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路视光】渐进多焦点眼镜的验配流程

 zhaopenghui450 2019-09-12

        在日常的验配工作中,我们经常要销售一些功能性镜片,包括双光镜片、抗疲劳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等,其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应该为渐进多焦点眼镜了。由于很多验光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渐进多焦点眼镜的验配,所以在验配时总有些不是很得心应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渐进多焦点眼镜的规范验配流程。

        我们应该知道渐进眼镜和单光眼镜的验配是存在差别的。渐进镜片是一种将度数由远用区到近用区逐步变化的镜片,与双光眼镜的最大区别在于,渐进镜片的下加光是逐渐增加的,这样顾客在由远看到近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像跳。

一、验 光

        验配渐进眼镜应该先验光,确定远用度数、近用度数和近用下加光度(Add);在确定近用度数时应该询问顾客看近的常用距离或是戴镜目的,在顾客的常用距离上测量近附加光度。

        近附加光度(Add)=1/视近距离-1/2x最小调节幅度

        最小调节幅度=15-1/4*年龄

        由此得出初步近附加光度,再在此基础上使顾客注视最好视力上一行视标,移远直到模糊,在回到近用位置,再移近,直到模糊;移远与移近距离比为2:1为佳。需要注意的是当顾客的双眼是正常使用的,双眼的下加光度是一致的。


二、挑选镜片

        我们要根据顾客的使用目的来挑选渐进镜片,因为渐进镜片是多样化的,通道的长短,设计的不同。想要了解渐进镜片,我们必须知道渐进镜片的各个位置的意义(如图1)。首先我们要知道,渐进镜片的刻印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刻印,一种为临时刻印。

永久刻印

        两个隐形刻印,隐形刻印下方的下加光度(Add)和商标。其中两个隐形刻印分别位于镜片的鼻侧和颞侧,二者相距34mm;其中Add下加光度的标记位于颞侧,商标位于鼻侧;Add下加光一般不写全,如22就为+2.25DS。商标不仅代表了镜片的品牌也表示了镜片的款式,材料,折射率等,这个跟这款镜片所对应的测量卡是相对应的(如图2)。 在测量卡上也有镜片相应的信息,一款镜片只跟一种测量卡相匹配,不可以混搭使用。当我们拿到一副眼镜时,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眼镜,通过识别这些永久刻印我们能知道它是不是渐进眼镜,能知道它的下加光是多少,还能知道是哪一款。

临时刻印

        棱镜参考点、配镜十字、远用参考圈和近用参考圈(图1)。棱镜参考点和隐形刻印在一个水平线上,且位于中间,棱镜参考点处的棱镜大小为2/3add,且基底朝下;在棱镜参考点上方4mm处是配镜十字,如果眼镜验配合适,这个十字应该刚好处在瞳孔反光点上。如图3我们会看到在测量卡的两侧是两个渐进镜片,中间有很多三角图形,上下和两侧都有刻度,我们会看到在三角标记的中心是“0”刻度,向左右分别为水平刻度,向下为垂直刻度。渐进镜片的通道长度为配镜十字到近用参考圈中心的垂直距离,配镜十字刚好处于“0”水平线上,近用参考圈的中心位于“18”的刻度上,那么通道长度就为18mm了。

挑选镜片的其他注意事项

        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渐进多焦点眼镜,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对于青少年我们应该先对其进行视功能检查,首选的是内隐斜合并调节滞后的青少年;其次眼位正位到6△外隐斜之间合并调节滞后的青少年也应佩戴;调节正常或是调节超前的青少年佩戴的意义不大;外隐斜大于6△的青少年最好不要佩戴。对于老年人而言,渐进多焦点眼镜是不适合硬推销的,我们必须了解顾客的需求,了解他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预期值,需要把渐进多焦点眼镜的优势劣势全都告诉他;也要学会筛选顾客,像需要上方看近下方看远的人是不能配的,像对远近的视野需求都很广的人是不适合的,颈部活动不灵活或是平衡功能不好的人也是不太适合的。

        在挑选镜片的时候要根据顾客的使用情况进行选择。渐进镜片的通道有长短,通道的长短决定了度数的变化速度和远近视野的大小。当通道长度固定的时候,下加光度越大,度数变化越快,周边变形更多,适应起来相对更难些。当下加光固定的时候,渐进镜片的通道越短,镜片的远用区和近用区视野就更宽,而中间视野就更窄;相反渐进镜片的通道越长,远近视野相对就较小,中间视野就较宽。所以当顾客有长期看近的需求,那么短通道的镜片就更适合,因为视野宽且眼睛不用下转太多就能看到近用区(图3)。当顾客配戴渐进眼镜对看中间距离有较多的需求时,比如看电脑等,那么最好选择通道较长的,因为中间视野较宽(图4)。

三、挑选镜架

        镜片挑选完才能挑选镜架,因为镜架的形状、大小都与渐进镜片有关。

1

        要初步筛选出镜架的垂直宽度,标准:垂直宽度要大于渐进镜片的通道长度+13mm。当宽度合适了,还有一些镜架是不能选的,比如鼻侧大斜角的镜架,如果顾客瞳距小,不能选择鼻梁过宽的镜架。

