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8日,由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与凤凰卫视共同策划的“大脑的秘密”当代艺术展于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开幕。本次展览在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开幕之际,将艺术引入“颅脑大楼”,试图从艺术的维度测试现代医学、科技以及哲学对大脑、神经、意识等社会认知领域的影响情况,同时呈现艺术创作在人类意识与物质、生命与时间等主体层面的思考与实验。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视频报道。
▲ “大脑的秘密”视频现场,采访:姚瑶,拍摄:李凯,剪辑:朱雨菲
每个路过宣武医院的人,或许都曾注意到院区南侧有一座像“大脑”一样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大楼。 
▲ 颅脑大楼,中庭仰视酷似人类中枢神经系统。 2006年7月,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项目作为宣武医院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获得批复。作为设计者,萨米教授无偿捐献出设计图纸,在宣武医院又建设起一座“智慧大脑”,肩负起治疗、研究与教育等诸多功能。而如今,在2019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特别大会开幕之际,这里再度变身,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携手凤凰卫视共同策划“大脑的秘密”当代艺术展,将艺术引入“颅脑”内,使整个空间交织着科学与艺术,更交织着理性与感性。▲ 开幕现场,左起: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凌锋、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主席Franco Servadei 教授、策展人肖戈以及艺术家刘娃本次展览试图从艺术的维度测试现代医学、科技以及哲学对大脑、神经、意识等社会认知领域的影响情况,同时呈现艺术创作在人类意识与物质、生命与时间等主体层面的思考与实验。此外,展览以将艺术植入建筑的方式,模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为参观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独特的体验。 ▲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凌锋接受“凤凰艺术”专访这里是一个大脑型的建筑,也同样是一件艺术品。而艺术品不能光有外表,还要有内涵,所以需要它充满着艺术性。此外,艺术与大脑密不可分的,只有人才能用自己的大脑去理解艺术,因此大脑的艺术更加具有它的神秘性和可创造性。同时,艺术在陶冶情操外,更能够帮助医生去理解自己——外科手术就是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我也希望所有的外科医生能够在艺术的海洋中间不断地游弋。 ▲ 夏国 NO.4 霓虹灯 25×22×16cm 2012

 ▲ 劳贺琳·雷(Laureline Lê)《无题》,素描由于颅脑大楼并非标准美术馆展厅,根据其特殊建筑结构,在展品选择与展陈设计上需因地制宜。展览在大楼整体9层的空间中都有设置,并依据空间动线进行了独特的展陈设计。对于一些患者和来访者来说,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局部焦点,激发人们沿着大厅走动;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同样是个安静下来与周围环境隔离的机会。
▲ 展览现场,嘉宾参观陈文令作品《妙谛因心(行走的人)》,390x150x260cm 综合材质,2017
本次展览邀请了苍鑫、陈文令、方明宇、劳贺琳·雷(Laureline Lê)、刘娃与夏国六位艺术家。他们中既有留学海外的新锐艺术家,也有持续扎根本土创作的深耕者,更有来自法国的交流者。作品媒介形式跨越喷绘、绘画、雕塑、装置与新媒体摄影等种种门类,通过对自身脑力的感知和解构,把自己投射在自然中去反思自我,从艺术的层面溯本归源,以获得自由的伸展维度。

 在作为艺术家个体身份所进行的创作中,几位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是在研究人类学本体。其中,艺术家刘娃本次参展的作品主题为《看最后会到哪》,通过喷绘与数字呈现,展示了艺术家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如何用脑机接口量化自身情绪的变化,以及如何用手感的温度去再度表现个人在时代讯息的更迭中所产生的情绪表征。通过艺术和医学之间的探索对话,我会发觉医学带给艺术的一些新的可能性,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人类本身;同时,艺术可能又会给医学赋予一些社会属性或是人文关怀,所以我觉得这两者其实是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的关系。  此外,除了方明宇所带来的医疗漫画,展览还呈现了“凤凰艺术”的艺术家小组根据大脑神经图创作的喷绘作品。这些作品是参照大脑神经绚丽的色彩和互相交织的不同神经元,通过叠加组合二维图像,用独特的方式展现脑神经的视觉化艺术。

