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段目标

 乘着隐形的翅膀 2019-09-12

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

比对例谈

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国富

一、开篇

本学年深圳任教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责任大,任务重,难度高!

原因一:面对人教版和统编版两套教材的衔接年级(深圳现五、六年级),老师不仅要解读所教年级统编教材,还要开展学生缺学的统编教材相关内容与能力的补教工作。横向的语文要素如何教,纵向的语文要素如何补?

原因二:统编教材中,新的内容如何教,旧的内容如何新授,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如何知新,这都是新的挑战。

从学生年级特点和学习起点出发,教师需解读好统编教材,定位学段、年级、单元、课时目标,尤其要重视补学目标,恰当选择学习材料,整体推进统编教材补学,以实现教材的平稳过渡。

二、教材比对与教学建议

本学年全国小语全面推行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基本延续了中年级教材的结构体例咱们深圳需重点关注衔接年级的学情,需补教补学哪些知识与能力。如何教好统编教材?多年来,张志功、崔峦、吴忠豪、李吉林、于永正等语文教学专家反复强调消除“分析”“挖掘”两大顽疾,用赵志祥老师的话说,就是要保持小学语文教学的“底线”落实小学语文永恒的主题——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扎实做好这几点,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段目标,必能教好统编教材。

在赵志祥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简要谈谈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对,简述比对结果,结合课例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识字写字比对与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比对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比对两套教材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二是比对统编教材的书写提示与人教版教材的书写要求。

1.比对结果

1)统编教材生字数量略有增加。

2)需补认、补写的生字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已会认、会写的生字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减少。

3)需补学的“书写提示”内容指向书写素养,要求明确。

2.教学建议

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结合衔接年级实际情况,对已学生字以复习巩固为主,同时,科学、合理地安排补学,平稳有序地衔接过渡。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补学主要采用随文补学和集中补学的方式。

1)随文补学。如:预习补认,课堂巩固;随文识字,突破难点。提醒老师们,现五、六年级学生若出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词,大家别见怪,估计是教材衔接时学生缺学了,补学即可。

2)集中补学。以五年级学生需集中补认的172个生字教学为例。

A.归类识字。采用“识字加油站”的形式归类识字,体现汉字音、形、义、用之间的联系。

B.语境识字。一部分补学生字是人教版教材中出现过的注音生字,可借原有文本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回顾认读;有一类则是新出现的生僻字,可创设新的语境认读。如,联结旧知;创设语境;识写同步,熟字带新。

3)凸显书写重点。把需补学的“书写提示”与衔接年级的教材相结合,有序安排补学内容,同时,结合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书写目标“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要凸显“行款整齐”的补学重点。遵循“有序整合、循环推进”的原则。

(二)选文比对与教学建议

1.比对结果

1)两套教材都采用双线组元,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这一形式表现得更清晰。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和明线贯穿全套教材,从阅读与表达两个角度指出每单元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三年级开始,在单元篇章页指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形式更清晰。“交流平台”需前置到单元的开始学习,贯穿在整单元的学习中,重学生自主交流,非从中提取知识。

2)数量和篇目比对结果:

A.选文数量减少。

B.选文篇目有重复和新增。

C.略读与精读课文数量变动。

D.教材过渡期,衔接年级会重学已学过的课文。

3)内容比对结果:

A.单元体例变动。

B.古诗文比重增加,文言文起步提前。统编教材编入古诗文136篇,其中文言文14篇,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出现在三上,比人教版早两年多。深圳的学生,文言文教学进入课堂至少要提早一年以上吧?

