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纪一(三)---李德林与隋的统一

 zqbxi 2019-09-12
 李德林( 531-59 1年), 字公辅, 博陵安平( 今河北安平县)人。祖寿, 魏湖州( 今浙江吴兴)户曹从事。 父敬族, 历太学博士、 镇远将、 内校书, 号为当世通人。 家族环境的潜移默化, 使李德林“幼有操尚, 学富才优” 。 年数岁, 读左思《三都赋》 , 十余日能诵。 十五岁时, 诵“五经” 及古今文集,每日数千言。 此后, “坟典” 、 “阴阳” 等书籍无不通涉。 李德林“善属文词, 覆而理畅” ,北齐天保年间即以文章著称,因而深得士人赞赏。 当时饱学文史的魏收就曾向李敬族称赞说, “贤子文笔当继温子舁” 。 北齐望臣高隆之甚赏其才, 曾遍告朝中士人, “若假其年, 必为天下伟器” ,一时“邺京(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人士多就宅观之, 月余车马不绝” 。 任城王高谐任定州( 治今河北定县)刺史, 看重李德林之才,将其召入州馆, “朝夕同游, 殆均师友, 不为君民礼数” 。  557 年( 北齐天保八年), 又将李德林推荐入邺,“今所贡秀才李德林, 文章学识固不待言, 观其风神器宇, 终为栋梁之用。 至如经国大体, 是贾生、 晁错之俦, 雕虫小技,殆相如、 子云之辈” 。 在任城王举荐下, 李德林举秀才上第, 不久授殿中将军。 北齐一朝, 李德林累任丞相府行参军、 中书舍人等职, 别典机密, 后官至中书侍郎。 573年( 北齐武平四年), 李德林入文林馆修国史, 与时为黄门侍郎的颜之推同判文林馆事。 李德林本就才气过人, 学识深厚, 现在又得以诏修国史, 更有充裕的条件去熟悉历朝律令制度,这也正奠定了其后为周、 隋二朝所擢拔任用的基础。
        公元576年( 北齐武平七年), 北周武帝率大军向北齐的军事中心晋阳( 今山西临汾)进军。 攻破晋阳后直指邺城。 577年, 周军到邺城下, 北齐朝官纷纷出降。 周灭齐,得州五十, 郡一百六十二, 县三百八十, 户三百零三万二千五百, 人口二千余万。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如此众多的诸州郡县及其人户, 维护自己的统治, 周武帝采取措施, 整顿吏治, 释放奴婢, 禁灭佛教, 又令山东诸州举贤才。 史载:“及武帝平齐, 广收遗逸, 乃诏山东诸州, 举明经斡理者。 ” 上县六人, 中县五人, 下县四人, 到朝延共论政治得失。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之风很盛, 因此造成文化上的地域差异, 而山东人物就当时而论在政治素质上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锐气, 敏敢善断, 多有作为。 周在文化上又比齐落后,所以周武帝入邺平齐, 不能不起用山东士人, 为此他特派人到齐中书侍郎李德林宅第宣旨慰谕: “平齐之利, 唯在于尔。 ” 李德林应召人宫, 周武帝留之内省( 门下省)三宿,使内史宇文昂问以齐朝风俗政教与人物善恶, 周武帝大为惊喜, 任李德林为内史上士。 自此以后, “凡诏告格式及用山东人物, 一以委之” 。  周武帝曾对群臣说, 我从前看李德林为齐朝所做公文, 以为是天上人, 想不到今天为我所用。 这样, 以李德林为首的中原名士不断受到周武帝的提拔和重用, 宇文政权中山东士族的成分增加了, 北周国势因此也丑渐强盛。 北周宣政末年, 李德林被授为御正下大夫,倍受宠任, 声望日高。 及至杨坚谋政, 李德林相继被任命为相府属、 内史令等职, 逐渐成为杨坚集团的核心人物, 随之成为隋朝政治舞台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隋朝的历史上, 李德林断不能与杨广、 杨素、 杨俊、 高颠、 韩擒虎、 贺若弼等驰骋沙场的前线军事将领相比。 