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槐谱以“后唐”年号记载熹公迁徙时间的原因

 荷香月暖 2019-09-12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在董槐谱序中,谦公在吴国地域,于唐末迁徙,而熹公是谦公之孙,迁徙在吴国地域以后唐天成年间的年号记载职的武宁令,为何不使用吴国的年号呢?镇藩割据以“ 中原五朝更迭。历来皆以中原梁、唐、晋、汉、周为正统一脉相承。”、 “在割据政权当中,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作为符合“王道”正统的,因此,使用的年号延续唐朝年号,以此如后唐一样以“中兴唐祚”为号令。反观吴国,唐朝灭亡后,吴国开始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但在天佑十六年(919年),与唐朝断绝法统,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故族谱以后唐以及年号为记载。

关键词:董槐   董熹   后唐   南吴   年号

1、武宁历史沿革资料

江西武宁正式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县前,曾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县属地,分并析合,较为频仍。武宁在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为艾侯领地,艾曾先后为吴、越、楚的属地。

 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淮南设九江郡,管辖范围达到江西地区。艾属九江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灭,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封英布为淮南王,艾属淮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秦郡太大,增加郡治,在江西境内设豫章郡,艾属该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由艾辖地分设海昏,同属豫章郡十八县中之二县。艾为今修水、铜鼓,海昏为今永修、安义、奉新、靖安、武宁。海昏城初设奉新,后移今永修县境内,已沉没于鄱阳湖。

  王莽篡汉,称新莽(公元9年)。艾改为治瀚,海昏改为宜生。汉光武复国(公元25年)仍复原名。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从海昏分设建昌。……

  唐初,全国划十道,江西地区属江南道。733年划为十五道,江西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管辖八州三十七县,建昌属之。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设武宁县,县城仍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宁复为豫宁,县城由西安里迁新县(今石渡新华)。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讳(代宗名李豫),豫宁复名武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设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宁县南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出,与建昌、奉新两县各划出之地设靖安县,均属江南西路管辖。

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区的州县分别属于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管辖,县的设置基本稳定。武宁属洪州,洪州属江南西路管辖。

……1970年,因建柘林水库,县城迁至南市岭。1993年1月3日,撤销石门楼乡、鲁溪乡、船滩乡、泉口乡,设立石门楼镇、鲁溪镇、船滩镇、泉口镇(赣民字[1993]3号批复)。1997年2月3日,武宁县县农科所改制,与从黄塅镇划入的花棚、茶坪、石枧、武安、源口、彭术、桐林行政村和实验场组建南市乡,乡政府驻董家坪(赣民字[1997]24号批复)。

从武宁历史,五代十国时期属于南吴国疆域范围。

 
 

2、族谱把吴国人氏事迹记载以后唐年号

董槐《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

   董槐修谱,记载董谦公隐居流坑。江西董世策宗亲与我分析推断董谦公是属于逃难逃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谦公发出感叹“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镇藩割据,都在相互并吞,没有匡复唐室,唐朝灭亡,不愿意事首他人,解组(辞官、去官的意思)隐居流坑是有其充分理由。但结合让公迁徙宜黄。而扩源、霍源、北源都是高山峻岭的地方,流坑四处高山的地形中间一小盆地,比宜黄更为僻静。应该是逃避落足山区,是逃命。这推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唐末时期,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唐天佑二年(905)冬,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但“杨渥的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作为旧臣、将领,都担心杨渥或其亲信而遭满门抄斩。因此,逃命一说更为贴切。

武宁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南吴疆域,为何以“后唐征为武宁令”记载熹公的事迹,族谱明确以“熹公(字德昭,后唐天成年间(926-929年)征为南昌武宁令       又以后唐年号记载呢?

查阅资料,也发现如:“萧霁(公元878一931),吉水螺陂人,后唐进士,吴国武宁繁衍”,也是南唐人氏记载使用后唐。

 
 

3、五代十国与后唐简略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3.1、后唐简介

五代十国,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历来皆以中原梁、唐、晋、汉、周为正统一脉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视后梁为闰,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兴唐祚为号召,用唐天佑年号,复唐立国,且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出自河东集团。

后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国初期的晋国(或称北晋、前晋)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唐昭宗册立为晋王,后逐渐演变为割据性质的政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李克用至此完全独立,年号依旧使用唐昭宗的天佑,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与朱温对峙。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改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梁,定都洛阳。936年,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助契丹兵攻入洛阳,后唐灭亡。后唐凡四帝十四年

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晋国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 天佑五年(908)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仍然是十几年前的唐,是为唐庄宗,史称后唐。同年唐军攻克开封,朱温之子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的祖父叫朱邪赤心,因功被唐懿宗赐国姓李,名为李国昌。李存勖之父李克用,割据河东,封为晋王。现在李存勖建立唐国,意思是作为李姓,延续唐朝国脉。

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http://www.qulishi.com/huati/ht1)。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后唐时期在923-936:庄宗(李存勖) 癸未 923 同光;明宗(李亶) 丙戌 926 天成,庚寅 930 长兴;闵帝(李从厚) 甲午 934 应顺;末帝(李从珂) 甲午 934 清泰。

3.2、南吴简介

唐龙纪元年(889),杨行密攻下宣州,唐朝拜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唐大顺二年(891),攻取滁州、和州。唐景福元年(892),攻取楚州;同年五月,杨行密在宣州城下,大破孙儒军,斩孙儒;同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唐朝拜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加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 。升州刺史冯弘铎前来归附。杨行密又分派人攻下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

唐天佑二年(905)冬,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王。但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天佑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佑五年(908),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天佑七年(910),杨隆演加中书令、吴王。天佑十六年(919)晋吴国王,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法统

五代十国时期。在割据政权当中,有的从始至终未建年号,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如楚国、荆南(南平);有的政权一段时间内奉中原正朔,后又自建年号,如吴国、闽国等。而在吴国,唐朝灭亡后,吴国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直到919年吴国改元,才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

吴国(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此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吴”由于此。为区别于前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杨吴;从地理上看,由于其居于南方,而有南吴之称;又因吴国统治者改元建制前曾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和弘农王,所以又称其为“淮南”政权或“弘农”政权。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称吴王;927年(吴顺义七年),杨溥称帝,建立吴帝国;937(吴天祚三年),吴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吴国灭亡,历4主,立国30年。唐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

 
 

  4、记载董熹公使用后唐与后唐年号的原因分析

族谱记载:熹公(字德昭,后唐天成年间(926-929年)征为南昌武宁令,生六子:珪、璋、珮、琨、瑗、辅)

族谱不使用南吴年号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 中原五朝更迭。历来皆以中原梁、唐、晋、汉、周为正统一脉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视后梁为闰,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兴唐祚为号召,用唐天佑年号,复唐立国”、“ 李存勖建立唐国,意思是作为李姓,延续唐朝国脉。”、“在割据政权当中,有的从始至终未建年号,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如楚国、荆南(南平);有的政权一段时间内奉中原正朔”都在以镇藩割据是符合“王道”正统的,因此,使用的年号延续唐朝年号,以此如后唐一样以“中兴唐祚”为号令。

反观吴国,唐朝灭亡后,吴国开始是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天佑十六年(919年),与唐朝断绝法统,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正式与唐朝切断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

 但人们的正统观念是不承认割据称帝的,而此时后唐以其中兴唐祚”,其他镇藩有“奉中原正朔”,故族谱以后唐以及年号为记载。

2019年9月12日18:00荷香月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