C.传统文化教育篇目增加。

D.重复选文功能改变。五上共6篇重复选文,功能均已改变。

4)训练目标承前启后,促进阶段性发展:

A.横向编排,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统编教材每一册别单元内部互为联系,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设计训练目标。

如,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二)》导读中明确要求“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延续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训练。

B.纵向编排,语文要素呈连续性和发展性

以培养概括能力为例,教材构建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两条明线。一是复述故事,如二年级借助图片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安排创造性复述,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口语;二是安排相关语文要素,如四上教学生简单的、常用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四下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五上提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旨在加强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五下提出“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主要内容”,到了六年级,归纳总结小学阶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从纵向上看,统编教材打通各学段,训练目标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也为学生接轨第四学段做好准备。

2.教学建议

1)理性看待选文减少,关注教材阅读量变化。

统编教材篇目减少,而阅读量增加了。其一,一部分人教版选文以另一种形式编入统编教材中,如“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和大人一起读”“阅读链接”“习作例文”等板块。其二,多在课外阅读。统编教材设专栏“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体现亲子阅读、全民阅读的编排理念,克服课外阅读的边缘化,指导学生如何读课外书。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老师要推进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增强读书意识。

没有故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将缺乏趣味与意义,教学中合理引入古今中外故事,必将提效提质。如五上“快乐读书吧”编写在民间故事单元,倡导课堂整本书阅读,去功利性,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为主。

五上《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鸟的天堂》编写“阅读链接”,《牛郎织女(二)》编写“资料袋”,可比较阅读,以文解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整篇课文。教材受篇幅所限,27篇课文尚且有4篇课后编写补充资料,在备课与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有利于阅读与写作的阅读材料,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必备功夫。

解读《小岛》时,可借用培训用书《无名岛》与课文相比较,究文本之真。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有同学认为本文的课题可以改为“无名岛”,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教《少年中国说(节选)》,可由节选的课文带出全文,再带出《梁启超家书》整本书,求文学之全,初步了解中国20世纪风云人物梁启超,探寻其中国文化教育和家族教育的真谛,体会梁启超毕生的家国情怀。教《父爱之舟》,结合文尾作者的话:“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将课文和插图比较阅读与赏析,进一步了解作者,由课文带出《吴冠中自选散文集》整本书。

2)重复选文要新教,找准目标和起点。

教重复选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关注学段和单元目标,研读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揣摩编者意图和本课教学重难点,找准选文的目标定位。面对学生已学的课文,在二次教学前应先比对选文内容、学段和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找准学生起点,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量。

如,《搭石》《太阳》分别编入“阅读策略”“习作”单元,学习目标有了很大变化,教材赋予单元新的语文要素和课后思考、训练题。教四上已学过的课文《鸟的天堂》,必定要温故知新。单元阅读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写作要素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人教版单元导读要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聚焦阅读要素开展阅读,顺利完成课后题和《知训》部分习题,又为单元习作《_____即景》做铺垫,这是保底要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句话作为课文的结尾,该如何理解与感悟?这一问题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有思维深度,又能渗透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句中两个“鸟的天堂”所指不同,涉及到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可关联作者的创作背景,介绍“鸟的天堂”所在地梁启超故乡江门新会的风土人情(了解学情,是否有新会籍或祖居新会的学生),引入巴金、梁启超的相关文段文章,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这一自由天堂的赞美,对自由国度的向往之情。重在通过阅读和表达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人文渗透点到即止。

3)紧扣语文要素,制定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布在每个单元,螺旋递进。如何落实语文要素?一是参照教师用书。二是看单元篇章页。三是研究课后习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课后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

今天的课例《猎人海力布》和人教版曾入选过的课文《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编排在民间故事单元,教学紧扣单元阅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补学“复述故事”三四年级的能力点。《牛郎织女(一)》课后第2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这3处简略情节会不会就是学生最关注的情节?学生会不会对牛郎到湖边捡纱衣、向织女还纱衣、湖边促膝交谈求婚的情节很感兴趣?文中写道:“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牛郎是怎样说的?故事的结局是否可续讲?这些都是想象说话并表演的情节补白点,要想说好演好,不让课堂走向粗俗,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回到课文中阅读,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想象、体会。通过语言文字的前后关联,就能体会到牛郎织女看似无礼却有礼。(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如等着、6个“听”、走、托着、手拉着手、拍拍、挨挨等动词,表现出牛郎有礼织女有节。)陌生青年男女初次见面,促膝长谈、求婚,不合封建礼节。再次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难读出牛郎织女是一对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青年。《牛郎织女(二)》第1自然段中对牛郎织女的自由快乐生活有直接描写: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紧扣文本的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为证,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必然有效、高效。