但是, 从具体的历史事实的细微考察中, 我们可以发现, 在隋朝整个的统一进程中, 从杨坚入总朝政、 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 李德林始终在幕后起着一种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 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公元580年( 北周大象二年)五月 , 周宣帝病重, 召小御正刘萌卧内, 欲嘱后事, 但患痞病不能言。 刘肪见静帝年幼, 便同领内史郑译合谋, 劝当时位望隆重的杨坚趁机入朝辅政。 于是杨坚就在刘肪、 郑译的支持下, 诈称受诏居中侍疾, “以坚为大冢宰, 译自摄大司马, 肪又求小冢宰” , 这种制衡式的分权行为使早有野心的杨坚多少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 他似乎感到, 要有效地巩固自己的权势和顺利取代北周建立自己的政权, 单靠关陇士族是无力与守旧派势力相抗衡的, 所以他必须竭力利用李德林等中原名士的政治威望来笼络山东士族, 以取得山东士族的强力支持。 李德林是善于分析情况, 善于了解别人心态并加以诱导的谋划之士, 他看清形势, 适时地向杨坚献计: “宜作大丞相、 假黄钺、 都督中外诸军事, 不尔, 无以压众心。 ”  这一建议为杨坚欣然接受。 宣帝一死, 杨坚便矫诏“人总朝政, 都督内外诸军事” ,引以大丞相身分总揽朝政,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杨坚即将代周的形势渐趋明显, 一部分北周旧臣怕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 因而密谋叛乱。 580年六月 开始, 相州( 治今河北邺城, 后迁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 郧州( 治今朝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 益州( 治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等北周旧臣将领相继起兵反抗, 企图挽救北周的灭亡。 杨坚以大丞相、 都督中外诸军事之权, 调派以北周上柱国韦孝宽为元帅, 以戊 公梁士彦、 东安公元谐、 化政公宇文忻、 濮阳公字文述、 武乡公崔弘度等北周重臣为将领的大军讨伐尉迟迥,又以柱国王谊讨司马消难, 起巴蜀之兵讨王谦。 韦孝宽率军至沁水n 鲥, “会沁水涨, 孝宽与迥隔水, 相持不迸” 。这时, 孝宽长史李询密告丞相杨坚: “梁士彦、 宇文忻、 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馕金, 军中恬慢, 民情大异” 。 杨坚深以为忧。平乱正值艰难之际, 能否统领好大将, 稳定军心, 保持军队战斗力, 应为平叛胜利与否的关键。 在这危机时刻, 杨坚决意“与郑译谋代此三人” 。 但是, 其时梁士彦等数将皆为北周重臣, 与杨坚相像, 都是颇有政治影响的人物, 一旦杨坚谋败, 他们可能轻则畏罪逃匿, 重则拥兵对抗。 是时三方之乱正盛, 平乱本已吃力, 若内部再发生分裂, 杨坚绝无胜利之望。 正当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李德林审时度势, 独自向杨坚献计, 他说: “公与诸将, 并是国家贵臣, 未相伏驭, 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 。 他进~步剖肌入里, 细陈利害:“前所遣者, 疑其乖异; 后所遣者, 又安知能尽其腹心邪?又取金之事, 虚实难明。 今一旦代之, 或惧罪逃逸; 若加縻絷,则自郧公( 孝宽封郧国公)以下, 莫不惊疑” , 啪1且临敌代将, 自古所难, “乐毅所以辞燕, 赵括以之败赵” ,教训在前, 不能临阵代将。 他建议“但遣公一腹心, 明于智略, 素为诸将所信服者, 速至军所, 使观其情伪, 纵有异意, 必不敢动, 动亦能制之矣” 。 杨坚当即大悟, 深为感叹地对李德林说: “公不发此言, 几败大事” 。 从此以后, “坚措置军事,皆与李德林谋之” 。当时, “军书日以百数, 德林口授数人。 文意百端, 不加治点” ,杨坚的一切军事行动方略都听从李德林的谋划, 并立即派高颖前去监军, 最终督促众将打败了尉迟迥, 镇压了三方之乱。 从六月 尉迟迥起兵, 至十月 王谦被斩, 剑南平定, 总共费时不过四个月 。接着, 杨坚又将宇文氏诸王一个个地杀掉, 铲除了忠于北周的势力。581年( 隋文帝开皇元年)二月 , 杨坚迫使周静帝让位, 自立为皇帝, 夺取了北周政权, 建立了隋朝, 李德林被任为内史令。
