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的这个方子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方子一般用来治疗已经绵延了八九日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此时患者仍间歇有发热恶寒,但发热多恶寒少,且无汗,少汗,伴有皮肤瘙痒。 在临床上,这个方子对于绵延八九日不愈,无汗少汗,且稍有咳喘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也很好。 我们先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汗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 反有热色者,为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一段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第一句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汗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一段是在解释,患者此时仍然处于太阳病,但已绵延了八九日,如疟状,就是指一会儿自觉发热,一会儿恶寒,不过发热的时候多,恶寒的时候少。 一般来说,发热重,恶寒轻,会出现数脉,再热下去,进一步甚至会出现洪大脉,但是,此时患者的“脉微缓”,趋于平静,那么就说明,患者的热象并不重,或者只是在自觉发热, 这是在和治疗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证进行鉴别诊断。 而且患者没有呕吐,或者欲呕的症状,这是在和治疗少阳证“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证进行鉴别。 “清便欲自可”呢,这是在和治疗阳明腑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的大、小承气汤证进行鉴别。 第一句后面接着写的这一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是少阴证的附子汤类方证的证象,不能用发汗之法——桂枝麻黄各半汤虽然是 脉微缓,但是,不太恶寒,而少阴证恶寒怕冷,这是两者的区别。 为什么要连续和阳明经证,少阳证,少阴证进行鉴别呢,因为“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症状和脉象太容易和以上三个证型混淆了,所以在使用这个方子之前,必须先将上面三种情况一一排除才能用之。 总结下来就是: 阳明经证脉数,或者脉烘大——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脉微缓; 少阳证常有“心烦喜呕”——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其人不呕; 少阴证常有恶寒怕冷——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热多寒少。 此外,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还常有(不是必然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症状,就是“面色反有热色,身体痒”,这是因为病邪尚未传变,仍留在太阳之表,太阳微弱的表邪迟迟未解, 阳气怫郁不伸所致。 此时取桂枝汤的1/3量调和营卫,取麻黄汤的1/3量小汗解邪,药量与病邪的程度刚好合适。 这个方子在常用来治疗证属表郁轻证,八九日不解的感冒,流感,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以及产后发热。 ![]() |
|
来自: liuqingxun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