4)关注教材变化,开展补教补学。

以统编教材大量增加特殊单元和古诗文这一变化为例,首先,教师要理解编者意图,认识到掌握阅读、习作和古诗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其次,面对衔接年级,要开展补教工作。其三,古诗文、传统文化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不一定密切相关,教学有意思很重要。

如何补教补学文言文?有以下建议:

A.提前补学搭阶梯,消除畏难情绪。五年级学生在人教版教材内没学过文言文,统编教材五上安排2篇文言文,三四年级教材中有6篇,学《少年中国说(节选)》《古人谈读书》时难度必定较大。因此,有必要提前补学,搭建有效阶梯,降低学习难度,在掌握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后,再学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建议教第一至第三单元时,合理补学三四年级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如学《将相和》时,可补学三上《司马光》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四下《铁杵成针》,都是历史人物故事,可古今勾连。学第三单元民间故事时,可补学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精卫填海》四下《囊萤夜读》三则故事。

B.整组补学巧安排,聚焦阅读能力。以五年级为例,需补学的6篇文言文文体相似,篇幅短小,内容有趣,阅读方法训练循序渐进,很适合整组教学。难度小的,可作为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难度大的,可课堂中教学;相互有联系的,可合并学习;阅读能力有衔接关系的,可按序渐进。

C.立足基础来借力,提高学习效率。深圳的五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绝对不是零基础,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从原起点出发,迁移运用,既激发学习热情,又提高效率,缩短补学课时。

D.课后习题细研读,把握能力序列。

补学文言文时,老师要细读,明确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前后序列及内在关联,与本年级的文言文课文比对,寻找缺失点与关联点,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五六年级补学内容多,可归类教学。找准例文,用“指导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温儒敏教授指出: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做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诵读可采取各种方式,但不要全部是朗读。要让学生有自我陶醉式的诵读,有独处式的诵读,还可以有唱读。这样,才能把古诗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学类阅读,诗词的教学,活动要少一点,让学生静下心来读,是自主性阅读,不是动不动就讨论,就做各种活动。

(三)阅读能力比对与教学建议

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统编教材逐渐由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指向阅读能力的内容编排、练习设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1.比对结果

1)阅读能力训练点清晰。

学生阅读必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评鉴能力的培养,被分成了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安排在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经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落实。这些阅读能力训练点,均在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内容、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中体现。人教版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点散状分布在各年级各单元中,训练点之间呈平面状。统编教材中能力训练点之间围绕同一种阅读能力,按学段特点,由浅入深,成序列编排,能力训练点的表述清晰。以“指向阅读不同文体的能力”和“指向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两个阅读能力为例,细谈比对发现。

A.指向阅读不同文体的能力。

统编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重点训练学生领悟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不同文体都设置专题单元,明确阅读方向和方法,落实该文体的阅读能力培养,专题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阅读方法上具有迁移性,训练要求层级递进。

如,民间故事这一文体,人教版没有专设民间故事单元,是与寓言、神话故事组元,三下第八单元编写《乞巧》《嫦娥》《西门豹》,单元导语有“读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从中感受到有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四下第八单元编写《文成公主进藏》,单元导语有“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统编教材则在五上第三单元专设民间故事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选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整单元导读、选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都紧紧围绕民间故事编排。(出示列表)

温儒敏先生谈到区分课型尤其是文体意识时指出: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应当有所区别,授课的重点也不一样。老师要教给学生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小说和童话不一样,诗歌和散文不一样,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思辨类阅读是有明显差别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区分不同的课型,增强文体教学意识。

