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把天使变成了恶魔? “她想杀了我,她打开了家里的煤气!”大卫愤怒地对着电话里的女人说。 “大卫,你在说什么呢?”电话里的女人是大卫的姐姐,她显然觉得自己的弟弟可能是疯了,“艾玛才9岁,9岁的小孩怎么会杀人?大卫,你冷静点,你需要帮助!” 大卫叹了口气。 他接下去说的话,显然有些语无伦次。 “需要帮助的人是艾玛……但我不能让警察把她抓走,不能让她将来在收容所或者监狱中度过……对不起,我是她父亲,我必须……” “等等!你做了什么!” 大卫的姐姐感觉到不对劲,追问着。 但她得到的回应,只是一句“都结束了”。之后,大卫便挂断了电话。 这个焦虑的父亲,又打算如何处理他口中“需要帮助”的女儿呢? 今天的银幕凶案专栏,介绍的是电影《坏种》的故事。 电影《坏种》海报。 海报里,拥抱着父亲的9岁女孩艾玛,眼中的戾气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但她真的如电影名称所暗示的那样,是个天生的坏胚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人生去看看究竟。 按照惯例,先来一波高能预警: 如果你第一次见到艾玛,一定觉得她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9岁的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个长相甜美的小萝莉。在学校里,艾玛的表现也非常优异,她参加了各种比赛,拿到了无数的奖章和奖杯,这让她的父亲大卫一直引以为豪。 大卫是个生意人。他经营着两家工厂,家里也有一个独立的工作间。他唯一的遗憾,是艾玛出生后没多久,妻子就去世了。因为大卫工作繁忙,他的姐姐经常来帮忙带孩子,所以艾玛和姑姑也非常亲近。 无法让艾玛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让大卫心中充满了歉疚,但艾玛的早熟和懂事,又让他格外安心。他参加学校家长会的时间不多,但艾玛带回的种种奖牌,让他深信,自己的确抚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可爱而聪颖的艾玛。 对艾玛来说,奖项永远都不会嫌多。 她最近渴望的,是学校即将颁发的“圣奥尔登价值观”奖牌。 这块奖牌奖励的不是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那些具有信仰、诚实、修养、怜悯的品质的孩子。 奖牌只有一枚。 对艾玛来说,任何一枚奖牌,都是志在必得的目标。 于是,为了这枚奖牌,艾玛表现得非常努力。她总是微笑着和其他孩子交流,平时也表现得非常谦逊。当教室里飞进来一只黄蜂时,其他孩子都大呼小叫,艾玛却非常淡定,她小心翼翼地将黄蜂放生了,并解释道:“我家后院有个蜂窝,我爸爸说过黄蜂只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这是他们的本能。” 但偶尔,艾玛也会按捺不住自己的嫉妒心。 有一次,有个孩子当众炫耀了自己的新手表。艾玛看在眼里,当场并没有说什么,却故意在那个孩子经过自己时,假装不小心撞倒了他。在向对方道歉的时候,艾玛偷偷把手表顺走了。 这些举动,孩子们的老师埃利斯女士都看在眼里。 于是,颁奖那天,奖牌被奖励给了另一个男孩。 对艾玛有些担心的埃利斯女士。 对“奖牌专业户”艾玛来说,这显然不是她期待的结果。 颁奖仪式过后,埃利斯女士找到艾玛的父亲大卫,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教书20年,从未见过像艾玛这样的孩子。她有很多优点,也是班上的优等生,但是她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并不像你我活着的这个世界一样——她具有很多对孩子来说非常优秀的卓越品质,她的勇气是最难得的,她没有任何生理恐惧,而且必要时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番话显然是在暗示大卫,作为父亲,除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应该注意一下艾玛的思想状况。但大卫并没有太把埃利斯女士的话放在心上。看到艾玛因为没拿到奖牌而不开心,他安抚了几句,告诉艾玛要学会大度,便带着她回家了。 没有人想到,那个得奖的男孩,很快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男孩是溺死的,看上去是一场意外。 尸体发现时,那枚他刚刚赢得的奖牌却不见踪影。男孩的父母在葬礼上诚恳地表示,希望大家能帮忙一起找到这块奖牌,补上孩子生前最后的荣誉。 但埃利斯女士心存疑虑,感觉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男孩并不会游泳,所以他不会轻易去水边玩耍,而埃利斯女士询问过其他孩子,有人说曾经看到艾玛和男孩一起往悬崖边走去。男孩的尸体被发现的水域,就在悬崖之下。一切看起来都太巧合了。 悬崖之下,就是男孩溺死的水域。 埃利斯女士敲开了艾玛家的门,决定将自己的担心告诉大卫。 任何一个父亲听到外人对自己孩子的怀疑,都会有种被冒犯的感觉,大卫当然也是如此。