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他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可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中国篮球的梦,在这届世界杯被彻底惊醒了。 在亚运会中国男女篮包揽所有金牌之后,我们曾以为属于中国篮球兴盛时代来到了,接下来会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世界杯前中国篮球从上到下信心满满,底线是奥运会资格,争取打进八强,甚至是突破历史最好成绩。主场作战,上上签,年轻一代崭露头角,我们没有理由不做梦,做一个关于世界杯的美梦。 9天之后,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这届大赛,所有关于这届大赛的梦在这一刻醒了。 奥运资格原本是我们预设的底线,现在成了遥不可及的上限。 我们和奥运会的距离,就只差一次边线球的距离。错过了那个机会,中国篮球的命运就在此拐了个弯。 奥运落选赛从来都不是中国男篮的救命草,想从这条路上杀进奥运会,难度是地狱级的,9个月的时间,只是中国男篮进入奥运会希望破灭的“死缓”时间。 最后一战易建联在场上拼尽全力,把所有的子弹打光。他也知道想赢太难了,但作为队长,中国男篮的核心和领袖,这是他能够为这支球队在这届大赛上所做的全部了。 这样一届大赛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太疼了,疼到人窒息。 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难道中国篮球从前的繁花和美景,皆是幻象? 终场哨响,姚明被记者围住,他总结这届世界杯时,用了这样一个词“睁眼看世界”。 是的,我们得好好看看现在的世界篮球格局,中国篮球和世界篮球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届世界杯可以最直观的体现出来。 和欧美球队之间的技战术差距,基本功差距,关键时刻的心理差距。无论是从大的层面还是小的细节,中国篮球都大幅落后于他们。 世界篮球的发展已经行驶上了快车道,而我们还是在各种桎梏之中蹒跚前行。这种差距日复一日的被拉大,直到大到让我们感到羞愧,让我们感到疼痛。 世界杯结束了,但是关于中国篮球改革的反思,可能才刚开始。 未来中国篮球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往哪走,是坚持现在还是推倒重来,这些都是眼下最紧要的问题。 姚明作为中国篮球过去几年改革的设计师,他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态度坚决:“我们必须坚定更加努力去把篮球体系,从职业联赛,到教练员培训,青少年篮球等等,要更加深化推进,坚定决心走下去,任何事不能半途而废。” 一个国家篮球运动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表现都只是一个表象,用姚明的话说,他们只是金字塔的塔尖,塔尖的高度取决于塔基的厚度。而塔基的构成又是复杂的,方方面面的。 举一个最直观、也是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联赛。目前国家队的球员全部是出自于CBA联赛。经过24年的发展,CBA联赛正朝着更职业化、更市场化发展。但是球员实力却没有随着联赛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目前各支球队内部普遍存在竞争的动力不足的现象,当球员能力到达一定水准之后,他们的地位就相对稳定,获得球星的待遇,拿高薪,有不菲的代言,参加各种节目赚流量,这些都是常规套路。很多球员到了主力轮换级别之后,实力就会触及到一个天花板,这并不是什么规律使然,而是周围的环境让队员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并不是所有球员都会像易建联这样自律,时刻保持职业的态度,日复一日的训练不断进阶和提高。 喜欢安逸和舒适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想要激发大多数球员的潜能,就一定得有外部的竞争压力。这个竞争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由市场球员的流动,另一方面则是内部青训的人才涌现。说白了,只要是有人抢饭碗,互相之间竞争变大,自然就能让队员自觉提高自己。 而现如今无论是球员流动和青训这两方面现状都非常不乐观。 人才流动性差,这是我们联赛特有的“国情”。你不能去怪俱乐部通过合同锁死了球员,阻碍他们自由流动。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球员的来源大部分都是自家青训,青训成材率低,培养一名职业球员的平均耗费高,为了保护俱乐部的利益,自然是要用一份相对合适的价格和足够长的合同来锁住这名球员。 想破这个局,就是要青训和俱乐部经营剥离开来。而现在想要做到这一步,非常难。青训还是要更多依仗体育局以及俱乐部。体制这事在中国球迷心中可能是个人人喊打的东西,但是对于中国篮球来说,还是无法甩开,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旧跟体制合作,靠体制输血。 既然球员自由流动这条路短期内走不通,那就看看另一条路,大力发展青训,从青训中去挖掘好苗子怎么样? 青训想要发展的基础是得有足够的篮球人口,有庞大的基数,才能有的挑。现在中国篮球的相关产业发展太薄弱,喜欢看球的人可能不少,但是真正算是篮球人口的并不算多。中国家长们如果让孩子去练篮球,最大的顾虑可能就是走上篮球这条路,除了成为球员,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如果成材率不高,同时周边相关产业又无法完成就业,做家长的都会掂量掂量要不要让孩子去练篮球。 而篮球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俱乐部,青训,青少年篮球,教练员培养,裁判员培训,篮球产业,这些都是中国篮球金字塔的塔基,互相联系,彼此影响,哪一环做不好都会影响整个中国篮球的发展进程。 所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中国篮球开始真正尊重规律,向先进经验学习才短短几年的时间,不可能让中国篮球瞬间就脱胎换骨。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阵痛,正是过去问题的爆发,该还的债,一定是躲不掉的,不是这届世界杯,也会是下一届大赛。 阿联之后,中国男篮可能在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没有绝对核心,谁来完成国家队的领袖传承?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更年轻的一代99,00后这一批年轻人之中,有没有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篮球的扛旗之人?我想很多人心中的答案一定是不乐观的。 这就是过往种种犯错对中国篮球的惩罚。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世界篮球的先进方向,那么未来就朝着这个目标坚定的走下去,哪怕日拱一卒,也终有抵达的那一天。 在刚退役,从球员身份转变成球队老板的那几年,姚明对中国篮球的前景非常乐观。他有一次碰到李娜,谈及体育产业他兴奋的跟李娜说:“你想一想,现在中国最成功的那一代企业家都是赶上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而我们现在赶上了体育的1978年,我们是处在一个多么好的时代。” 多年过去了,姚明从球队老板又转型成为中国篮球的管理者,当初他对中国篮球的未来依旧保持自信。 是啊,我们是处在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只是在改革成功的黎明之前,恐怕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段时间。 中国男篮的这个夏天,在这一晚之后就结束了。 再往后,就是寒风瑟瑟的秋冬了。 只有这寒风足够冷,让中国篮球足够疼,我们才能加紧步伐,奔向下一个春天。 (文/王文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