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展秘笈分享①】97年出生的小哥哥,学行书一年,怎样入国展?

 焱焱iuwhyx1it2 2019-09-12

郑楷聪(12届国展行书入展作者)


一、关于征稿启事的解读和评审导向性问题

这三张图片上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写的太像太纯,入展的可能性比较小。反而杂一点的好,有一些生的东西。学会融合,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即要有个性。而个性是建立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的。


二、创作心得

1.创作工具:

普通兼毫

红星墨汁

几十块钱一刀的蝉翼

普通陶瓷碟子和适量清水

2.作品形式:

此次国展我选择的形式是豆腐块拼接。

选择这种形式其实跟我创作的环境条件是有关的,学校宿舍的书桌挺小的,平时写个条幅都够呛,故选择了39cm*23cm左右的豆腐块。总共是十五块,选择豆腐块形式书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某一块写得不好随时可以换掉。

3.作品内容的遴选:

自今年四月份开始投稿以来,也了解到一些古诗词、书论、题跋基本已经被写烂了。710号刚开始准备国展的时候便确定了内容:《宋人轶事》。这个随笔类的内容比较适合豆腐块尺牍类的书写(即文本内容和作品形式相契合),也比较少人写。

我们都提倡自然书写,但真正的参展还是得设计一下,制造一下所谓的亮点。初次写小稿便有意设计章法上的一些块面变化(每一小块都不一样),书写的节奏,墨色的浓淡枯湿(很重要,切忌一整块死黑),动静、大小、开合、欹侧、粗细、长扁等等;第一次写出来有些东西还是不协调,后面十几块基本都作了好几次的调整。盖了一闲章一名章,最后手工托底完便匆忙投出去了。至于能够入展,我觉得还是运气成分比较大。


三、学书经历以及一些个人观点

1.学书经历

  我是从小学开始接触书法的,刚开始是自己自学,还被学校选拔去参加镇上的比赛,居然还摘得桂冠,当时是有点沾沾自喜。后来才跟随启蒙老师邱陶洪先生学习楷书,方意识到自身的很多不足,慢慢地有所进步。

  后因学业原因直到大学才重拾起来,并靠着一手不成样的欧楷频频斩获学校和省级大学生的一些书法比赛。其实写得还是不好,时间很快过去了两年,我意识到应该做出改变了。在大二暑假的时候赴广州参加了梁炳伦老师为期三日的短训班,改变了很多以往对于书法的认识。由于我没在广州读书,学习书法也不太方便(面授,福建这边的氛围也不是很好),便在去年九月份加入了曾文达老师的网络班,从楷书慢慢向行草书过渡,在此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甚至好几次想放弃。面对很多优秀的网络班同学时,很多时候我是自卑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比较笨拙的学生,但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我总是安慰自己后期一定能赶得上那些优秀的人儿。

  我真正开始写行书应该算是从今年年初开始,那时候自己常躲在家里的房间里面写,也盲目的抄过帖,亦茫茫然摸不着头绪。自今年四月份开始,我逼自己慢慢地参与投稿,期间大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连续熬了几个月的夜,当了好几个月的炮灰。其实说投稿没有功利性是不可能的,更多是从投稿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并加以改进,以展促练。

  今年被称为是书法届的奥运会的届展,成为了我第一次投稿的国展,也很幸运地入展了。很感谢我曾师的指导,也很感谢中书协评委老师的认可与鼓励。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一些个人观点:

①关于投稿:很多人都认为得等到自己水平上来了,够了才投稿。其实不然,到什么程度才能说是水平够了呢?个人认为我们尽可以通过投稿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不断地查漏补缺(比如发现自己作品中的散、碎、薄等硬伤),以求精进。

②关于临创:一般我们拿起字帖就会开启抄帖模式,并沉浸于今天抄了多少多少帖的自我满足中,殊不知抄完竟没有一丝印象,徒为浪费光阴而已。

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创转化,我也一直在探索:

我们都看过武侠小说或者武侠剧,临帖的过程类似于在学习一些武功招数,什么降龙十八掌呀,乾坤大挪移呀。这就涉及到丰富性的问题(起收笔,中段,字法,章法)和传统性的问题 (字要高古),通过临帖学到的招数,便可用于创作中的出招。你没有招数或者招数过少无疑是扛不住创作中遇到的重重困境的。

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有两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集字: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集字的书(二王,宋四家等等都有),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要照抄,万一入展被人举报了就不好了。讲到集字,集出来一般都是不太和谐的,自己一定要学会改造,慢慢地创作就顺手了。

          尝试仿作:找到古代的一些经典法帖,用一个类似的内容直接套用帖里面的章法,字的大小粗细斜正,行间关系怎么处理等等,进行仿作,再作调整。

③关于“眼高手低”:

所谓“眼高手低”即是指个人审美水平和手上工夫的表现。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的随着对历代经典法帖的接触越来越多,个人的眼界是相对比较容易提高的;而手上的工夫往往没有跟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特定的一些训练来提高(字粗细,大小,长扁,疏密,斜正,行的训练,整篇的训练)。方法知道了,一定要去实践,不实践其实就等于不会。凡事都有一个度,有时候只有做到头,你才真正知道到底怎样才是合适的。

④关于“专”与“博”:很多书友都是一天换好几个帖,而且是风格差异较大的帖,写的很开心。结果却很令人伤心,基本一无所获,停滞不前。个人认为先专后博会比较好,先专攻一家,立个主基调,再慢慢往里面加东西丰富起来。


四、关于面试的一些体会:

  终于可以讲讲面试了哈哈

  823号早上日常刷朋友圈,偶然刷到朋友圈几个大咖收到面试短信,不过由于中书协要求保密,很快就删了。

  我一早上都心不在焉,经常交流的林超凡老师微信告知我收到了面试短信,我除了对他表示祝贺,似乎感觉自己会收到短信,定神一想又觉得不可能(行书竞争实在太激烈)。直到下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边吃饭边看综艺,突然手机通知栏跳出来一条短信:是行书面试的短信。当时很激动,第一时间便通知了老师。随后还一度怀疑会不会是诈骗短信,一直等到打电话过去中书协确认之后才放心下来。

   收到面试短信后的两天,我的手一直在发抖,很不安,不知道面试考什么,很怕这会不会只是距离国展最近的一次经历。后面去了广州,怼了几天字,便和曾老师一行人前赴宝鸡赶考。

   不幸的是,在面试的前一天(30号)突然感冒袭来,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昏昏沉沉的,那天晚上也只睡了几个小时。面试那天一大早便和郭豪师前赴考场,几百人的场面,我竟没有很紧张。我排队进场,九点开考。考试内容一个是入展作品复写,另一个则是指定内容的创作。中书协的工作人员会在面试作者带的六张纸上盖章,只有用盖过章的纸书写才有效。另外入展作品的复写,中书协是给的一张彩色的图片(感觉像是手机拍的,像素不是很高),我那个作品字不是很小,还看得清楚;有的老师写小楷或者那种有小字题跋的,基本就看不清了。这时候就只能向工作人员或者现场的评委老师求助了,不然面试可能就被下掉了。那天我写得很慢,因为带的纸不多,生怕写错。十一点多的时候写完离场,有种几年前高考结束的感觉。

   面试过后,我并没有如释重负。91号晚上十一点多,中书协发布面试情况:下了19件作品,其中行书4件。我很不安,直到2号凌晨公布名单,我入展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那些熬过的夜仿佛也变得值得了。


以下就是郑楷聪老师的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