今在安徽寿县西南),将入攻寿州;朱温亲自坐镇宿州。淮南大为震恐。杨行密与朱瑾将兵三万拒汴军于楚州,别将张训自涟水引兵会之,行密以为前锋。行密引大军济淮,与瑾等夹攻之,汴军大败。自此役之后,杨行密踞保江、淮间,朱温终不能与之争。

光化二年(899),杨行密与朱瑾用兵数万攻打徐州,将与朱全忠的决战引向徐淮地区。

天复二年(902)三月,昭宗任命左金吾将军李俨为江淮宣谕使,写御札赐给杨行密,授予杨行密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遣江淮宣谕使李俨拜行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 杨行密发兵讨伐朱全忠,杨行密攻宿州,没有攻下,终于因为粮运供应不上而退兵回广陵。 此后杨行密以淮南为根据地,转战江南、占据江右,遏止了北方藩镇南渐的势头,为五代十国政治格局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

天复三年(903)八月二十五日),杨行密派润州行营招讨使王茂章攻打安仁义,徐温奋力攻击,把安仁义打败。

天复三年(903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发兵将宦官全部杀死。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提迁都洛阳,长安宫室因此被毁。三月二十日,昭宗派遣密使以绢诏向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和河东李克用等告急,令纠合诸镇兵攻朱全忠,以图匡复。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得御札即遣王宗祜为北路行营指挥使,将兵会李茂贞迎车驾,至兴平(今陕西汉中)遇汴兵,不得进而还。自后王建始自用墨制除官,云待车驾还长安后表闻。各藩镇志在扩土,并无勤王之兵。天复四年(904)四月,促昭宗早发洛阳,闰四月十日,车驾至洛阳,十一日,赦天下,改元天佑,以天复四年为天佑元年。“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传檄合兵以讨朱全忠;全忠以镇国节度使朱友裕为行营都统,将步骑击之;命保大节度使刘弃州,引兵屯同州。癸丑,全忠引兵自大梁西讨茂贞等;秋,七月,甲子,过东都入见;壬申,至河中;西川诸将劝王建乘李茂贞之衰,攻取凤翔。建以问节度判官冯涓,涓曰:“兵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今梁、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举兵向蜀,虽诸葛亮复生,不能敌矣。凤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和亲,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保固疆场,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可以万全。”建曰:“善!茂贞虽庸才,然有强悍之名,远近畏之,与全忠力争则不足,自守则有余,使为吾藩蔽,所利多矣。”乃与茂贞修好。丙子,茂贞遣判官赵多如西川,为其侄天雄节度使继勋求婚;建以女妻之。茂贞数求货及甲兵于建,建皆与之。……时李茂贞、杨崇本、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赵匡凝移檄往来,皆以兴复为辞。全忠方引兵西讨,以帝有英气,恐变生于中,欲立幼君,易谋禅代。乃遣判官李振至洛阳,与玄晖及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等图之。 ,也就是此时,各藩镇都是以兴复为借口,扩大自己的势力,且相互并吞,并没有真正的讨伐朱全忠。

同时,“淮南将陶雅、陈璋拔婺州,执刺史沈夏以归。杨行密以雅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以璋为衢、婺副招讨使。……杨行密长子宣州观察使渥,素无令誉,军府轻之。行密寝疾,命节度判官周隐召渥。……行密以润州团练使王茂章为宣州观察使”。 905年,置歙、婺、衢、睦四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见《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五卷》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e8a0c6aecb.aspx)。

天佑元年(904)八月二十八日,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祝,太子于柩前即位,是为哀帝。

天佑元年(904)十月,光州今河南潢川叛淮南,降朱全忠。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兵围城。十一月,朱全忠自将兵五万渡淮南下,屯军霍丘(今安徽),并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杜洪。杨行密释光州之围回广陵(今江苏扬州),按兵不出战。全忠分命诸将大掠淮南以困杨行密

杨行密擅长外交。初联合朱温、钱镠对付孙儒。孙儒灭亡后,朱温拥兵自重,他就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来抵制朱温,并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以保存自己。

