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得佳句却不能成诗,该如何处理?

 梧桐树边羽 2019-09-12

偶得佳句的情况多有发生。

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古人收集灵感,刻苦成诗或者一气呵成的故事都有。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灵感来了,怎么处理还是得看个人。

灵感,灵感,是灵光一闪的感觉。这种感觉人人有,但是要变成佳句,就需要作者本身就有诗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你脑海里总得有那么些正确解构当时感觉的词,才能组合成句子吧?

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出现灵感的处理方法,相信大部分人也是这么做的。

首先抓住出现佳句背后的感觉,对,就是灵感本身。你偶尔冒出来的句子很有可能是你大量阅读前人作品在你脑海里留下的反射,也就是说下意识地只是用前人的句子来反映你当前的状态。要利用自己的读诗经验来区别是否前人旧作?如果是,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还能不能确切地表达现在的感觉?如果不能,那就弃了。

如果可以,做出代表自己的佳句,那么在尽快的情况下成诗。写出来的东西平仄不合,韵脚不对,对仗不公,表意不清都不要紧,先把感觉写出来。如果你的文字水平足够撑起两句诗,其实一气呵成地完成四句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好坏之分。

但是一定要完成初稿。因为灵感这个玩意,说来就来,说不来十年也未必来。先把这种感觉记录下来,再在空闲的时间进行精修和调整。

有朋友会说,我就只得两句,再多一个字也不可能。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事情的根本还是在于读得不多,学得不精?为什么古人的诗一般都是张口就来?曹植七步成诗,不成杀头。为什么能一气呵成?是刀架在脖子上的缘故吗?

当然不是,而是古时候的诗人对灵感之后的律诗“起承转合”,绝句的“起承转留白”的方法已经了然于胸。曹植的“煮豆燃豆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说明“相煎何太急”,从行文的一开始,灵感的闪现初期,他就想好了最后要表达什么,要如何感动他的哥哥。

我们没有曹植的文采天纵,但是我们有千百年来前辈诗人总结下来的一套规则。你的灵感,也就是你的诗魂。怎么样围绕你的灵感进行阐叙、描写、转折、升华,其实早有一整套写作方法。

只是你不熟悉而已。

当然,写不出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并非每个人都熟悉这种行文方法,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很多人就是喜欢与众不同。但是现代社会事情这么多而繁杂,你把句子记在那里真的有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想起把它联完。

一鼓作气写完不行,那就尽量当天完成。自己独立完成不行,那就上网求救啊。

现代社会,互相学习和补充,并不丢人。

只要你的诗成为了成品,抒发了你的所想,并感动了一部分人。那这首诗就是好诗。通平仄格律,精行文结构,那些东西和你的畅意表达比起来,并不是很重要。

关键是把灵感抓住,把感情抒发出来并感染给读者。

我同意随时记下灵感,但我不赞成搁置。

很多东西,搁着搁着,就会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