 事实上,随着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公共性愈加成为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即通过艺术的方式对于社会有所回应与促进,同时也容纳更多的观者参与到作品之中。早在10年前,美国40%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就成立了艺术项目,其中包括音乐表演、康乐园和艺术课,而永久性的公共艺术展览(如绘画和壁画)最受医生与患者欢迎。近些年,医院艺术项目一直在显著增长,全美56%的医院、救济所和护理中心甚至直接采购绘画和雕塑类艺术品。 这是因为,艺术是对灵魂的一种慰藉。从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中,我们能体察到他人的快乐、痛苦、烦恼,这种感同身受是种释放,帮我们纾解伤痛。科学证据表明,艺术对健康有好处:参观博物馆时,人的血清素会相应提升——血清素是神经细胞用来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混合物质,它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如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常被称作“快乐物质”。而就如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一种直接影响心灵的能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弦槌,心灵是有着许多弦的三角钢琴,艺术家则是那一双妙手,着意弹奏着琴键,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不同的色彩与形态,可以为观者带来不同的情感回应。而当艺术碰到医学,是平静、是希望、是抚慰、是治愈。作为一个疗愈的过程,它带来自由与重建的可能,并作为个体旅程的一部分帮助唤醒新的力量。


 因此在西方许多国家,艺术与医疗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被紧密地与医疗系统相连结。譬如,加拿大法语医学会与魁北克蒙特利尔美术馆共同合作,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医学会的医师将发放50份处方,患者根据医生开出的“药方”去博物馆参与治疗。截至目前美术馆已开展了数十项临床试验,评估艺术对健康的影响,涉及进食障碍、精神疾病、心律失常、阿兹海默症、乳腺癌等。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医院为残障者的画作专门提供展览,人们可以在医院看到这个世界上独有的另一种美术,并通过画作看到作者的意志和才华,看到医院的爱心和责任。毋庸置疑,这一点对残障者是和对患者救死扶伤同等意义的承担和意义。美国克里夫兰医疗集团更是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书《艺术的力量:克里夫兰医院的收藏》,以此来纪念医院的艺术项目视觉历史,并试图向世人说明艺术应成为治疗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世界70名艺术家创作的500件作品,包括雕塑、油画、涂鸦等,都展示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新开的医院楼。一般而言,医院的艺术品主要用于公共空间展示,其作用除了装饰之外,更重要的是调节病人心理,辅助治疗。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人在欣赏佳作时的血流速会增加10%。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表明,60%的患者在有艺术品陪伴时,紧张感明显减少,注意力更加集中,心态则更加积极。 因而,在这种语境下,如果艺术或绘画让人得以脱离痛苦并降低压力水平,那么艺术就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展示,甚至成为医疗护理模式的一部分。同时,人们或许可以在此将视线重新聚焦于“人”,而不仅仅是“病”。 ▲ 陈文令, 《随处可坐禅》,192x120x82cm 综合材质,2017

 ▲ 陈文令,《行走的人》,390x150x260cm 综合材质,2017虽然艺术与医疗的议题在西方乃至日本等国早已成熟,但在国内的医疗系统中,如此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尚属首次。同时,与上述的医院-艺术展示有所区分的是,本次展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展示或是艺术疗愈,它不仅仅针对患者与大众,对于专业领域的医者们同样有所启示。
▲ 展览策展人肖戈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事实上,展览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更加重要。在策划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策划,将艺术引入颅脑大楼,事实上也是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想象结合起来,其社会意义、公益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大于展览本身。 
▲ 脑神经艺术影像资料来源:”Self Reflected “ by Dr. Greg Dunn and Dr. Brain Edwards. https://www./self-reflected-by-greg-dunn.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