天佑二年(905),杨行密派刘存攻鄂州(今湖北鄂州),焚烧城池,城中军队突围而出,城破,俘获杜洪,斩于广陵。

同年九月,朱温军攻破襄州(属湖北襄阳),赵匡凝奔归杨行密。朱全忠与杨行密双方的第三战发生在天佑二年(905)八月,朱全忠因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东与杨行密相通,西与王建结姻。初九令武宁节度使杨师厚领兵先行,十三日自率大军继后,进兵淮南。朱全忠发兵二十万攻破襄州,梁军趁势攻打光州,寿州,十一月梁军在光州刺史柴再用的严防死守下无功而返,柴再用趁机出兵邀击,杀梁军三千,缴获辎重数以万计。对梁王朱全忠的三战三胜基本奠定确立了杨氏家族在淮南地区的统治地位。此战也成为杨行密生前对朱全忠的最后一战。

同月十一月,一代枭雄杨行密病亡。唐哀帝天佑二年(905)杨行密病殁,因奉唐正朔,谥武忠王。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王。天佑二年905十月,朱全忠迫使哀帝下诏称其系秽乱宫闱自杀谢罪,追废为庶人。

天佑三年(906年)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被鸩杀,

天佑四年(907)正月二十五日在开封称帝,国号梁(后梁),改元开平。自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时期

杨渥嗣位后,但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天佑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佑五年(908) 五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

在南方政权中,南唐最强,皆因杨吴基础坚固。

4分析董谦公迁徙的时间、原因与任职地

 4.1、董谦迁徙于梁移唐祚时期

上文的董槐谱序涉及到“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

【祚】《广韵》昨误切《集韵》《韵会》存故切《正韵》靖故切,音胙。福也,禄也,位也。

“唐祚”指大唐的时运、命运。引申自梁移唐祚,是指后梁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唐朝末年朱温参加了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后又投降了唐朝,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逐渐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藩镇军阀,并被封为梁王,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这就是“梁移唐祚”一事,“祚”是指皇位

查阅有关资料,如《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五卷》载:癸卯,蒋玄晖矫诏称李渐荣、裴贞一弑逆,宜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监军国事。又矫皇后令,太子于柩前即位。宫中恐惧,不敢出声哭。丙午,昭宣帝即位,时年十三。……先是,全忠急于传禅,密使蒋玄晖等谋之。……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疾玄晖权宠,欲得其处,因谮之于全忠曰:“玄晖、璨等欲延唐祚,故逗留其事以须变。”玄晖闻之惧,自至寿春,具言其状。……言权忠怒曰:“柳璨、蒋玄晖等欲延唐祚,乃郊天也。”璨等惧,庚午,敕改用来年正月上辛。”,此外,“柳宗元 (公元773公元819),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都不是把唐祚明确指向唐末最后一位皇帝 “天佑元年(904)八月二十八日,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祝,太子于柩前即位,是为哀帝。”都是指唐朝国运。

 天佑元年(904年),晋王李克用之势既衰,朱全忠则转兵西向关中,置昭宗于掌握之中,迁唐室于洛阳,篡唐建梁之势形成至天佑四年(907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开封称帝,国号梁(后梁)”。

905年,杨行密任命陶雅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任命陈璋为衢、婺副招讨使。陈璋攻打暨阳……有关资料显示:置于唐贞元年间。后遇战时临时设置,常以大臣、将帅或节度使等地方军政长官兼任。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事。唐代招讨使作为行军统帅,与元帅、总管,都统对比有其优越性,元帅因其职权过大,在人员的选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为亲王担任此致,或是在全国性的战争中由大臣担任,且也是多任为副元帅,不常设。早期的浙西节度使管辖升、润、宣、歙、饶、江、苏、常、杭、湖十州,宣州、歙州和饶州处于摇摆之中,然后浙东浙西两道分分合合,差不多到了790年左右,基本上稳定了浙西观察使的地盘,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和睦洲。据根据《新唐书·方镇志五》757年,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758年,置浙江西道节度兼江宁军使,领升、润、宣、歙、饶、江、苏、常、杭、湖十州,治升州,寻徙治苏州,未几,罢领宣、歙、饶三州,副使兼余杭军使,治杭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领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治越州。置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使兼莫傜军使,领洪、吉、虔、抚、袁五州,治洪州。置宣歙饶观察使,治宣州。759年,废浙江西道节度使,置观察处置都团练守捉及本道营田使,更领丹阳军使,治苏州,复领宣、歙、饶三州。废宣歙饶观察使。

杨行密任命招讨使逐步兼观察使,行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从事镇压职能,将迫使一些原来的观察使退出。

4.2、董谦迁徙原因“诸镇强横,各据不发”

