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姑娘,你的月经量正常吗?不确定的话就看看这篇文章吧!小编还选择了一篇关于刘渡舟对崩漏的看法和他的临床病案分析,一起来学习吧~
姑娘,你了解你的月经量吗? 说到是否了解自己的月经,许多姑娘常常说:“我的月经太少了”。有的姑娘说月经太多了;有的姑娘为月经迟来了几天而苦恼万分,当然提前来的月经也让人不安。总是说着过少或过多,那到底多少量是过少?多少量是过多?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说月经量的多或少。我们知道月经过多的定义是: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期出血量多,但月经间隔时间及出血时间皆规则,无经间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经血的突然增加。正常女性来一次月经的月经量一般为20到60毫升,超过80毫升就属于月经量过多了,少于20毫升算过少了。平时我们无法精确的去量到底是多少毫升,可以通过卫生巾的使用量来评估自己的月经量多少。正常情况下是一天换4~5次,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假如每次用三包卫生巾还不够,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就属于经量过多;相反,每次月经一包都用不完,则属经量过少。20毫升是多少,80毫升又是多少?小编找了一张比较直观的图片。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治疗崩漏的方法,限于篇幅,月经过少的治疗则在下一期再介绍。 刘渡舟治疗崩漏: 月经过多在中医里叫崩漏,崩漏有虚实之分。崩漏,又名子宫功能性出血,不包括肿瘤出血的一种病证。月经期时出血淋漓不断者叫做“漏”,大量出血、来势汹汹者叫做“崩”。也有不再经期范围出现以上症状,同样叫做“崩漏”。崩漏有虚实之分,例如:崩漏下血,少腹胀痛,且在初病时期脉弦有力者,此为实证,千万不能骤用补气涩血药物,应当通因通用,以小剂量桃红四物汤,佐以香附、陈皮、枳壳等药,去瘀生新、调和气血,则血自归经,这符合活瘀止血的方法。桃红四物汤方: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川芎8克,赤芍10克。如果下血较多,周身疲倦,甚则头晕、心慌、少气无力、少腹疼痛,脉沉滑,此为虚证,这时需用补药,如果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若用药之后还有出血,对此或有人认为是病重药轻,或有人认为加上艾叶炭、阿胶、侧柏叶、棕榈炭才能止血,其实不然,即使这样用了,还是时好时坏,不能除根。根据临床经验,在补养药中稍加一点桃仁、红花、延胡、茜草等活血药(不宜量大,一般3克左右即可),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因为出血病而见腹痛、脉滑者,反映了血脉中有瘀血未尽,心血不能归经,故加一点活血药即可解决问题。又,崩漏病由于暴怒或情志不舒,致肝气横逆、气血紊乱,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构成此病。多见脉弦而细,脘腹胀满,胁下作痛,少腹发胀,甚或往来寒热、口苦、头眩。治疗用逍遥散和补中益气汤交替服用。如气郁化火,血热妄行,症见心烦、发热、颊赤、口咽发干,可于逍遥散中加丹皮、焦栀子、丹参、生地等药。如崩漏日久,气血双虚,则根据虚的情况进行治疗。例如心脾气血两虚,症见心慌、气短、睡眠不佳、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脉弱无力,舌淡唇白,则用归脾汤,养心脾补气血,另加铁树叶9克或芥穗炭9克止血最好。如食少体倦,四肢无力,动则汗出气喘,脉缓弱而舌质淡属脾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莲子、莲房炭,补气以摄血。如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等肝肾虚症状,则用杜仲、续断、巴戟天、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阿胶、熟地、花蕊石、血余炭等药填补精血,以固下焦。除上述治法、方药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胶艾四物汤,对崩漏日久,气血不足,冲任不摄者均有较好效果。至于血崩,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特别是50岁左右更年期妇女最为常见,往往子宫大出血,势如崩冲,出血甚多,腹不痛,脉细弱,甚者晕厥眩冒,额上汗出,四肢不温,证情危急,此种证候必须益气固本,以防血脱,方用固本止崩汤(党参15克、熟地30克、白术30克、当归15克、炮姜6克、黄芪10克)或加减六味回阳饮(党参30~60克、黄芪12~15克熟地15~30克、附子6~9克、炮姜6~9克、当归9克、阿胶10克、仙鹤草30克、陈棕炭12克)(1)灸隐白穴可以止漏。 (2)陈棕炭(旧蓑衣或旧棕棚的旧棕,洗净,煅成炭)15克,水煎,兑入米醋1小匙(约5毫升)服之。 刘公曾治1例艾迪生病(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其症状:面色黧黑,色素沉着,月经不调(曾3年无月经),指尖发绀,皮肤易破损而不易愈合。刘公先以当归四逆汤,后施真武汤、温经汤。经治疗之后月经来潮,色素消退,全身轻松。 刘渡舟治崩病案2例: 一、田某,女,49岁,正定曲阳桥医院司药,1969年10月8日入院。子宫出血从1966年起时愈时发,时轻时重,去年因出血过多而住院治疗,症状减轻出院。近月来又发作。有肺结核史,已钙化,10年无症状。诊:面色苍白,体瘦,神疲无力,心慌气短,头晕。无发热肝脾未触及,腹诊无痛,阴道检查无异常。血象:白细胞5.6×109/L,中性0.54,淋巴0.46。治疗:西医用己烯雌酚、卡巴克络、仙鹤草素、三溴片次日加用丙酸睾素、黄体酮,用药3日无好转。此时,西医欲做子宫切除术,患者不同意,并要求服用中药。中医诊断:心悸气短,神疲,四肢无力,面萎黄,食不香,日进三四两,下睑发白,有明显失血状,小便清白,大便少,不成形,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行动后增多。色淡时红,夹黑色血块,少腹无胀痛、无压痛,自觉整日昏沉,只是早起稍清。思想负担沉重。脉细弱而数,舌淡尖红,苔薄白。炙黄芪3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龙眼肉15克,当归9克,酸枣仁12克,炙甘草6克,生姜大枣为引。连服6剂,精神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但出血未止,遂加入止血药,方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龙眼肉15克,当归9克,炙甘草6克,藕节炭、侧柏炭、炮姜炭各9克。 *2剂,血未止。两剂仍无效。患者诉下午心烦,心烦时少腹觉气下坠而不痛。现考虑若为瘀血,但其证无痛症遂诊为正气下陷,且舌尖红加深,印证阴虚证明显。以益气升举,兼养阴血。方用:炙黄芪24克,炒白术12克,生熟地各12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升麻6克,柴胡1.5克,阿胶9克,炮姜9克。两剂血止,后又连服4剂巩固疗效。后改服归脾汤。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