          杨坚初即位时就有意灭陈, 为此他作了充分的准备, 分别命贺若弼镇广陵( 今江苏杨州市)、 韩擒虎镇庐江( 今安徽合肥市)两个军事重镇。 单是散发到江南宣布陈后主罪恶的诏书说多至三十万纸。 588年( 隋开皇八年)十月 , 正式出动大军, 命晋王杨广、 秦王杨俊及大臣杨素为行军元帅。各路军共有总管九十员, 兵五十一万八千人, 统受杨广节度。 589年( 开皇九年)正月 , 贺若弼、 韩擒虎率兵渡江, 分南北两路进攻陈都城建康( 今江苏南京), 陈后主投降, 将近三百年的南方政权, 到这时候一战便归消灭。 隋文帝用兵着重在准备, 时机到来, 大举出击, 是取全胜的一个原因。这一事实已勿庸置疑。 但是, 究竟是谁来具体策划整个行动并及时捕捉战机, 却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 史载, “德林自隋有天下, 每赞平陈之计八年” 。 就是说这时的李德林以促进国家的统一为己任, 为平陈战争苦心运筹了八年。只是“平陈之计” 的具体内容, 不见史书明确记载。 但从现有材料推断, 李德林的平陈之计为隋文帝所采纳并且是行之有效的。
        587年( 开皇七年), 隋文帝驾幸同州( 治今陕西大荔), 李德林因患病未从。 文帝敕书追之, 书后御笔注:“伐陈事意, 宜自随也。时高颠受命入京, 文帝嘱咐高颠说: “德林若患病未堪行, 宜自至宅取其方略” 。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待高颍得到李德林的筹划方略之后, 随即转交平陈战争的最高指挥晋王杨广, 以付之实施。 另有史料记载, 隋文帝曾作出承诺, 灭陈以后定重赏李德林。 公元589年( 开皇九年), 陈朝灭亡后, 隋文帝遂宣敕授李德林以柱国、 郡公称号, 实封八百户, 赏物三千段。依此而言,德林的平陈之策应该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 就总体而言, 隋文帝从入总朝政, 削平三总管之乱到顺利灭陈。 建立起统一政权, 这整个过程主要还是依靠关陇士族, 特别是一些前线作战将领诸如杨广、 杨紊琴的勇敢善战。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广大民众当时渴求统一的意愿, 也是随文帝能够完成统一的客观历史条件。 不容忽视的是, 作为隋文帝杨坚的主要谋士和比较重要的助手, 李德林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隋的统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李德林身经北齐、 北周、 隋三朝, 熟悉礼制, 精于律令,在多年生活经历了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特别是在隋代周的统一战争中“运属兴工, 功参佐命” ,对隋的统一进程影响很大。 前文已述, 李德林学问深厚, 早为士人所颂扬, 这是他走向仕途, 成功地辅佐隋文帝建立霸业, 同时为自己树立起声望的政治资本。 另一方面, 李德林为人至孝,十六岁亡父, “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 时值严冬, 李德林“单缭跣足” , 颇为州里人所敬慕。 其后家境衰贫, 母亲又多病,李德林居家尽心侍奉, 无敢懈怠。 母亲去世后, 李德林哀泣不绝, 身发热病亦不肯进汤药, 致使“遍体洪肿” ,这种至孝的操尚, 更赢得了社会上下的称誉和朝廷的重用。 从宦以后, 他长期典掌机密, 为稳定新生政权可谓尽心尽力。 