2

       要选有鼻托的镜架,首选鼻支架是S型的(图5),然后是U型的(图6),最好不选一字型的(图7),因为当鼻支架调整空间大的时候,我们的瞳高有一点差别也是可以调整的。还可以变化镜眼距,例如,当顾客抱怨周边变形区太大时,可以将镜眼距减少,以减少其用周边视物。

3

        最好选择有前倾角的镜架,方便通过近用区视近。同时,当顾客抱怨近用区视野太小时,可以将前倾角加大,但这也会造成远用区视野的减少。

4

        最好选择有面弯的镜架,面弯的加大同样会减轻顾客看周边区时对事物变形的不适感。

四、调整镜架

        镜架的调整目的是符合配镜者的脸型特征。 我们要在测量单眼瞳高瞳距之前调整镜架,原因在于如果镜架是不合适的,我们得到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同时,镜架的调整有助于佩戴者更快的适应渐变镜;当镜眼距减少时,会增大远用有效视野;当前倾角改变时,同样会改变远近视野,类似于锁孔效应;当瞳高偏高或低时,可以通过调整鼻支架进行改善;当周边区变形较多时时,可以增大镜面角来改善。

第一、调整镜面角(面弯),使面弯在170°-180°(如图8)。

第二、调整前倾角,使之在8°-15°之间。前倾角的调整就是身腿倾斜角的调整(如图9)。

第三、调整外张角,使之与顾客脸型合适,角度在80°-95°之间(如图10)。

第四、调整双侧镜腿,并保持双侧镜腿弯点长、垂俯角、垂内角与配戴者合适(如图11)。

第五、调整鼻托,使鼻托贴合佩戴者鼻梁。

五、测量单眼瞳高瞳距

        测量瞳高瞳距的目的是使顾客的瞳孔反光点刚好落在渐变多焦点镜片的配镜十字上,进而通过远用参考圈视物。

第一、指导被测者舒适佩戴已调校的眼镜架。

第二、测量者与被测者在同一高度相对而坐,距离大概一臂远,约为40cm。

第三、测量者睁开左眼,闭上右眼,另被测者注视测量者左眼,先测量被测者右眼。

第四、测量者将笔灯置于自己左眼正下方,直射被测者右眼,观察被测者右眼的瞳孔反光点。

第五、测量者用记号笔在撑片上标出角膜映光点的位置。

第六、用同法测量左眼。

第七、双眼测量后摘下,将标记点描成十字,十字的中心即是瞳孔反光点的位置(如图12)。

第八、完成后重新给被测者戴上,核查标记位置是否正好在被测者的瞳孔反光点上。若不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修改。

        用渐变镜测量卡测量出左右眼单眼瞳距,将渐变多焦点眼镜测量卡正对自己置于桌面,将眼镜架的镜腿朝上置于渐变镜测量卡上,使镜框下缘与任意一条水平线相切,保持镜架水平放置;使眼镜架的鼻梁中央位于0刻度,即同一点的两条斜线至左右镜圈内侧或镜圈鼻梁的焊接点等距;配镜十字中竖线对应的刻度线读数即是单眼瞳距,读数并记录,(如图13),RPD:31mm,LPD:30mm。

        用测量卡测量单眼瞳高,将渐变多焦点眼镜测量卡正对自己置于桌面,将渐变多焦点眼镜倒置镜腿朝上放在测量卡上,使镜圈下缘与“0”刻度线相切,并稍稍压住“0”刻度线;配镜十字中横线对应的刻度线读数就是单眼瞳高,读数并记录,(如图14),RPH:24.5mm ,LPH:24.5mm。

        确定瞳高瞳距后检查所配镜片与该镜架是否匹配,防止近用区被磨损(如图15)。

六、订镜片

        渐变镜订片订单参数,包括:屈光度:远用屈光度和近用下加光度;测量参数:单眼瞳距和单眼瞳高;渐变镜品牌、设计、材料等;眼镜片表面处理(镀膜、染色)或是变色镜等;镜片直径等,(如图15)

七、制作眼镜

        以配镜十字当做镜片的光学中心,进行水平移心和垂直移心,加工步骤与单光眼镜制作相同。

八、自检

        在渐变多焦点眼镜交付给顾客之前,我们要先自己检查眼镜。检查项目包括:远用及近用屈光度、瞳高瞳距是否正确、有没有做反、下加光及商标是否一致、镜片的隐形刻印是否水平及在一条直线上。

九、交付

       坐位:看远,让顾客看远处目标,看清楚后慢慢抬起下巴眼球不要向下转让其体验到度数的变化,并解释是由于通过渐进区看到的。看近,让其头部不动眼球下转看近处的文字,并告诉顾客只能阅读不能浏览文章(一般3.5cm×5cm范围)。看中间,让其靠眼球的转动看远、中、近距离,练习找到远用、中间和近用区。如果看不清,要求头位作轻度上下移动。看两侧,让其靠眼球的左右转动看像变形区,让其注意像变形区的存在,并告诉顾客看左右物体时靠头的转动,而不能靠眼球的转动。如果模糊,应该告诉顾客转动头部看清。最后,试着走路,鼓励多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