如五上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包括《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故事。老师备课时自己先要搞清楚:为何小学语文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的故事、小说有何不同?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否也应当有不同?民间故事积淀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本身属于传统文化部分,民间故事里边有民族的审美基因,可以对孩子起到某种文化的熏陶作用。民间故事往往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充满幻想,带有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让儿童接触民间故事,有利于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基因,同时,激发想象力,包括超自然的想象力。所以教这一类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情节的夸张,那些带有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幻想,而不能简单使用教小说的办法,不一定要引导分析人物、主题、思想和手法。

B.指向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人教版教材中,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和单元目标糅合在一起,在教材的单元导语中会看到这样的表述:“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主要内容”“把握主要内容”等,训练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统编教材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能力的培养,训练点的安排按年级的递增,逐一落实在各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中,呈序列递进,非常清晰。

2)阅读指导方法凸显。

两个版本都重视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习得阅读方法。为凸显阅读方法的指导,统编教材新增阅读策略单元,细化各项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A.增加策略单元。

三至六年级共编排四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

人教版只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过阅读方法与策略的要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统编教材每一项阅读策略的学习贯穿一个单元教学的始终:单元篇章页提出关于阅读策略学习的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示范学习策略,略读课文实践运用策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进行全面地梳理、总结,有些单元还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中渗透阅读策略的实践和运用,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B.细化能力要求。

统编教材将各项能力训练点,如复述能力、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等按年级要求分解细化,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以复述能力为例,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下册开始提出“复述”和“简要复述”的要求,但无具体方法指导,也没细化能力要求。统编教材根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练习,每个年级的复述能力要求层层细化,螺旋上升。

C.提供学习支架。

统编教材为注重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阅读指导方法,在学生现有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搭建学习桥梁,坡度递升学习难度,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过程具体可见。比对发现,统编教材在课后思考题中,多次安排了表格、示意图等多种非连续性文本样式的练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学习支架,由此展开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思维和学习成果。五上部分习作单元多次编排表格与示意图。

3)阅读思维能力增值。

阅读教学实际是以课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围绕课后思考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比较和类比等阅读思维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了练习设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如第三单元让学生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连环画,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的课后题让学生做一份关于百年来强国人物的手抄报,第七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设计元旦联欢会的海报。通过创建这些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详细谈谈统编教材课后思考题增加指向阅读思维能力训练的练习,如指向人物评说、观点表达的练习,指向语言评鉴、领会表达效果的练习,这类练习重在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思维方法,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第三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A.指向人物评说、观点表达的练习。

《将相和》编排在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名著单元,课后思考题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编排在统编五上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课后思考题有“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具体事例”则不一定是课文内容中的事例,师生完全可跳出课文,视野扩充至《史记》等课外书籍。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精读课文,编者要求以《将相和》训练“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这一要素外,仍编写了一道人物评说的思维训练题。

《父爱之舟》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这一题涉及到概括文中描写的场景,对比后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个场景,还可说说理由。若学生回答“父亲替我铺床”这一场景,可顺势引导学生说、写自己“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或“第一次……”。(园地“词句段训练”中有此训练题。)

《忆读书》课后第3题: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要求学生针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做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需先进行基础信息的诠释整合,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分的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从浅层的理解,走向深层的思考,指向的是阅读中的思辨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人教版练习设计侧重于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统编教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安排了人物评说、观点表达的语言实践练习。

B.指向语言评鉴、领会表达效果的练习。

《桂花雨》在人教版是略读课文,统编教材编为精读课文,课后第2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不仅关注借物抒情阅读要素,还是语言积累与评鉴。《慈母情深》在人教版是略读课文,统编教材编为精读课文,课后第2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两个句段均是细节描写,又是语言评鉴练习题。这些思考题要求学生关注语言,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精妙的表达,打通了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两个训练题均可成为两个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我想对您说”的语言范例)提高了评鉴能力,思维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父爱之舟》课后第3题: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也可设计这样的题:有同学认为课文的标题改为“父爱之山”更恰当,你认为呢?写出理由。也可设计这样的题:读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1题: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第2题: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两面,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思维训练题,均为学生学习小说的三要素等语文要素做好了铺垫。

