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花开无田 2019-09-11

战国时期,各国战乱不断,互相攻伐,因此也催生了一大批的名将。而其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更是被尊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攻城略地,外拒强敌,都展现出了无可匹敌的军事素养,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却有两位,都曾经栽倒在一人之手,其中一位还因他死。而此人便是秦相范雎。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作为一名魏国人,范雎曾经在须贾手下做一小吏,但在出使齐国之后被其侮辱,魏国宰相魏齐毒打之下更是险些丧命,随后幸亏朋友郑安平得以得救。

在进入秦国之后,他展现了他的政治能力,也迅速取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巧破齐楚联盟,驱逐魏冉,废弃太后,攻略土地,遂累进官职,被擢升为相。

而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且占领了韩国野王。上党郡也由此成为一块“飞地”。韩王为了能够苟延残喘,便决意让上党郡守冯亭“以地事秦”,但冯亭却决意祸水东引,将其献给赵国,以此来削弱秦国国力。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而上党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也让秦国与赵国为了夺取上党之地,而展开了—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长平之战。

在交战伊始,秦军主帅王龁凭借秦武卒优秀的野战能力,迅速夺取了空仓岭一线以及光狼城,而廉颇则退守丹水一线。双方隔河相望。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以擅长防守著称,他依托丹水构筑了强大的防线,并在其后构筑了百里石长城作为必要时刻的第二道防线。也就是在这种攻防的极致之间,秦军毫无突破。双方也由此进入了长达数年的战略相持阶段。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而作为军事之上的外延,双方在相持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战、外交战。赵王自持国力并不如秦国,曾经先后派人前往秦国求和,随后又派人前往楚国、魏国救援,更是与人前往齐国借粮。

此时的秦国国相范雎,则在这场大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与之对峙的赵国,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言献策。命人携带大量的黄金,前往赵国游说买通赵王亲近侍从,扬言秦国并不害怕廉颇,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而赵王本就对于坚守不近的廉颇颇有不满,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此时赵国的经济也因为身陷长平之战的泥潭之中,粮草供应日渐紧张,出现了短缺的现象。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最终,赵王决定临阵换帅,以赵括为赵军主帅,伺机与秦军展开决战。但也就与此同时,秦军也更换了主帅由王龁更换为武安君白起。

战场的偶然性在于它不是平等的。而当初出茅庐的赵括,对阵另一位四大名将的白起,在纸上纵横捭阖的赵括并没有给出赵王希冀的结局。

秦军主帅白起以诈败之策,诱使赵括出击。年少的赵括,不作提防,轻易率军出击,却早就进入了白起为他准备的口袋。战争最终以白起早就计算好的结局结束。

最终赵括战死,而二十余万赵卒投降,面对如此之众的降卒,白起向秦王请示如何处置,在秦王的不置可否之中,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与廉颇而言,长平之战可谓是赵国之殇,也是一场难以接受的以失败为结果的战役。此战之后,赵国再无实力可匹敌秦国。

与白起而言,长平之战又是自己战神路上鲜血侵染的一笔,凡70余战从未败北,所屠戮近百万之数。也让他的名号响彻大抵。“山东之六国,闻之无不胆颤”。

而正当白起,希冀一鼓作气,灭亡赵国之时。情况突变,范雎本人也显示出了纵横家、政治家的本色——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利避害。

赵王采纳虞卿建议,也一样采用了反间计。虞卿一句话,便已让范雎下定决心。他向范雎游说道,一旦攻破邯郸,君之相位岂不是功劳甚大的白起的了吗?

出自个人利益,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赵国并不那么容易灭亡,不如休养一段时期,再做打算。而对范雎深信不疑的秦昭襄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发布命令,要求白起停止进攻。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性格耿直的白起,也因为错失良机而与范雎结怨。当来年,秦昭襄王认为已经休养差不多之时,又决意进攻赵国,而白起则认为已经措施良机,坚决不从。

秦昭襄王只得另遣他人,却以一场邯郸之战大败而告终,面对如此惨重的失败,秦昭襄王又一次起用白起为将,而白起则再次 以病推托,坚辞不就。

此时的范雎,眼见机会来临,便向秦昭襄王进言,白起定有离开秦国之心,一旦为他国所用,定然会对秦国不利。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两位,都在此人手中吃了大亏,一位还因他而亡

于是秦昭襄王毫不犹豫的下令,将白起赐死。而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冲锋的路上,就如此之下,死在了自己人的口舌之利,死在了政治斗争之下。

至于范雎,以一己之力在长平之战中撬动了秦赵两国 军力平衡,廉颇因其反间计而被免职,白起则更因为其谗言而被杀,在秦国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闻达于诸侯,但盛衰无常,又岂是个人能够叛离的?在自己的好友郑安平被迫投降赵国之后,他虽然没有因此而获罪,但君心已失,最后只得辞归封地,不久便病死。

参考资料《史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