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头条

 zdjphoto 2019-09-12

不分季节的吃食儿

寿桃—— 每次过生日奶奶都会给蒸寿桃。发面馒头做成桃子的形状,上面点一点儿红。吃起来和普通馒头没区别,只是爱的味道更浓一点。我和妹妹都喜欢在奶奶做寿桃的时候也拿团儿面揉着玩。我做过小白兔、小刺猬、小老鼠,拿绿豆当眼睛。也做过飞机、大炮、小房子,没等蒸就被揉成球儿了。

奶油炸糕——每次去吃的都是东风市场门口小吃店的奶油炸糕,炸得金黄色的圆球上撒着一层绵白糖,咬一口,外面酥香,里面绵软蓬松,一股浓浓的奶香味,太好吃了。可惜最近几年总是找不到新炸出来的热奶油炸糕,这个东西一凉了有点儿腻,外皮也不酥,就没那么好吃了。

奶油炸糕

东风市场的大肉包子——记得就在东风市场小吃店的斜对面,隔着中间一小块空地,在个高台阶上。每次就是买包子,那年头五毛钱一个,不便宜哦。可是那个肉香啊,流油啊,个头儿还大,里面就是一大团瓷实的肉球,吃完了特满足,让人一直还想着。我看有一篇微博写到这家是五芳斋,我是完全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

老东风市场,感谢每日头条的图片

豳风餐厅——小时候最喜欢去动物园玩儿,觉得动物园好大,一天根本逛不完。偶尔一两次爸爸会带我们去动物园里当时唯一的一家餐馆吃顿快餐。就是那种国营的老餐馆,窗口点菜,拿票到另一个窗口取菜,然后再站在人家背后,等人吃完腾位子好坐下。我害怕抢位子,却馋那些菜。我们几个人一般就一菜一汤一碗饭,每次吃得净光净。那里的炒肉片滑嫩入味,蛋花汤都比自家做得好吃。妹妹不喜欢吃肥肉,基本都便宜我了。现在想来估计老爸从来没吃饱过。

豳风餐厅,感谢北京动物园图片

火烧——北京火烧比烧饼个儿大,外面没有芝麻,其实就是圆圆分层的发面小饼,和驴肉火烧的火烧不一样。现在火烧单卖的不多见了,都是出现在卤煮火烧里。那会儿就因为它比烧饼大还便宜,我们几乎都是买火烧不买烧饼,顶饱。火烧既没芝麻,又没什么油,所以也不觉得有多香。现在吃不到了,有时候却有些想念。

油饼、糖油饼——小时候几乎没有油条,都是油饼,现在反过来了。油饼口感上比油条肉头一点,没有那么酥脆。其实我更喜欢吃油条。但糖油饼却是我的最爱之一,就为了那咸甜的口味。现在回北京的时候想吃糖油饼还得坐车去买,真的少见了,做得好的更是少见。

黑窑厂店的糖油饼,感谢马蜂窝网友的图片

炒肝——老爸第一次带我们去大栅栏鲜鱼口的天兴居吃炒肝,我还真不是很爱吃,吃不惯猪下水。妹妹倒是很爱吃,把里面干的都捞着吃了,剩一碗黏糊糊的汤,让老爸哭笑不得。后来慢慢喜欢上了炒肝的味道,吃得也还是不多,主要是家附近没地儿吃去。后来回去在姚记吃过,没觉得特惊艳。倒是有时候在小摊儿上能找到好吃的。

炒肝

感谢北京旅游网图片

卤煮火烧——说炒肝就得说卤煮,这俩我总觉得像兄弟。但卤煮我是在夜市第一次吃到的,那会儿那个东华门夜市,热闹非凡,各种吃食都有,其中就有卤煮。因为有了炒肝的经验,我对卤煮并不抗拒,尤其是加了辣椒酱和醋,酸香热辣,味道浓郁,喝一碗,肉和主食都有了,是穷人打牙祭的好吃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中毕业和小学同学聚会,骑车去圆明园玩儿了一大圈,回来都累瘫了。一帮小伙子大姑娘也没钱,就在东四的卤煮老店一人叫了一碗卤煮吃,只觉得那叫一个香啊!