人物评说,观点表达,语言评鉴,尤其是对古诗词中词句的评鉴,课题比对、课文开头结尾比对等谋篇布局的练习,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在编写五上《知训》时,编写人员就将这些思维能力评价编入了思考、练习题,请大家多提建议,批评指正。

2.教学建议

1)能力序列缺失,有序补学。

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两套教材的比对,遵守先比对,再教学的衔接原则。比对时,能发现能力序列的缺失点,发现能力训练点的细化处,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教学衔接。缺失较多的能力训练点,要考虑该项能力序列的整体安排,在进行下一个训练点教学时,提前补教缺学内容,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能力训练点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指导方法新增,无痕渗透。

统编教材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能力目标的细化,夯实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主积极地开展独立阅读的持续能力。特别是新增的“阅读策略单元”,统编教材衔接年级的学生缺学这些方法。补教时,切不可机械地拿来就用,直接照搬原来的选文进行教学,一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该年级的教学进度;二来忽略学情,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高,认知水平已发生变化,用原年级的选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补教的效果。建议在补教时,根据具体的补教内容,在该年级教材中选择适合实践的课文,结合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把方法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进行随堂补教。既节约了课时,又达到了补教目的,一举两得。

如何教“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策略单元?其中已学过的课文、老课文已新增阅读策略。《将相和》课后选做题提供了速读速记范例。

如何补教三四年级“预测”“提问”阅读策略能力?有以下建议:

A.遵循整体原则,有序推进策略学习。为减轻师生负担,能随文补学的尽量随文补学。

B.关注年级特点,恰当选择补学材料。

老师在选择补学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选择补学材料有直接用统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选统编教材本册中合适课文、选人教版教材中合适的课文、从课外阅读文章中选合适的补学材料等途径。为减轻师生负担,优先选前者。

如,教《珍珠鸟》《牛郎织女(二)》等略读课文时,浸透四年级“提问”阅读策略能力培养,教《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等精读课文时,浸透三年级“预测”阅读策略能力培养;教第二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策略单元时,学生在四上已学过《搭石》,可补学“提问”阅读策略,教《将相和》时,可补学“预测”阅读策略。

C.把握学习起点,有效提高补学效率。

人教版教材虽没明确提出阅读策略的概念,但有渗透。如,三上《小摄影师》课后练习题要求接着往下写故事,《一面五星红旗》泡泡提示“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呢”,都渗透“预测”阅读策略的学习。

D.联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四个策略单元的学习是不够的,需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机渗透、经常性训练。老师要加强阅读策略单元与其他单元的链接,将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阅读策略。

3)课后练习变化,梯度指导。

比对发现,统编教材的练习系统中增加了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题目,意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辨的潜能。课后练习变化了,统编教材衔接年级的学生不熟悉新的练习题型、练习方式、练习表述,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表达观点?借助怎样的支架进行表达?要点如何梳理?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量。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从以下路径实现解决:一是对两套教材中相同选文的课后练习进行比对,发现变化之处,针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练习,选取合适的学习支架,进行梯度搭建;二是梳理统编教材和《知训》中体现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练习,如观点表达这一类习题,建议进行专题补教;三是课堂内当堂完成这一类有思辨深度的练习题,鼓励同伴互教互学。

(四)习作比对与教学建议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高阶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比对发现,统编教材习作内容变动比较大,习作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五年级上册的要求由写清楚变成写具体,由写段落变成写篇章。

1.比对结果

1)新增8个习作单元。

新增的习作特殊功能单元,由6部分组成,采用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单元导语”点明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应用文写作安排有调整。

统编教材出现16次应用文体习作,比人教版少2次,总量有下降。保留通知、书信、读后感等传统的应用文,新增参观路线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设计海报、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等紧跟时代步伐,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应用文练习。集中体现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不同衔接年级学生需补学一些内容。如学写留言条、寻物启事、参观路线图、简介、设计海报等。