但李德林在其政治生命的旅程中, 往往“恃其才望, 论议好胜” 。 以致“争竞之徒, 更相谮毁” ,常常引起高颞等朝中大臣的疑忌与排挤。 早在隋文帝杨坚即位之时, 负责内史监的虞庆就向隋文帝建议尽灭宇文势力, 得到高颖等人的附合, 李德林力排众议, 认为尽诛北周王室无异于一场大屠杀, 与国家不利, “固争以为不可” 。 然而, 他失败了。 隋文帝恼怒斥之, “君书生气, 不足与议此” 。 李德林“由是品位不进” 。 589 年( 开皇九年)二月 , 苏威奏请五百家置乡正, 以乡正专理辞讼。 李德林以为乡正专理辞讼, 使地方势力易于相结, 必然造成辞讼不公危害百姓的现象, 因此又反对苏威奏议。 到59 0 年( 开皇十年)四月 , 虞庆则等奉命出使关东地方巡查, 确曾发现“乡正专理辞讼, 党与爱憎, 公行货贿, 不便于民” 的情况, 遂奏请再废除乡正。 李德林以“致令不一, 朝成暮毁, 深非帝王设法之义” ,据理力争, 建议隋文帝以军法处置那些随意更张律令的大臣。 无奈苏威、 高颠等人势高权重, 李德林不断受到攻击。 在权贵们的倾轧之下, 李德林处境每况愈下, 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 遂被逐出朝廷, “出为湖州刺史” 。  在湖州, 又恰遇天旱不雨。 州里百姓掘井溉田, 怨声载道, 李德林为考司所贬。 591年( 开皇十一年), 李德林死于怀州( 治今河南沁阳)刺史任上, 时年61岁。
       李德林主要生活于封建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转斩关头, 他凭着自己博古通今、 经天纬地的才干和注重实际的安邦定国之策, 在社会大动荡的岁月 里, 干出了几番惊人的业绩。 他一生入仕三朝, 特别在策划具有深远影响的平陈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隋的建立和统一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李德林生性刚直, “恃其才望” , 锐气太盛。 在当时权贵中多少显得自负傲慢, 出言不逊。 他本助隋有功, 终以“论议好胜” 而被贬。
        李德林初仕北齐, 此后一直担任诏令和其他文件的起草。 北齐时奉诏参预史馆修国史, 写成纪传体书稿《齐史》27 卷, 到隋开皇年间, 又奉诏续撰其书稿至38 卷。 但全书未成而卒, 所以刘知己说: “皇家贞观初, 敕其子中书舍人百药仍其旧录, 杂采他书, 演为五十卷。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也记道, 李百药“承其父德林之业, 纂辑成书” 。 是为《齐书》 。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部, 《齐书》 在保存史料上的价值很大, 因此, 作为一位颇有才干的政治家, 李德林的事迹和贡献非止一端, 尚有待史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德林诗曰:
夏景多烦蒸,山水暂追凉。桐枝覆玉槛,荷叶满银塘。
轻扇摇明月,珍簟拂流黄。壶盛仙客酒,瓶贮帝台浆。
才人下铜雀,侍妓出明光。歌声越齐市,舞曲冠平阳。
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妆。共欣陪宴赏,千秋乐未央。
隋纪一(三)---李德林与隋的统一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贺若弼撰其所画策上之,谓为御授平陈七策。帝弗省,曰:“公欲发扬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载家传。”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韩擒虎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虎厉色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吓唬异族)

