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帮红军赢得了抢渡金沙江的有利战机?

 rwm1110 2019-09-13

1935年4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安顺县鸡场、杨武一带。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命令红十一团“控制渡河点,并架起浮桥,掩护主力部队过北盘江”。

红十一团到达北盘江边时,群众因国民党的宣传,大都已躲进山林。由于军情紧急,在无船只、无竹筏、无人了解水情的情况下,团参谋长兰国清和几位懂水性的战士准备下江试泅。

战士们刚下水,就听江边有人喊:“红军快游回来,前面有旋涡,去不得!”

原来,喊话的人叫王凤昌,是旁边坝草寨的一位五十多岁布依族老人。他知道红军所到之处,为贫苦百姓送钱送粮,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所以并不相信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见红军选择的渡河地点水情危险,这才出声提醒。

红十一团团长邓国清和政委张爱萍迎上去,询问老人如何过江。王凤昌老人便带红军来到一个叫花滩的地方,这里水浅,能徒步涉水到北盘江对岸。

时任红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的开国上将王平1992年在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徒涉花滩渡口的:“北盘江是珠江的上游,花滩渡水面约有二百米宽,水不深,流速平稳。水势可以徒涉,于是侦察排和第三营的勇士们脱得光光的。一手举着枪,头顶着子弹、衣服和背包向对岸徒涉过去。”“刚登上对岸的山头,侦察排就发现敌人正从山的背面拼命往山上爬。真是险啊,如果我们过江晚一步,山头就被从贞丰开来封锁渡口的敌人占领了。”

渡口虽然占领了,可没有船,红军大部队要想带辎重一起徒步过江就困难了。于是红十一团决定为大部队搭桥,问王凤昌行不行。老人沉思片刻,说:“行,我们寨子有二十多户人家,家家都有装粮食的囤箩、有门板,还有大斑竹,把囤箩装上石头,把斑竹捶绒,搓成绳索拴好,再用木板搭上,不就是桥了吗?”

红军采纳了村民王凤昌老人的意见,把村民装粮食的囤箩腾空,送到江边装上石头,再沉入水中,把斑竹捶绒,搓成斑竹索,用斑竹索将囤箩串起,两头固定在岸边的岩石上,再铺上村民们家里撤下的门板,架成了渡桥。就这样,坝草的布依族群众背囤箩、抬门板,和红军一起架起了便桥。

红军主力于坝草等地顺利渡过北盘江,赢得了威逼昆明、抢渡金沙江的有利战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