3)发现5个相同或相似的习作话题。

统编教材出现5个跨年级重复的习作内容,衔接年级的学生,会遇到学过的相同或相似的习作内容需重复学这一现实问题。虽然习作话题相同或相似,但习作要求有变化。

人教版五上第六单元习作“父母的爱”与统编五上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内容相似度高,但是存在差别。首先,习作指导有细微区别,统编版细化了“可以讲讲你对一些事情的不同看法,让他们了解正在长大的你”“你想要对父母说的话也许有许多,可以一一列出来”这两条。其次,习作要求降低了,人教版要求“要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统编教材将此编写在六下习作单元),统编教材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直接指向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一习作训练点。最后,习作的呈现形式不同,人教版是“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统编教材是“写成一封信,可以装在信封里送给爸爸妈妈,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学生有传递书信方式的选择权,编写既关注了书信应用文体,又能紧跟信息时代。

4)想象类习作明显增多。

统编教材安排14次想象类习作,比人教版多了5次,数量明显增加。五下新增编探险故事,且还单独编排“想象”习作单元。这种安排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习作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强化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5)习作目标指向明确。

统编教材每次习作,从单元导语的习作要素,到本单元的习作练习,目标指向都清晰明确,一看就懂,一读就明。每次习作训练的切口都非常小。如,五上第七单元“_____即景”,训练重点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样的编排便于教学,易于操作。五上第四单元“二十年后的家乡”编排列习作提纲,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编排表格,写什么,怎么写,目标明确,步骤清楚。

6)习作要求表述方式多样。

统编教材每单元的习作表述方式经常采用图文并茂或图式化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活泼,富有童趣,能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五上第一单元“我的心爱之物”、第二单元“漫画”老师、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第七单元“_____即景”、第八单元“推荐一本书”都编排插图。对学生习作成果的展示方式要求也多样,多次建议用列表格、图文组合、信息媒体等形式呈现习作成果,既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习作兴趣,更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准确把脉与响应。

2、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习作目标。

    通过习作主题、内容、习作要素等的比对,我们感觉如何确保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不脱节、习作技能掌握不缺失,这才是过渡衔接的重点、难点。教师要注意两套教材同一种体裁的内在目标设置,既要考虑螺旋上升的梯度,更要关注无缝对接。如,两套教材三至六年级写事类习作各安排了5次,次数一样,但能力点分布存在差异。统编教材从三上开始写一件简单的事,到四年级把一件事写清楚,到四年级写清一件事的经过和感受,到四年级写清学做一件事的经历和体会,到五年级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清楚。每次习作要求不重复、不交叉,习作能力点清晰,能力训练层层递进,与课标的年段作文要求相吻合。五年级学生在何时补学四上习作单元“写事”呢?老师要梳理统编教材写人习作训练的能力序列,找准习作能力的对接点——把一件事写清楚。降低难度,夯实学生习作基础,为五下第一单元出现的“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清楚”这一习作能力点做科学的衔接。建议在第二单元“漫画”老师、第六单元“我想对您说”习作教学中,既落实好本单元习作要素,又合理补学四上“把一件事写清楚”这一习作能力点。

2)有计划补学缺学的习作内容。

统编教材重视作文的社会交际功能,五年级可把缺学的应用文每个学期补学一两项,分散进行。习作单元的补学不是简单叠加,可将习作要素巧妙地糅合到某些课文的学习中,借助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语言综合性学习等,无痕渗透。也可用课堂小练笔,常规的周记等方式进行补学。这种补学要求,要基于学校和学生实情,做到提前计划,做到习作要素增加,学生习作负担不增加。

如何补教习作单元?有如下建议:

A.基于习作能力衔接点,有序对接。

五年级老师要细致梳理三四年级共4个“习作单元”中的能力点在两套教材中不同的安排,找到习作能力的对接点,保证补学不重复,不偏离。如补学三上“观察”主题单元,四年级补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转向有意观察;五年级强调观察的方法,要求会连续观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渗透静态观察、动态观察等方法,结合五上第七单元课文学习及习作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景物变化的能力。