天佑元年904)七月“皆以匡复为辞联合发兵讨伐朱全忠”董谦在江淮,遇到“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的事件,但是,“各藩镇志在扩土,并无勤王之兵”,“杨行密以拥唐讨逆实则保存自己”,正如上文阐述“各藩镇都是以兴复为借口,扩大自己的势力,且相互并吞,并没有真正的讨伐朱全忠。”于是,董谦才有“各据不发”的感慨。

况且,唐朝名存实亡,天佑三年(906年)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被鸩杀,天佑四年(907)朱温称帝,国号梁。在此时任官,监督地方已经没有必要,因此,董谦是在朱全忠称帝后隐居。

依据当时杨行密藩镇割据,“在南方政权中,南唐最强”。但天佑二年(905)杨行密病殁 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天佑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因此,董谦感觉失去希望,在天佑五年(908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之前,隐居流坑,因而董谦在天佑四年(907年)隐居比较合理。

4.3、董谦的官职与任职地

依据董槐谱序“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 查: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而观察使:也是监察官,同样也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上文:“唐龙纪元年(889年),杨行密攻下宣州,唐朝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人心既附,杨行密实力大增。”。

中国古代行政系统的巡视又称巡察、巡查、巡行、循行,是行政监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监察的重要方式之一。巡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监察活动,而是指通过巡行这种方式进行的、以纠察百官、扬清涤恶为主要目的的巡察巡视活动。中国古代的巡视主要有帝王亲巡、帝王遣使巡视、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进行巡察,以及地方行政长官和监察机构对所属州县巡视四种主要形式。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行政巡视方式,自上而下地对行政及吏治状况进行明察暗访,举报弹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政令制定和贯彻执行,惩罚儆戒官员违法乱纪,在监察官吏、反腐肃贪和维护吏治清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式将之固定和规范下来,全国分为十五道巡察区,每设一名采访处使为长官(中宗时称巡察使或按察使,玄宗时称采访使,后来又有称观察使)。唐朝监察巡行体系中,除了御史、按察使、观察使、黜陟处置使巡行政务、惩贪罚佞、激浊扬清外,还有专门督察财政税收金融流通等经济政务的租庸使、税钱使、铸钱使等。唐开元前,这些财政监察的事情由尚书省来管理,开元以后,则根据需要,既有常设的专项巡察使,也有临时设置名目的巡察使,如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唐朝的御史台通过对税收、仓库、铸钱、盐铁等专项事务的巡行监督,对官吏的经济犯罪进行察访和弹劾,非常有效地加强了对国家财政的监察,保证了唐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唐于诸道置观察使,位次于节度使。中叶以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无节度使之州,亦特设观察使,管辖一道或数州,并兼领刺史之职。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任甚重。唐代后期全国渐分至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查找唐朝藩镇节度使名录:元和四十八镇(前为元和时的地名简称,括号中为当时或者之后通用的军号)中的淮南道:淮南节度使;江南道:黔州观察使(武泰军)、湖南观察使(武安军)、 福建观察使(威武军)、 江西观察使(镇南军)、 宣歙观察使(宁国军)、 浙西观察使(镇海军)、 浙东观察使(镇东军) 鄂岳观察使(武昌军)。淮南节度使长期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

由于观察地位低于节度,故对中央较为顺从,唐后期财赋所出的东南八道多为观察使所领,但也有自观察升格为节度的。如果节度使是省委书记加省长之职,观察使就是省委书记。观察使偏重于监督,直接服从中央。

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中央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如杨行密、董昌、钱镠等,伺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1),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权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而淮南节度使是吴王杨行密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此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吴”由于此,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董谦不是节度使也就不会藩镇割据,那么则属于“观察使”。因此,董谦公为唐末时期的官员,依据其“按行江淮”,则属于到江淮“出行巡察”,属于朝廷安排的“四十余道”中的淮南道地方军政长官。朱全忠在天复三年(903年)押解昭宗回京、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迁都洛阳,直至天佑四年(907)正月二十五日在开封称帝。董谦向谁履职,又如何监督“举报弹纠”。这就是“观察使”的无奈。

同时,905年,杨行密任命陶雅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任命陈璋为衢、婺副招讨使。陈璋攻打暨阳……。因此,招讨使逐步兼观察使,行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从事镇压职能,将迫使一些原来的观察使退出。董谦也应如此。   

2019年9月11日20:44荷香月暖

【说明】:本文据相关谱牒中,进行分析推敲,依据历史与常理,分柝探讨,目的在于探讨董谦公的迁徙。若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纠纰。若有不实、不敬或有冒犯,敬请宽容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