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淄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很多有封土和没有封土的古墓葬,统称为“临淄墓群”。 墓群的大多数墓葬上至西周,下至秦汉。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墓的形制多为高大的封土墓,状如山丘,现存150余座。著名的有姜太公衣冠冢、管仲墓、晏婴墓、三士冢、田单墓、汉齐王墓等名人墓葬。1977年,临淄墓群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今临淄区闻韶街道办张家庄的姜太公衣冠冢。封土高约18米,南北约71米,东西约55米。 这是位于今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庄西约400米处的牛山脚下的管仲墓,封土高约14米,东西长约34米,南北宽约14米。 这是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200米处的晏婴墓。封土高近11米,南北约50米,东西约43米。 这是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南关村东南约50米处的三士冢。一墓三坟,高约12米,东西约133米,南北约57米。1981年建围墙保护石刻,设院门和照壁,并刻诸葛亮的《梁父吟》及摹刻汉画《二桃杀三士》镶于其上。 虽然这些墓葬长高宽均有,但还是不如下面这个墓穴更加直观,它就是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稷山与石井山上的稷山墓群。 稷山系临淄名山之一,为临淄与青州的界山。也许很多人都到过这里,看到这光滑如刀劈斧削的石壁以及石壁上的石刻肯定充满疑问,而下面的深坑里还充满了积水,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其实,这是一处汉代洞穴石室墓葬群,被称为“稷山墓群”。 1983年9月, 群众在此山采石爆破时,发现汉代洞石墓一座。墓室南北向。造墓方式,先凿一深10米,边长3米见方的竖墓道;再扩凿长80厘米,宽110厘米,高172厘米的南北横式门道; 然后凿成长388厘米,宽370厘米,高194210厘米的墓室。绕墓室上缘一周,凿有等距安着铁钉的石铆孔31个。棺木已朽。 墓被炸开后,梁家终村冷传宾、张国太等将主要器物进行了收藏保管,后有少数人拥入墓室,猎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分散,所置方位不清。后经查询,收集随葬器物70余件,包括铜器、石磬、微型鎏金编钟、海卵石及器物饰件等。散失于益都地区的件数不详,由益都博物馆收集存藏。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国家及山东省文物部门,又两次赴现场考察,又发现山顶还有多处墓葬,与其连址的井山顶端,有3米见方,深2米的石井口,亦是竖墓道口,传说是为破临淄龙脉,灭齐国帝王之气而建。此井口北壁有石龛造像两组,东西并列。 西侧一组,上刻“孔大夫”三字。西壁亦有雕刻痕迹,刻工较粗糙简陋。稷山北侧与终军墓相临,附近八个村子都以“终村”命名,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传为汉武帝的爱将。二十多岁被杀,葬于此。至于为何葬于此地成了历史悬案,因为临淄既不是终军的老家,又不是终军的封地。有人猜测,这也是用来破齐地风水的,全因终军与终“君”谐音。 由此可见封建帝王们为确保江山稳固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搅尽脑汁,不惜代价,江山永固的妄想已深入到了骨髓。也正因为如此,才给稷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这里相对于其他齐国墓葬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可以说是淄博最神秘的地方了。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临淄墓群,临淄还有众多古墓葬。 比如上面说到的终军的墓: 终军墓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梁家终村东约450米处。墓高约8米,直径近37米。 比如西汉齐王墓: 西汉齐王墓位于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窝托村南,原称淳于髡墓,封土高约32米,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250米。 1978年秋,淄博市博物馆与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共同对此墓进行了勘探,并先后发掘清理了该墓的5个陪葬坑,即器物坑、车马坑、殉狗坑以及两个兵器坑。出土文物共计1.21万余件。据出土文物考证,该墓为西汉齐王墓。 还有田齐王陵,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古墓葬! 田齐王陵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南部,包括二王冢、四王冢及周围的战国墓群。公元前391年,齐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自立为齐国国君,公元前386年正式列为诸侯,史称田齐。 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齐历经八君。二王冢为齐侯田剡和田齐桓公午之墓,四王冢自西向东分别为田齐威、宣、湣、襄四个国君的陵墓。 田齐王陵封土高大,方基圆顶,状若山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由淄博二三事(zibo234) 整理自《淄博历史文化遗产》 原书由淄博市文物局编撰,特此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