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贞观之治'背后唐太宗帝范

 萍萍淡淡6pjw4z 2019-09-11

那么,《帝范》中,唐太宗除了告诫太子李治善始善终之外,究竟总结了哪些经验?或者说他究竟为李治提供哪些有关治国之道的理论?《帝范》因是太宗统治生涯的全面总结,所以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君道”二字。 《帝范》开篇就集中地讨论为君之道的理论,而且,其他各篇也都是围绕着“君道”这一中心思想而展开的,即“君道”在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宋史学家范祖禹特别称赞“太宗可谓知君道矣” ,是有道理的。

太宗所说的“君道” ,自然并不是他所独创,而是来自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内容就是儒家“仁政”、“仁义”思想及政治原则。太宗一生非常尊崇儒家,重视儒家,即位之初就曾说过:“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太宗选择了儒家,而且把儒家当作不能须臾以离的东西。对于佞佛的梁武帝和崇道的梁元帝,他皆报之以无情的嘲讽。对于法家,太宗同样认为不足取,他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有一次太宗问王珪:“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王珪回答说:“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以为然,但他并不是要取消刑罚,也不是要鄙薄法律,太宗本身非常讲求法律,但他把儒学置于首位,认为刑法毕竟是第二位的东西。正是在这种以儒御法、法服从“仁政”的思想指导下,才出现了“贞观之治”下的宽缓刑罚。魏徽一生谏皇帝200 余事,涉及的方面和问题很多,但太宗却把它归结到一点上,说魏徵是“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即使评论古人时,太宗也主要是以“仁义”作为衡量的尺度,他特别肯定晋武帝“仁以御物,宽而得众” ,“有帝王之量焉” ,他所谓“抚九族以仁” ,也就是把儒家的“仁政”理想推而广之,动用到少数民族地区。太宗以前,国学中“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与享” ,为了提高孔圣人的地位,他下令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 ,并且还封孔子裔孙孔德纶为“褒圣侯” ,以示崇孔。唐太宗规定:“国胄”要以古代儒家的著作为教材,而且以左丘明、马融、郑玄、杜预等21 名唐以前儒学大家配享孔子庙堂。太宗的崇儒重道于此可见一斑。

与历史的许多皇帝不同,太宗不仅在言论上崇儒重道,高擎儒家的“仁政”理想,而且把这种“仁政”理想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也就是把儒家的“仁政”理想与具体的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不但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行道。正因为如此,太宗的政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就了“贞观之治” ,并因为此,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王。

例如,隋唐之际,经过十余年的社会大动荡,经济一片萧条,出现了“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残破景象。到了太宗“践祚之始” ,仍然是“霜旱为灾,粟价腾起,突厥侵抄,州县骚然”。如何医治战乱留下的创伤,使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是摆在太宗面前的严峻而艰巨的任务。太宗认真总结历代帝王的治败原因,大力推行轻摇薄赋、疏缓刑法的政策,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坚持法制,虚怀纳谏,以史为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社会经济得到复苏与进一步发展。史称太宗统治时期“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