埃利斯女士的话还没说完,屋子里的艾玛好像不小心受伤了,他只好中断对话先去照看女儿。 但疑虑的确滋生在大卫的心中。他试探着询问女儿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艾玛却说埃利斯女士不喜欢她,所以才诬陷她。将信将疑的大卫安慰了艾玛几句,也没有多说什么。但在整理颁奖典礼当天照片的时候,大卫发现了一丝蹊跷。 照片里的艾玛,竟然一直盯着那块奖牌看。 她的眼神,让人有些发毛。 照片里的艾玛一直在盯着这块她梦寐以求的奖牌。 对艾玛产生怀疑的人,不止埃利斯女士一个。 大卫的姐姐一直担心父女俩的生活缺人照顾,于是,她介绍了一个保姆给大卫,帮他料理家务。这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对大卫一见钟情,她不甘心只是作为保姆待在大卫的身边,而是打算依靠自己的姿色“上位”。 一天晚上,保姆偷偷拿了大卫的安眠药,想放在艾玛的食物里让她保持安静,好给自己制造机会。但艾玛无意中看到了保姆的举动,她的计划没有得逞。从此,保姆对艾玛怀恨在心,她注意着艾玛的一举一动,发现这个9岁女孩的可爱外表之下,似乎隐藏着另一幅面孔。 的确,在保姆来之前,艾玛的行为就已经有些反常了。 有时候,艾玛会冷漠地看着院子里的野猫溺水,却不施以援手;有时候,她会在镜子前练习微笑;有时候,她会强迫性地把画笔摆向同一个方向……但所有这些细节,艾玛的父亲大卫从未注意到。反而是上任不久的保姆,对艾玛产生了警觉。 当艾玛的同学溺死的消息传来后,保姆意识到艾玛很有可能跟此事有关,她并没有声张,而是私底下吓唬艾玛:“如果小孩杀了人,会被送上粉红色的小电椅,椅子下面放着尿垫……” ![]() 漂亮的保姆拥有自己的野心。 在学校,有埃利斯女士的暗中观察,在家里,又有这个惹人烦的保姆时刻紧盯,一切都似乎对艾玛非常不利。艾玛表现得很平静,内心却并非如此。 埃利斯女士还在锲而不舍地继续着自己的暗中调查。 她需要一些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那天,她家访完一个孩子,开车准备回家,开到半路上,忽然感觉到车里有种奇怪的嗡嗡声,那声音中夹杂着愤怒,向自己冲击而来……惊慌之下,埃利斯女士的车子失去了控制,她在车祸中丧生了。 与此同时,保姆在艾玛的床底下发现了属于那个溺死男孩的奖牌。 ![]() 保姆的意外收获。 保姆不动声色地把奖牌放在了大卫房间里的显眼位置。 当大卫发现奖牌后,他的内心更加动摇了。但面对大卫的质问,艾玛解释道:“他在和我玩一个游戏,我赢了,他把奖牌借我戴了一会儿,然后我就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大卫虽然不相信艾玛说的话,但在把奖牌交还给小男孩父母的时候,还是按照艾玛的说辞解释给了小男孩父母听。从小男孩父母那里,大卫得到了埃利斯女士的死讯,也知道了老师的死是因为车里有蜂窝。 大卫立即联想到自己家后院里的那个蜂窝。 果然,回家后,他发现家里的蜂窝不见了。 种种迹象,让大卫不得不开始担心:这一切真的是艾玛干的吗? 但大卫并没有立刻付诸行动。他打算先赴完一场约会,再回家解决艾玛的问题。 ![]() 大卫的约会对象并不是野心勃勃的保姆。 于是,保姆也感到百无聊赖。一个人看电视看到半夜,她才意识到好像艾玛一直都没有在房子里出现。夜色已经深了,大卫还没回来,保姆感觉自己还是需要去找找艾玛。 她循着艾玛的踪迹,一步一步走进大卫的工作间,却也走入了一个死亡的陷阱。 房门被反锁了。 火焰吞噬了整个工作间,保姆的哭嚎也淹没在熊熊大火之中。 ![]() 当保姆葬身火海时,艾玛就趴在工作间的窗户外看着这一切。 迟迟归来的大卫,意识到一切都已经晚了。 艾玛告诉他,保姆是因为在工作间里抽烟所以引发了火灾,但是大卫已经明白女儿在撒谎。他清楚地记得:保姆曾经想在工作间里抽烟,被他制止了,那时候他就告诉保姆工作间里全是易燃物。因此,保姆不可能蠢到以身犯险,她的死肯定另有隐情。 夜里,大卫来到艾玛的房间,和女儿第一次坦诚地促膝长谈。 艾玛终于承认了一切,小男孩、埃利斯女士和保姆,都是她下的手。艾玛还告诉父亲,上一任保姆的死也不是意外,也是拜自己所赐。艾玛之所以要杀这么多人,用她的话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大卫压根就没有发现所有事情的端倪,也从来没有真正做些什么。 大卫震惊地看着艾玛,他不敢想象和自己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宝贝女儿,一转眼就成了一个杀人恶魔。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结束这一切。 于是,大卫将艾玛带到了僻静的老房子,正犹豫要不要亲手杀了艾玛的时候,艾玛趁大卫睡着打开了家里的煤气,独自跑到了外面。好在大卫及时醒了。大卫万万没想到,自己是艾玛唯一的亲人,她竟然会对自己下手。 万念俱灰的大卫靠着窗户,看着外面平静的湖面、寂静的树林,他拿出了手机,拨通了艾玛姑姑的电话:“她想杀了我,她打开了家里的煤气!” 这就是本文开头大卫与姐姐通话的那一幕。 在说完“都结束了”之后,大卫挂上了电话。 ![]() 大卫决定自己解决女儿的问题。 大卫在艾玛的杯子里放了安眠药,等待着药效发生作用。 但这一招对艾玛来说早就是老套路了。她趁着父亲不注意,更换了喝水的杯子,误食了安眠药的大卫反而昏睡了过去。 