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文的文字之美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9-09-12

戴仁毅

汉字之美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把它镌刻在一枚枚石鼓上,更可谓举世无双。当一千三百年前的初唐,石鼓文在陕西凤翔陈仓被发现之后,它实际上已经在田野的泥土里沉睡了一千八百多年。发掘之后,又流离颠沛,历尽沧桑。就连石鼓的称谓,也烙上了历史的印记。它先后被称为“猎碣”“石碣”“秦刻石”等,又因十枚石鼓自秦朝灭亡之后一直被丢弃在陕西凤翔以南,陈仓之野,故又有“陈仓十碣”之称。

这些圆柱形的石鼓因为镌刻上了优美绝伦的篆体汉文,并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当时宫廷里游猎、戎事、祭奠等活动,才显示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汉字的形成实际上经历了一场场冰与火的磨砺、凤凰涅槃式的脱胎换骨。最初的刀耕火种孕育了象形文字,甲骨文或许就是篆体字的原始雏形。而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到了秦朝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篆体汉字了。

自从石鼓文被发掘之后,每个朝代的文豪墨客都趋之若鹜,饶有兴趣地对它欣赏把玩一番,还要从中探出个究竟。历代许多学者已经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石鼓上面刻有十首诗歌,且带有《诗经》的风格。作为石鼓诗而言,它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时的先秦文学、文化不可分割。据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中所述,石鼓文中《车攻》一诗,其中“吾车既工,吾马既同”模仿了诗经中《车攻》里的“我车既工,我马既同”;又如,“其鱼维何,维鱮与鲤”是仿诗经《采绿》中“其钓维何,维鲂与鱮”等,由此,郭沫若也认为“《诗经 秦风 驷驖》与《石鼓诗》乃同时之作”。《石鼓诗》的韵文之美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融描绘、叙事、抒情于一体,让人感受到一种节奏、音乐之美。

再说《石鼓诗》中的文字之美。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翻开浩浩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从唐代始到当代,不少文学家、书画家、史学家、考古学家对石鼓文进行了研究,赞叹它的堂皇大度,美轮美奂。单从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上说,它不仅古朴淳厚,结构严谨,且气势雄浑,刚柔相济;每一个字用笔舒展自如,笔力遒劲。难怪数百年来,许多书画名家纷纷临写石鼓文,把它视为篆体范本。不要说古代的书坛巨匠视临摹石鼓文为乐,就是近现代较为有名的邓石如、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邓散木等大家也无不一一临摹。临摹体现了他们各自对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理解,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各自的艺术个性。而青浦曲水园石鼓文碑廊里众多的石刻碑文,也可印证当代文坛大家、名师、学者对石鼓文的青睐。如王元化对石鼓文的评价是“收百世阙文,采千载遗韵”,白桦题下“雄津古茂”,钱谷融写下了“惟斯文为至宝,实终古之罕偶”,贾植芳读石鼓文后挥笔题下“铁骨龙形”,邓散木对石鼓文也十分推崇地写下楹联“龙盘虎踞静观神物福寿,凤舞莺飞唯颂兰竹醉秋”。石鼓文的影响力还辐射到日韩等国。日本著名书道家太田圭一也在曲水园石鼓文书艺苑留下墨宝,他摘录复旦大学教授、石鼓文研究专家唐金海有关石鼓文文化价值的佳句:“法度端诡如松柏盘根奇丽,婉姿又似龙飞凤舞而曲折,厚劲更若雕金镂铁,其古朴苍润,气神深邃之极也”。

由此可见,名家们玩味的不仅仅是经过岁月剥蚀、历尽波折已斑斑驳驳的石鼓,更多的是刻在石鼓上耐人琢磨的优美典雅的文字,以及那些被风化磨损得难以辨认的诗。这就是石鼓文留下的魅力和一个个很有魅力的谜。

2019年09月12日   14: 朝花周刊/品艺·连载·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