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蜂应激性疾病诊断与防治:龚凫羌、宁守容

 八景蜂业 2019-09-12
1中蜂应激性疾病发病条件
    中蜂应激性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每当气温剧烈变化、频繁起伏时,最容易引起中蜂的冷应激反应或热应激反应。所以,在气候变化大的年份,气温大起大落的春、秋时节,早晨至午后气温差异达10℃以上时,好发应激性蜂病。蜜源状况对中蜂生活影响大。缺蜜时中蜂对蜜特别敏感。此时,蜜糖对中蜂的刺激容易起到应激原的作用。例如:作盗兴奋与被盗刺激,都会使蜜蜂应激性明显升高。因而,由被盗遭受的强烈刺激与持续作盗的高度兴奋,都容易引起蜂群的应激反应。在外界缺蜜时,饲养者常会给蜂群喂糖。而此时对中蜂的不当饲喂,往往成为人工应激原。所以,在缺蜜年份与缺蜜季节,容易因此而发生应激性蜂病。
    已发生应激性疾病的蜂群,若以病态进入流蜜期,病情常有加重的趋势。因为,处于应激状态的蜜蜂,其神经再受到流蜜刺激会更加兴奋,相关代谢进一步加速,从而使病情更加严重。在此类情况中,蜜源便扮演了应激原的角色。蜜蜂被其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在慢性蜂病急性发作时,蜂群容易呈现强烈的应激反应。蜂群在应激易感期遭受巢虫危害;蜂群受到凶恶敌害连续袭扰,例如被大胡蜂袭击,也极易引起中蜂应激反应。在中蜂与西方蜜蜂混杂饲养的地区,中蜂容易发生应激性疾病。此现象在西蜂首次进入中蜂自然分布区域时,尤为明显。这可能与西蜂所携带的一些自身已具有免疫力,而中蜂尚未获得免疫力的病原物或西蜂的某些代谢产物,对中蜂有致敏作用等因素有关。
2中蜂应激性蜂病典型症状与判别
    与应激性有关的蜂病症状较多,为了便于识别,我们仅将其中一些容易观察到的典型症状列举如下。
2.1成蜂症状
    工蜂体色明显变深、腹背颜色发黑。这样的体色变化,一般不可逆。所以,凡是有较多工蜂已呈现此类体色变化的蜂群,一般都已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应激反应。巢脾下缘出现由工蜂紧聚而成的小蜂团。箱内水蒸气较之正常时明显加重.这是由于应激时.机体的营养物质与能量消耗大、代谢产热增加所致。容易出现工蜂产卵、好啃咬巢门,成蜂易显现消化道疾病症状等不良现象。一些成蜂明显不安,蜂群表现浮躁,容易发生飞逃;有多个飞逃群出逃时,容易发生混飞,好结大蜂团。
2.2蜂儿症状
    老熟大幼虫、前蛹期蜂儿,已经封上的蜡盖又被咬开,出现立蛆、烂子。死亡蜂儿的体色变化不大,一般无异味。雌性蜂儿容易显现病态,雄性蜂儿生长、发育正常。
2.3药物判断
    由应激导致免疫抑制的效应可知,蜜蜂发生应激性疾病后,单独使用抗感染药物,一般难见成效。因此,在对患病中蜂施用1~2种抗感染药物后,并无显效时,其患应激性疾病的可能性极大。
3预防应激性蜂病
    由于应激反应使蜜蜂体质、体能消耗大,成蜂寿命大大缩短,蜂儿状态失常。应激蜂群的群体情绪异常,工作效率低,容易患病,生病难治,容易垮群。患应激性蜂病,侥幸未垮掉的蜂群,也表现出恢复缓慢。这些都会使蜂群在较长时间内,丧失生产能力。因此,应激性蜂病重在预防、

    应激原是诱发蜜蜂应激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此类蜂病,都首先要找准应激原,予以消除。如果应激原已强大到人力不能消除的地步,就应在缓冲应激原刺激、降低蜜蜂应激性上下功夫。一般而言,凡是能使蜂群生活呈现收敛状态的措施,大多兼有降低蜜蜂应激性的作用。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容易发生应激性蜂病的情况及预防措施。
    (1)在容易发生冷应激的时节,繁蜂群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容易发生热应ice(伤热)的时节,要注意及时给蜂群散热降温。
    (2)避免将中蜂群密集排列、集中放养。尽可能减少同一场地的蜂群密度,实现蜂群分散放置。
    ( 3)针对弱群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强群不容易发生应急反应,弱群应激耐受能力差,强群应激耐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尽可能长年保持中蜂群强蜜足的状态。
    (4)在每一个流蜜期即将结束时,就给蜂群留足度劣所需的封盖蜜,以减少或避免在缺蜜期饲喂蜜糖、在缺蜜期必须对蜂群进行饲喂时.救助性饲喂一般

