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特级教师:对话教学的使用技巧

 王继敏888888 2019-09-12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合作探究的教育观、建构生成的知识观为人接受;

本期,我们特邀请浙江省特级教师彭玉华,结合《礼拜二午睡时刻》对作为教学方式的对话教学的实施进行阐述,以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对话教学的功用。

彭玉华,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师大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绍兴市教育功臣,绍兴市首批名师;

曾获得“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一师一课”部级优课、省优质课一等奖;

主持多个省、市课题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100多篇;辅导学生10人次获得全国创新作文特等奖等作文大奖。

近年践行“智慧语文课堂”理念,专著《智慧语文课堂》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被《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等刊物推荐为封二人物。

基于问题确定对话起点

教师决定对话起点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学生的实际需要;

文本的解读逻辑;

教师的教学意图。

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谋求三者的平衡,但日常教学中往往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综合考量文本的解读逻辑和教师的教学意图。

如何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常见的是进行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即学生已经具备的实际学习情况。

 了解学情的方法很多,如教学观察、个体访谈等,还可以通过教学助手的课前导学、在线检测等实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结合《礼拜二午睡时刻》来看,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产生了太多的问题: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没有哭?她的儿子真的是小偷吗?神父为什么会脸红?……

笔者在授课时所带班级学生一共提了66个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涵盖了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环境、语言等各个侧面。

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文中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而最困惑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不哭?

前者是学生的兴趣点,而后者不仅是学生的疑惑点,而且与教材的单元主题吻合(体会节制的抒情方式);两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对话教学的起点。

基于活动确定对话支点

课堂对话如何展开?一般是基于问题展开问答,但这样的问答容易走向对话的背离:

一是对话内容的背离;

二是对话视角的背离;

三是对话向度的背离。

而解决对话背离的较好办法是创设活动,将基于问题的对话转化为基于活动的对话,最大的好处在于对话的内容集中,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多向度多层次的网络式对话

就《礼拜二午睡时刻》来说,怎样把问题转化成活动?

可以把“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概括提炼活动,先将问题改变为“这是一个(……)的母亲”,让学生选择原文或者概括词语填空,如坚强、隐忍、冷静、紧张、平静、镇静等等,这是“做加法”。

但这时学生的概括并未深入文本而是浮于表面;接下来“做减法”,让学生逐个去掉不能表现母亲特点的词语,这是一个提炼和深入的过程,学生最终体会到母亲表面平静而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特点。

基于反思确定对话落点

课堂对话要不要有明确的对话结果?对话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较之结果,课堂对话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分享,即对话主体畅谈各自的见解,并倾听对方的观点,进行思考

如何确证对话是否有效?并不单纯看对话有无形成较为明确的结果,对话的过程更应该重视

而借助反思能够对师生对话过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本次对话的效果,可以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三个维度对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做出一些反思。

结合《礼拜二午睡时刻》分析,当对话的起点问题“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抛出后,

从行为参与来看,学生反应热烈,参与积极性十分强烈;

从认知参与来看,学生能结合教师设计的言语辨析活动,合理的推究言语内涵;

从情感参与来看,学生能全身心融入对话语境之中,推进课堂对话向纵深处发展。

综合三个方面的分析,基本可以确证这个基于问题和活动的对话是较为成功的。

教师应及时通过反思做出教学调整。

实际上这样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对话始终,对每一个相对集中的课堂对话环节,都应做出及时的反思评判,以适时调整对话的内容节奏进程,最大限度确保课堂对话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