卤煮火烧

东四卤煮店,感谢网友蝌蚪五线谱的图片

学校门口小店的吃食——首推耗子屎,也不知道谁给起的这名字,够损也够形象。好像是陈皮一类的小吃,黑黑的一粒粒装在小小的塑料袋里,吃起来酸酸甜甜,味道不错。

糖豆也是放在小塑料口袋里,五颜六色的,有些香精的味道,然后就是甜。小朋友要是放学有钱买一袋,那也是土豪啊。

大米做的米花,放在一个细长的小塑料筒里,大概有两根笔那么长,两根笔那么宽。酥香甜,反正没两口就能吃完。

鱼皮花生和空心儿豆,其实外面都是一样的淀粉做的棕色皮,甜中带着酱油的咸香味。花生有时候会有不太好的,吃起来一股哈喇味。所以我一般更喜欢空心儿豆。这种豆好像一般是散装的,一毛钱拿纸包一小包,可以吃半天。现在鱼皮花生还有,空心豆已经好久不见了。

鱼皮花生,感谢百度图片

大山楂丸——这个现在也有卖的,酸甜口味,淡淡的有一点药味,是开胃健脾的药。但在没有糖吃的年代,这个就是小朋友的糖啊。天天巴不得自己消化不良,能名正言顺地吃上两丸。

感谢同仁堂图片

瓷瓶酸奶——前面说到凡是奶味浓的我都喜欢,酸奶当然不例外了。可是这东西贵啊,好像最早一瓶也要两毛六?小时候我牙特差,时不时地要去补牙,就在王府井附近锡拉胡同的口腔医院。每次看完牙,老妈就会带我去米市大街上一家冷饮店喝酸奶。一进店就奶香浓郁,由不得你不流哈喇子。哈哈,所以每次虽然害怕牙医那个钻,还是有点小期待。那会儿瓷瓶酸奶味道不一,虽然都奶味浓郁,但搁得时间长的就特酸特稠,而新鲜的就又甜又稀。我更喜欢喝新鲜的,就是没得挑啊。

老北京瓷瓶酸奶和北冰洋汽水

面包圈——上到初中不知道为什么,每天第二节和第三节课之间学校突然要给学生福利,开始提供加餐。牛奶或酸奶配面包圈。牛奶和面包圈好像都是一毛钱,酸奶两毛?就记得每次做值日生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提个大水壶去打牛奶。酸奶是瓷瓶的那种。最爱的还是面包圈,外面没有糖壳,就是面在油里炸过的浓香,淡淡的甜,很好吃。现在美国的甜甜圈我一般都不爱吃,只有一种什么都不加的,比以前的面包圈甜,但口味相近,是我唯一喜欢的。我当时是班上的生活委员,每次要收大家一个星期的加餐钱,记录下来都是哪个小朋友订了什么,再交去学校。真是难为我这个马大哈了,每次都急得一身汗。

面包圈,感谢大众点评图片

点心匣子——小时候只有去看最亲近的亲戚家人才会买一盒点心匣子带去,最常见的就是桃酥和老北京叫槽子糕的鸡蛋糕。点心匣子底下垫的纸总会被油浸透,暗示着点心有多实在有多香。偶尔父母也会零买几块。在小街儿路东的点心铺子里,我喜欢踮着脚看服务员在柜台上麻利地把点心放到马粪纸上,用纸绳三下五除二转着捆好再剪断。下面的点心包或者点心匣子拴得牢牢的,上面还给您留一个圈儿,容您伸手进去拎着,走多远也不会散架。那会儿京八件其实很少见,除了这两样,还比较常见的有萨其马和蜜供,还有过中秋时候的自来红、自来白,广式月饼和翻毛月饼都是后来的了。好像小时候其实并不那么喜欢这几样点心,觉得桃酥油味儿太重,槽子糕不够松软,萨其马上面有齁甜的青红丝,蜜供粘牙,而自来红又太硬。但点心铺的香味和给人的实在感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家店好像不记得是不是稻香村了,但是后来稻香村的点心却比这几样好吃许多。