艾玛走到大卫的房间,将大卫早已经准备好的手枪放在了他的手里,然后将枪口转向了熟睡的大卫。 ![]() 艾玛将枪口指向了大卫。 “晚安,爸爸。” “砰!” 枪声响起,让人后背发凉。 ![]() 《坏种》这部电影讲诉的无疑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 一个9岁的小女孩,心智尚未成熟,却接连犯下了种种罪行,让人不寒而栗。 饰演小女孩艾玛的小演员是麦肯娜·格瑞丝,她完美地塑造了一个让人心惊的“熊孩子”。这让人联想到小站之前的推送中,曾经介绍过的另一部电影《孤儿怨》,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收养的女儿伊斯特差一点将全家人杀死,最后谜底揭开,伊斯特其实患有罕见的垂体机能减退症(hypopituitarism),虽然看起来是个八、九岁的小萝莉,但她真实的生理年龄已经33岁了,这样看来一切也相对合情合理了。 和伊斯特相比,《坏种》里的艾玛实际年龄也只有9岁,因此她犯下的罪行也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但也正是因为她只有9岁,一些幼稚的犯罪手法使她露出了很多马脚,否则,人们更难怀疑到她的身上。 这也让人忍不住思考:真的有天生“坏种”吗? ![]() 影片最后,被姑姑拥抱的艾玛露出了微笑。 在电影中,艾玛对父亲的指责并非全无道理。 艾玛的母亲怀孕时生了病,为了不伤害腹中的艾玛而没有吃药,从而耽误治疗最终导致死亡,自此,大卫将艾玛视为自己的全部。 然而,大卫看似对艾玛照顾得无微不至,自信地以为自己的教育是正确的,可是他一直在强迫艾玛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审视这个世界,例如不顾艾玛的反对请保姆,再比如在艾玛因没能得奖而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时,大卫立即打断了艾玛说的话并以命令的口吻告诉她应该大度,而艾玛也是立刻按照大卫的要求转变说法,不难看出:在艾玛成长的过程中,她一直在被迫接受大卫强加给她的思维,而她自己的意愿,只能用可怕的行动去表现出来。 ![]() 艾玛一开始也只是想要“保护”自己的父亲。 同时,大卫的种种做法,也是让人难以理解,自己泡妞却从来不瞒着艾玛;他即便感觉到了保姆对他的爱意,也没有制止;即便是自己已经察觉到小男孩与埃利斯女士的死和艾玛有关,自己仍然在悠闲地约会,从而使保姆被杀;发现女儿犯罪,则选择直接毁掉她。 当他惊讶于女儿竟然会对自己下手时,他自己早已有了“处决”女儿的想法。在他看来,女儿的生命是自己给的,如果女儿的人生出了问题,自己就有权利去“纠正”她,不管是以哪种方式。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这样霸权的家长。或者说,孩子的举动,往往是家长言行的映射。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在某列高铁上,有位男士提醒一位家长制止吵闹的孩子,一言不合,孩子母亲直接把这位男士的眼睛打出血了。再比如,在一架从中国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上,一个中国孩子脚踹邻座乘客,乘客建议孩子父母管管孩子,孩子的父母不但不阻止还辱骂这名乘客,之后演变为肢体冲突,飞机落地后,熊孩子一家三口被直接遣返。 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看似在保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耳濡目染的,却是鲁莽和暴力。他们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的爱已经扭曲了方向。 回到电影,不得不说,大卫也是可怜的,妻子去世,自己抚养孩子,平时压力太大,只能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他将自己的所有倾注给孩子,却发现所有的心血换来的是一个杀人狂魔,自己引以为傲的“爱”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回应,那种失落恐怕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因此,这部剧不仅塑造了一个极端的“熊孩子”,也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熊孩子”背后的家长。 或许,每一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份超出孩子负荷的“爱”,这份爱看似伟大,却只是感动了家长自己。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反噬到父母的身上。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熊孩子”的产生的呢?你相信有天生的“坏种”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