        左卫将军庞晃等短高颎于上,上怒,皆黜之,亲礼逾密。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初,颎父宾为独孤信僚佐,赐姓独孤氏,故上常呼为独孤而不名。(非常信任

        乐安公元谐,性豪侠,有气调。少与上同学,甚相爱,及卽位,累历显仕。谐好排诋,不能取媚左右。与上柱国王谊善,谊诛,上稍疏忌之。或告谐与从父弟上开府仪同三司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三司祁绪等谋反,下有司按验,奏“谐谋令祁绪勒党项兵断巴、蜀。又,谐尝与滂同谒上,谐私谓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贼也。"因令滂望气,滂曰:"彼云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辈有福德云。"”上大怒,谐、滂、鸾、绪并伏诛。(周朝遗老遗少不满

       闰月,己卯,以吏部尚书苏威为右仆射。六月,乙丑,以荆州总管杨素为纳言。

        朝野皆称封禅,秋,七月,丙午,诏曰:“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而后,言及封禅,宜卽禁绝。”

        左卫大将军广平王雄,贵宠特盛,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雄宽容下士,朝野倾属,上恶其得众,阴忌之,不欲其典兵马;八月,壬戌,以雄为司空,实夺之权。雄旣无职务,乃杜门不通宾客。(外患除,内乱生

       帝践祚之初,柱国沛公郑译请修正雅乐,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博士何妥等议之,积年不决。译言:“古乐十二律,旋相为宫,各用七声,世莫能通。”译因龟兹人苏祗婆善琵琶,始得其法,推演为十二均、八十四调,以校太乐所奏,例皆乖越。译又于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作书宣示朝廷。与邳公世子苏夔议累黍定律。

        时人以音律久无通者,非译、夔一朝可定。帝素不悦学,而牛弘不精音律,何妥自耻宿儒反不逮译等,常欲沮坏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及七调,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或欲令各造乐,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见,乃请帝张乐试之,先白帝云:“黄钟象人君之德。”及奏黄钟之调,帝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妥因奏止用黄钟一宫,不假余律。帝悦,从之。

        时又有乐工万宝常,妙达钟律。译等为黄钟调成,奏之,帝召问宝常,宝常曰:“此亡国之音也。”帝不悦。宝常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苏夔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宝常乐竟为威所抑,寝不行。

    及平陈,获宋、齐旧乐器,并江左乐工,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等十四调,宾祭用之。仍诏太常置清商署以掌之。

    时天下旣壹,异代器物,皆集乐府。牛弘奏:“中国旧音多在江左,前克荆州得梁乐,今平蒋州又得陈乐。史传相承以为合古,请加修缉以备雅乐。其后魏之乐及后周所用,杂有边裔之声,皆不可用,请悉停之。”冬,十二月,诏弘与许善心、姚察及通直郎虞世基参定雅乐。世基,荔之子也。(隋朝文帝重音乐

    己巳,以黄州总管周法尚为永州总管,安集岭南,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帐内,陈桂州刺史钱季卿等皆诣法尚降。定州刺史吕子廓,据山洞,不受命,法尚击斩之。

    以驾部侍郎狄道辛公义为岷州刺史。岷州(甘肃岷县)俗畏疫,一人病疫,合家避之,病者多死。公义命皆舆置己之听事,暑月,病人或至数百,听廓皆满,公义设榻,昼夜处其间,以秩禄具医药,身自省问。病者旣愈,乃召其亲戚谕之曰:“死生有命,岂能相染!若相染者,吾死久矣。”皆惭谢而去。其后人有病者,争就使君,其家亲戚固留养之,始相慈爱,风俗遂变。后迁牟州(今山东莱州市)刺史,下车,先至狱中露坐,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遣咸尽,方还听事受领新讼。事皆立决;若有未尽,必须禁者,公义卽宿听事,终不还合。或谏曰:“公事有程,使君何自苦!”公义曰:“刺史无德,不能使民无讼,岂可禁人在狱而安寝于家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讼者,乡闾父老遽晓之曰:“此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公义平狱治病皆爱民,百姓亲近敬重崇公义

    文帝开皇十年(庚戌,公元五九〇年)