    应激原是诱发蜜蜂应激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此类蜂病,都首先要找准应激原,予以消除。如果应激原已强大到人力不能消除的地步,就应在缓冲应激原刺激、降低蜜蜂应激性上下功夫。一般而言,凡是能使蜂群生活呈现收敛状态的措施,大多兼有降低蜜蜂应激性的作用。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容易发生应激性蜂病的情况及预防措施。
    (1)在容易发生冷应激的时节,繁蜂群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容易发生热应ice(伤热)的时节,要注意及时给蜂群散热降温。
    (2)避免将中蜂群密集排列、集中放养。尽可能减少同一场地的蜂群密度,实现蜂群分散放置。
    ( 3)针对弱群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强群不容易发生应急反应,弱群应激耐受能力差,强群应激耐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尽可能长年保持中蜂群强蜜足的状态。
    (4)在每一个流蜜期即将结束时,就给蜂群留足度劣所需的封盖蜜,以减少或避免在缺蜜期饲喂蜜糖、在缺蜜期必须对蜂群进行饲喂时.救助性饲喂一般不超过2天;奖励性质的饲喂糖浆浓度不宜高,通常掌握在含糖量30%以下,饲喂量不宜多,每次饲喂以2h内“吃”完为度。
    (5)防止早春发生应激性烂子的最好方法是:推迟春繁时间。必须提前春繁的,针对新蜂在4-12日龄期内应激性较高的特点,可采取间断囚王的方法。即在首次放王繁蜂的第一批蜂儿普遍封盖之后,一部分已临近羽化出房时,囚王停产10天再放王。第二批蜂儿普遍封盖时,又再囚王一段时间。在首批幼蜂普遍进行认巢排泄飞行时,预防性施用1次抗应激药物。春繁弱群普遍出现大幼虫时,就要预防性地给予此类药品。
    (6)防止晚秋发生应激性烂子的方法是:及早关王断子。针对无王群、囚王群的情绪低落、应激性显著降低的特点,对已显现应激性烂子的蜂群,实行除王留台或采取关王措施,使蜂群在一段时间内无产卵王,也有较好的缓解应激症状的作用。
    (7)老式蜂捅尤其是立式老捅密实、厚重,少有人为开箱干扰,为蜂群生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箱内环境。在其中生活的中蜂容易产生分蜂热,大量育雄,较之活框蜂群育王早。这些都是老式捅养群的应激反应较低,发生应激性疾病后,耐受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
    (8)针对雄蜂与雄蜂儿有明显缓解应激症状的作用特点,在好发应激性疾病的时节,暂缓淘汰群内雄蜂,甚至有意培育一批雄蜂儿。育王、产浆也有预防应激性疾病,缓解应激症状的作用。因此,提倡运用中蜂生产王浆。
    (9)在容易发生应激性蜂病的时节,喂给蜂群一些酸性饲料,例如:在糖浆中加入一些维生素C或食醋。使蜜蜂体内环境偏于酸性,能显著降低蜜蜂的应激性,可对应激性蜂病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10)把巢虫危害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及时捕杀袭扰蜂群的大型胡蜂;蜂群受到强刺激时,及时给予抗应激药物,或者提前给药。

    (11)在容易发生应激反应的时期,尽可能减少开箱次数,此期不取蜜或慎取蜜。避免在蜜蜂应激性高时转运蜂群。有意蜂进入中蜂场地时,要及时预防性地给予中蜂一些抗应激药物。
    在人类驯化动物过程中,应激易感型大多生长缓慢、易病,因而被选择淘汰。这是保留至今的畜禽品种中,应激易感型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中蜂品种选育中,只有将应激性作为重要标准,保留抗应激类型,淘汰应激易感型,才能使中蜂走出易患应激性疾病的阴影、4治疗
    由于应激反应受神经内分泌主导,应激导致消化道损害。所以,治疗蜜蜂应激性疾病的药物,一般以能止神经痛、镇静的为主。尤其是那些有利于消化道解痉、止痛、消肿的药物。考虑到治疗神经类疾病的药物管制严格,同时,也为了使蜂产品更加符合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我们特推荐如下相关药物与使用方法。
4.1治疗非病原生物因素引起的应激性蜂病
4.1.1方1:元胡20 g,半枝莲10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隔1天治疗1次,治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冷应激引起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
4.1.2方2:元胡20 g,青篙20 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隔1天治疗1次,治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热应激引起的立蛆、烂子、蜂不护脾。
4.1.3方3:元胡20 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3次使用。每天1次,每次加入1片扑尔敏,傍晚喷治。适用于集体飞逃、乱场、结大蜂团。蜂群停止飞逃后,再改用方1或方2。
4.2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应激性蜂病
4.2.1方1:元胡20 g,千里光20 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隔1天治疗1次,治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应激性蜂病。
422方2:元胡20 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每次加入1片病毒哇,治疗由RNA病毒引起的应激性蜂病,例如:囊状幼虫病。每次加入1片病毒灵,治疗由DNA病毒引起的应激性蜂病。隔1天治疗1次,治5次为1个疗程。
4.3预防与病愈恢复期
    元胡20 g,甘草10g作煎剂取汁,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可分作5次以上使用。隔2~3天1次.
4.4说明与注意事项
4.4.1备药说明元胡是治疗应激性蜂病的良药,单用一味也有效果,可作为常备。在中药店购买时,需指明要醋制元胡。
4.42使用注意上述方剂用药量均以一群蜂为单位。使用时,除特别说明以外,都既可用无糖药液喷治,也可用含糖药液喂治。在实施喷治时,以喷湿蜂体为度。喂治时,含糖量应低于40,每次喂给的药物糖浆量,以2h内“吃完”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