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八开始,中国人民进入过年状态,在外务工的人们开始陆续返家,一年一度的人民大迁徙极壮观的向世人展示着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恋乡情怀,顾家心理,团聚诉求,祈福愿望等等。 好多人会好奇年或春节是怎样被“发明”的呢。也许这方面的考证文字有很多。但笔者更愿意这样提问:如果不过"年"将怎样?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当在立冬前夕种完冬小麦,处理完各种农活,北方普遍进入寒冷且漫长的冬季,到次年开开春总计约四个月时间,这期间不能农事,但可纺织和进行其他活动,相对于抢着耕种和抢着收割是十分清闲的一段时间,昼短夜长蜷缩在家中日夜纺绩,估计其简单其枯燥会让人特别无聊,在无聊中等待次年的春暖花开,年复一年,每当冬尽春来其喜悦其兴奋足让你欢欣雀跃。 于是欢喜的个人心情普遍成集体的娱乐需求,自然而然庆祝活动出现了,犒劳自己的美食做出来了,怀念逝去亲人的祭祀活动也必然更加浓重了。最后上升为民族的国家的习俗了。 发展了几千年的春节,到今天最触动世界的可能不是美食,祭祀,庆祝活动,而是全民大迁徙一一春运。 春运兴起是近三十多年的事,是开放搞活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均等条件下过年的必然结果。 和过去三十年以民工年前返乡年后外出为主体的春运不同的是近几年兴起的利用春节假日旅游,这给过去灰色的充满不安和悲壮的春运带来新的亮色,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为度过漫长乏味的冬季,被冷冻在一隅先祖们"发明"了春节,开放的今天形成春运,富起来的国人开始春游甚至到国外春购,以致许多西方国家把春节当成了中国民间采购的热销档期。 据说旅游和购物也成了国际间的新型武器。 中国发明的年真不得了。 今晚喝了粥,明天就张罗过年吧! (2017.0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