    春,正月,乙未,以皇孙昭为河南王,楷为华阳王。昭,广之子也。

    二月,上幸晋阳,命高颎居守。夏,四月,辛酉,至自晋阳。

    成安文子李德林,恃其才望,论议好胜,同列多疾之;由是以佐命元功,十年不徙级。德林数与苏威异议,高颎常助威,奏德林狠戾,上多从威议。上赐德林庄店,使自择之,德林请逆人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上许之。及幸晋阳,店人诉称高氏强夺民田,于内造店赁之。苏威因奏德林诬罔,妄奏自入,司农卿李圆通等复助之曰:“此店收利如食千户,请计日追赃。”上自是益恶之。虞庆则等奉使关东巡省,还,皆奏称“乡正专理辞讼,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不便于民。”上令废之。德林曰:“兹事臣本以为不可,然置来始尔,复卽停废,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臣望陛下自今羣臣于律令辄欲改张,卽以军法从事;不然者,纷纭未已。”上遂发怒,大诟云:“尔欲以我为王莽邪!”先是,德林称父为太尉咨议以取赠官,给事黄门侍郎猗氏陈茂等密奏:“德林父终于校书,妄称咨议。”上甚衔之。至是,上因子之曰:“公为内史,典朕机密,比不可豫计议者,以公不弘耳,宁自知乎!又罔冒取店,妄加父官,朕实忿之,而未能发,今当以一州相遣耳。”因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但预散参。”上不许,迁怀州刺史而卒。(李德林,字公辅,博林安平人,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寿,曾任湖州(今浙江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并于北魏孝静帝时出任内校书,参予朝廷机密。富贵安逸的家庭环境使李德林从小就有机会饱读史书,并在达官贵人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为日后的飞黄腾达铺平了道路。李德林奉命撰写宰相文言集,完成《霸朝杂集》五卷呈上。杨坚读后,第二天早朝时就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帝王建立大业,必定有奇人异士相辅佐。朕昨天读了你的《霸朝杂集》,才知道天地感应的道理。朕巴不得与你早些面谈,只恨昨天晚上时光太漫长。朕一定让你的富贵与我大隋朝相始终。”于是追赠李德林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杨坚又对李德林说:“朕要给你父亲更高的荣誉。”于是又追赠他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统由李德林继受。李德林到怀州就任刺史时,正好赶上当地发生大旱,李德林想干出点成绩来,就督促州里百姓四处挖井,想借此解决灌溉问题。谁知此举根本就于事无补,反而劳民伤财,使百姓怨声载道。因此,李德林受到了考司官员的严厉责备。担任刺史一年多后,李德林在忧愤伤感中死去,享年61岁。

        李圆通,本上微时家奴,有器干;及为隋公,以圆通及陈茂为参佐,由是信任之。梁国之废也,上以梁太府卿柳庄为给事黄门侍郎。庄有识度,博学,善辞令,明习典故,雅达政事,上及高颎皆重之。与陈茂同僚,不能降意,茂谮之于上,上稍疏之,出为饶州刺史。

        上性猜忌,不悦学,旣任智以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恒令左右觇视内外,有过失则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赃污,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得犯立斩。每于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怒问事挥楚不甚(行刑之人杖打时下手不重),卽命斩之。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上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上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死。”上不怿,乃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后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言:“上宠高颎过甚。”上大怒,命杖之,而殿内无杖,遂以马鞭捶杀之,自是殿内复置杖。未几,怒甚,又于殿廷杀人;兵部侍郎冯基固谏,上不从,竟于殿廷杀之。上亦寻悔,宣慰冯基,而怒羣臣之不谏者。(隋文帝滥刑猜忌失德

       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六月,辛酉,制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秋,七月,癸卯,以纳言杨素为内史令。

    冬,十一月,辛丑,上祀南郊。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晋虞溥有《江表传》,以记录三国东吴之事,后加入《三国志》,成为《三国志》的添注。)自东晋已来,刑法疏缓,世族陵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敎,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于是婺州(婺(wù)州,治金华)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wèi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棱{忄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敎邪!”诏以杨素为行军总管以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