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是杨行密的第四子,自武义二年(920)五月,代病死的兄长隆演为吴国王之日起,就是一个地道的傀儡。当时,徐温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遥控大权;徐温养子知诰坐镇吴王所在的扬州,处理军政庶务; 徐温的另一个儿子知询则在金陵襄助父亲。 杨溥既然无法过问政务,其主要活动就是主持重要仪典,其它时间多在宫中、宫外四处游乐。不过,到城外的一切活动都要经过徐温派来监视他的亲信的许可。徐温委派亲信翟虔为閤门、宫城、武备等使,监察吴王的一举一动,对吴王控制甚严。翟虔自恃与徐温的关系,时常凌辱吴王及其家人,并要吴王为他父亲避讳。翟虔之父名雨,虔不许吴王说雨字。顺义四年(924)冬,在吴王的多次要求下,翟虔才报请徐温许吴王到白沙观看楼船。十一月,吴王来到扬子县南的白沙镇,文臣们请改镇名为迎銮镇。徐温也自金陵赶来朝见。吴王在与徐温谈话时,故意将雨说成水。徐温询问缘由,吴王道“雨是翟虔父名,我避讳已成习惯。”古人避讳只是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翟虔要吴王为他父亲避讳是属于大逆不道。徐温当即向吴王请罪,吴王缓缓地对徐温说:“公之忠诚,我已尽知,不过,翟虔在此实在无礼,宫中及宗室所求多不能满足。”徐温表示要斩翟虔,吴王又说“斩首又太过份,可以迁到远处。”徐温将翟虔流放到抚州。 此事过后,徐温对吴王外松内紧,防范更严。乾贞元年(927)冬,徐温计划至扬州,劝吴王称帝,这样既可以同时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在以后禅让中直接取得帝位。不过,还未出发,就病死在金陵。临死,令自己的儿子知询前去劝进。知询听到徐温的凶讯,马上又回到金陵,代父镇守,并召知诰奔丧,知诰称吴王不许,不肯前往。十一月,知询入朝,知诰将他扣在扬州。这样,徐知诰独掌了吴国大权。接着,吴王被加尊号为睿圣文明光孝皇帝,徐知诰也以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 徐知诰一直等待着机会,想让吴王禅位,但时过数年,仍未有恰当的时机。 大和四年(931)徐知诰向吴王上表,自称辅政日久,要告老回返金陵,留其子景通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继续辅政,他在金陵充当起当年徐温的角色。退居金陵是他夺取帝位的重要一步,他深知杨氏在淮南经营数十年,有较强的统治基础,他要取而代之,必须另选基地。这样,他才来到金陵。 次年五月,开始在金陵营造宫殿,准备将吴王迁到金陵。吴王深知若到金陵,更与阶下囚无异,因此,不肯前来,大臣们也多不愿离开扬州。 此计不成,知诰干脆直接让吴王封自己为齐王,割升州等十州地为齐国,以金陵为西都,设置百官,金陵成为吴国实际上的首都。 天祚二年(936)十二月,知诰使诸将先至扬州,称颂其功德,要吴王传位知诰,又由扬州赶往金陵劝进,导演了一出劝进闹剧。吴王感慨地说: “吴国命运要终结了!”左右侍从劝道: “此天意,非人事也。” 次年八月,吴王被迫下诏禅位齐王知诰,并将玉玺送往金陵,十月,知诰遣使者到扬州,自称“受禅老臣”,为吴王上尊号为 “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 向吴王保证“宫室、乘舆、服御皆如故。” 最初二年,倒也安定,吴王在扬州宫中无所事事,终日学习道术,修炼养性,升元二年 (938) 被迁到润州 (今江苏镇江) 丹杨宫,知诰专门委派丹杨宫使,率重兵看守。这年十一月,吴王正在楼上诵读佛经,知诰派人前来刺杀,吴王用香炉掷击来人,但还是被害。时年38岁,追谥睿皇帝,葬平陵。其亲属被迁到泰州集中看管,后全部被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