B.凸显习作专项能力,以练导学。

统编教材每个习作单元设“初试身手”栏目,设专项微练习,精准指向单元习作的关键知识,切口小、步子小,便于补学指导。建议聚焦“初试身手”,以微练习为突破口,先练后评,评后再导,导中链接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典型语段,提炼关键性习作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再修改、再完善,在练习中习得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如此上勾下联,以微练习串联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学习,教、学、练三位一体,效果显著。

C.讲究补学实效,方式灵活。

可在后续有关联的习作单元中补学,如五上学习“介绍一种事物”时,习作前指导学生完成课前观察记录表,课上分享交流,梳理写作思路,温故知新;也可在单元习作、课堂小练笔中补学;还可与综合实践课融合,或跨学科融合。

如何补教“应用文”写作?在衔接阶段,要重视缺学的应用类文体写作的补学、补练,方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有如下建议:

A.专项学习与专题练习相结合。

在平时教学或总复习时,可专项和专题集中补学。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交际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办。给范例,尝试写,集体展示、评议,修改完善。还可结合生活、学习需要多次练习,实现应用文习作与交际需要的链接。

B.教学过程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强化写作实践,体现应用文写作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如,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春游、读书节、庆祝节日、运动会等活动,需补学的“写留言条”“设计海报”“写寻物启事”“画参观路线图”“写简介”等可结合这些主题活动进行。

C.在线学习与常规面授相结合。

老师可把要补学的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做成微课并推送,便于学生在家随时观看学习。微课中给范例,要求学生复述应用文的写作要点,实践练习,运用提高。以“练”为重点,在练中发现规律,了解写作时的问题,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

3)重视相似习作的训练问题。

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体裁的习作练习,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想象作文等习作技能的知识点,都系统地编排在各册教材中。只不过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编排次序上做了一些调整。衔接年级要关注相似习作的训练,如,人教版三年级就开始说明方法的学习,五上开始要求用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学写说明文。统编教材则把说明方法、学写说明文集中安排在五上“介绍一种事物”这个习作单元,老师要细细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准新的生发点、生长点,旧题新教。教学本单元,精读课文紧扣阅读要素;“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总结说明方法;“初试身手”是热身训练,尤其是将散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活用资料,让尝试有一定的提升;“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不能当作普通阅读课文和习作精读课文教,学生自主参考旁批和课后题巩固写法;习作是单元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编排有表格式提示,有写前写中写后的指导和要求,尤其是写作时的三个方法指导,清楚明了。

(五)口语交际比对与教学建议

1.比对结果

统编教材在口语交际编排上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1)口语交际编排次数减少。

统编教材六个年级共编排了47次口语交际,涵盖倾听、表达和应对等口语交际目标,较人教版教材口语交际共减少41次。统编教材这样编写的理念是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做到减量不减质。

五上四次口语交际除第一单元外,均与单元主题和习作紧密关联。

2)口语交际活动目标明晰。

口语交际活动教材的右下方以小贴士的形式单独列出几项要点提示。这是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编排最有特色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老师和学生明确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的目标要求。如,五上第三单元“讲民间故事”,小贴士是: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第一点指向介绍的内容丰富多彩注意细节,第二点用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吸引听众,则指向口语交际的交际性。

3)口语交际情境凸显。

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反复实践才能提升。统编教材有以下三点:一是根据活动的目的要求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交际情境。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创设交际情境。三是把教学路径比较明晰地融入教学情境,如,以活动情境贯穿始终。

4)出现相似的口语交际话题。

统编教材四至六年级的口语交际与人教版三至六年级的口语交际有7个相似话题,如,统编教材五上的“讲民间故事”和人教版三上“讲名人故事”三下“神话、传说故事会”;统编教材五上的“父母之爱”和人教版三下的“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但统编教材编排的小贴士,明确增加了“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5)新增口语交际基本项目。

