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的颜色由水中悬浮物质决定,不考虑化工污染物质的情况,主要由土壤胶体的颜色和藻类的颜色决定。 在连续降雨以后,水体的颜色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其水色呈现土壤胶体的颜色,如太湖流域苕溪河水的颜色呈茶色,主要受当地砖红壤的影响。之后随着晴天的持续,水色在不同水体中呈现不同的变化:如太湖及苕溪主干河道由于受到风浪河船行波的影响,在持续浑浊的同时,耐浑浊的蓝藻在水中开始逐渐增多,水开始呈现淡蓝绿色,并在第七天以后,随时可能因为水流的对流而发生藻类水华;在我们试验的支流河道,水体中,泥土的颜色逐渐减轻,而被藻类的颜色取代,呈现黄绿色向淡绿色的转化,同时水的透明度呈现由20厘米增加到50厘米并稳定在55厘米的情况;另有一些支流河道,水色逐渐变浓的蓝绿色,透明度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水的颜色是水体状况的综合反应。首先藻类和悬浮土壤的此消彼长过程中,pH起了关键作用,藻类的滋生提高了pH,加速了土壤胶体的絮凝;其次浮游藻类又受到密度不断增大的浮游动物的影响;再次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之间的平衡又受鱼类、贝类和虾蟹组成和密度的影响;最终这些因素由营养盐、地形和气候决定。在主动摄食藻类的动物较多的池塘中,水色呈现“早灰、午绿、晚浑”的活水情况;而大部分大水面的水色昼夜变化不明显,原因是大水面中浮游动物等主动摄食藻类的动物比较少,使得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摄食的藻类少于或等于藻类自然死亡的部分,其中当水中的浮游藻类增殖的速度加上死亡速度大于被动物摄食、沉降和死后退色的速度时,水色便会逐渐变浓。 水色逐渐变浓的过程也是产氧过程,但水色逐渐变浅的过程就是耗氧过程,尤其水色骤然变淡,水中动物就有危险了。 (文中涉及试验由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C02057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