点心匣子,感谢四九城图片

搜狐图片

稻香村——点心:直到上了中学才开始有钱吃稻香村的点心。最喜欢的一直是各种枣泥馅的点心:枣泥方酥、黄油枣泥饼、枣泥酥、枣泥块、枣花酥,其中最喜欢枣泥方酥,外面是黄油味像饼干那样的酥皮,馅和皮都不那么甜,却香味浓郁。枣花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吃起来觉得有些太甜了。自己也做过不少次枣泥馅的点心了,感觉自己做的馅儿比稻香村的还新鲜好吃,就是太麻烦。每次去稻香村还是忍不住买枣泥馅的点心。(图片均来自稻香村官网)

枣泥方酥

枣泥黄油酥

枣泥块

枣花酥

再有就是牛舌饼,喜欢椒盐那种又咸又甜的口味,不单调。椰丝黄油酥和黄油起酥也都喜欢,凡是奶味浓的都抗拒不了。 最近一次回去,店员说没有椰丝黄油酥了。不知道是以后再也不做了,还是只是那一会儿断货。 还有蜜供,有时候会粘牙,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喜欢。稻香村这两年出了好多新品种,但我喜欢吃的还是那些,口味也会怀旧。

牛舌饼

ye si huang you su.jpg椰丝黄油酥huang you qi su.jpg黄油起酥

mi gong.jpg蜜供

熟食:稻香村的熟食最喜欢的还是蒜肠。今年回去又吃了一次,发现肉比小时候多了,味道还是那么好。中学的时候吃小泥肠,老妈会把它切成小段,再在切面上十字形地拉两刀,放油里一煎,只几秒就看见泥肠开花了。蛋清肠和红肠也是老口味,蛋清肠清爽,红肠浓郁,都很香。松仁小肚也是好多人的最爱,夹春饼里吃最怀旧,可惜我一直不是很喜欢。

松仁小肚

蒜肠

za ban.jpg杂拌

la kuai.jpg辣块

义利——义利食品店成立于1906年,所以现在叫百年义利。当年是一位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后来被爱国企业家收购。解放后才迁到了北京。

老义利

yi li chang fang.jpg北冰洋汽水生产车间

yi li bing gan tong_副本.jpg老饼干盒

除了上面说过的果料和维生素面包,北冰洋现在也变成了义利旗下的品牌。但我最钟爱的始终都是维夫巧克力,红色的包装纸,褐色的巧克力壳下是特别酥脆的维夫饼干,中间还有夹着的巧克力馅,每一口下去都是香甜满足。渣儿是舍不得掉到地上的,都是拿手或者饼干包装纸接着,吃完了再倒进嘴里去。现在回去还是要去义利专卖店买维夫巧克力,挡不住的诱惑。

巧克力威化

义利还有那种大块的巧克力,上面蓝白色的包装,和现在有头牛的那种牛奶巧克力包装和大小都很像(是不是就是那种?)。小时候幼儿园组织演出,十一国庆啊,建军节啊什么的,回来很晚,老师就会一个小朋友发一块这样的巧克力。那是肯定舍不得一下吃完的。

现在的义利巧克力

麻酱威化,比巧克力的出得晚,外面没有壳,就是酥脆的维夫饼干夹着甘香的芝麻花生酱,没有维夫巧克力那么甜,但香味浓郁,另有一番风格。

麻酱威化

还有一种饼干,长得像现在的大黄油饼干,也是长方块,松脆干香,只是没有现在大黄油这么奶香浓郁,那会儿吃的时候觉得有点儿噎得慌。

大黄油饼干

义利也生产酸三色,红绿黄三种颜色的水果糖,三种口味,也是奶奶的最爱。每次买这个糖奶奶都舍不得多吃,总要留给我和妹妹一些。一直想着上班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奶奶买这个吃,让奶奶一次吃个够,奶奶却没有等到我上班的那天。心底里的遗憾一直在那儿,看到这个糖就会提醒我。

酸三色

我自己喜欢的是话梅糖,酸甜,话梅味浓郁。每次吃都含着不舍得嚼,珍惜那个酸甜咸的味道直到最后一点点。 (待续)

本文转载自糖耳朵

编辑/陈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