统编教材新增请教、劝告、转述三个口语交际基本项目。衔接年级五年级可将此三个项目渗透在相应的阅读教学中。

2.教学建议

1)比较目标明晰起点。

2)运用相同的交际情境要注意增补技能。

如,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与人教版四下“向你介绍一本书”涉及“一本书”的话题,交际时,会运用到相同的情境,老师要注意其目标的差异性。“向你介绍一本书”是对书中人物、事件等描述的介绍,“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对书或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表达看法,说明喜欢理由,且要言之有理。说的人要分条讲述,把理由说清楚,听者还需抓住说话人的重点,辨别别人的观点与理由是否有道理。

3)选准时机补教缺学的基本项目。

补教时机可从三方面按需选择。一是可结合阅读课借助阅读材料进行。二是可结合本册的口语交际内容进行补学。三是可结合平时的生活情境进行。

(六)综合性学习比对与教学建议

1.比对结果

1)整体比对。统编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共安排4次综合性学习,比人教版教材少了11次。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同主题综合性学习比对。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在人教版教材中均有涉及,但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

衔接年级五年级学生虽然已通过人教版教材多次进行资料的收集,但都是在规定的专题下,按教材提示展开活动,收集的资料比较单一,本届五年级学生需补学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根据需要加大收集资料的广度和针对性。

2、教学建议

1)围绕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统编教材中综合性活动语文要素十分明确,学习材料和提供的活动形式都是为落实语文要素而服务的,人文主题则贯穿于学习活动之中,整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合理安排材料,优化学习过程。

3)把握能力缺失,强化学习评价。

衔接五年级缺少掌握整理资料的方法,老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在活动中适当放慢节奏,关注活动进程,重视指导,强化评价,把缺失的能力渗透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统编教材五上没有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如何补学“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要素,可开展“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大事件”综合性学习,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渗透“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这一能力训练点,如,教《少年中国说(节选)》,结合课后第3题“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可开展“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人物”等综合性学习。结合第八单元语文要素,可开展“古今中外名人之读书”综合性学习。

(七)语言积累比对与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中语言积累的形式有古诗、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文学常识等,主要编排在“日积月累”板块。与人教版比对,减少了成语(成语故事)和对联,这值得思考!

1. 比对结果

(出示:统编教材四至六年级需补学的“日积月累”内容一览表)

(出示:统编教材“日积月累”五年级补学内容及方式表)

各年级的补学内容与课文教学、课后练习题及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紧密相连,老师不需等到整个单元教学后再进行本年级“日积月累”的补学,完全可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在单元导入、课中过渡、课后总结、语文园地学习中穿插“日积月累”的补学内容。这就需要咱们老师备课和教学中,对年级所需补学的内容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见缝插针地补教补学。

2.教学建议

1)教材增加大量传统文化,注重语言积累。

统编教材中有大量古诗篇目,并新增了文学常识,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老师要充分重视这一变化,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和吸收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语言素养的发展。

2)补学方式灵活多样,凸显语言运用。

老师要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不增学生负担、不增课时,将补学内容在课文中勾连,在单元中统整,在生活中唤醒。

建议补学原人教版教材五上中有价值的“成语故事”“对联”。

3)检测与评价充满趣味,指向语言运用。

语言积累的学习只需达成三个目标:会读、能记、善运用。在目标落实与检测中,决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甚至按序默写,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形式的丰富和内容的有趣,在重视诵读与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活用”的轨道。

五、六年级学生均要面对补学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和“日积月累”语言积累的实际困难,老师能否不补教,学生能否不补学?回答肯定是“必须补”!作为市级、区级教研员,会使用检测这一手段促进老师补教、学生补学。在统编教材过渡期间,教材改版已经对衔接年级的学生带来损失,咱们不能在古诗词、文言文和“日积月累”语言积累上给孩子们留下遗憾吧?

三、结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个字,是“学”!学习永远是人生第一要紧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贯穿一个民族的历史,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选自《庄子·田子方》)

道比术更重要。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没有人能够摆脱环境而生存!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成败,成败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

鸣谢:《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与其他版本教科书比对研究》(陈先云主编,语文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志祥老师,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唐宝成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