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荒山变绿,让群众增收——全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论坛暨第二届交口夏菇品牌推介会在山西交口召开

 河州医学生活馆 2019-09-13

“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中,如何打好生态牌,走好转型路,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扶贫两场战役 ?在 9月 7日举办的全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论坛暨第二届交口夏菇品牌推介会上,这一话题引起了相关部门领导及林业、食用菌行业领域专家的重视和热议。




开幕式上,原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介绍了当前的森林现状,他说,“目前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96%。但长期以来,在造林、抚育管理、采伐利用林业生产全过程中,中间时间最长的抚育管理过程往往被忽视。”他指出,当下要改变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要让绿水青山常在,同时也让群众得实惠,原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祝雄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加强森林培育经营,将提升森林质量与当地生产实际、群众生活结合起来。
山西省交口县是产煤大县,也曾是山西省定贫困县之一,面对着生态转型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和困惑。”交口县委副书记、县长乔劲松在会上介绍,交口县拥有135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42.4%。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经营,森林质量不高。2018年,交口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73%,但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接力推进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全县占国土面积71%的林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缺乏直接联系,群众缺乏参与渠道,共建共享程度极低。

面对困惑,交口县主动邀请院士专家、中林联智库顾问团队深入调研,共同谋划,逐渐确立了“科学保育森林、创新修复生态、提质增量增效、助推相关产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交口县有丰富的天然次生林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经营可作为建筑用材、各种林副产品和林下作物等重要基地,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作为中林联智库顾问的王祝雄看好交口县这条借森林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子。
目前,交口县在开展全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过程中嵌入香菇特色产业发展,实施6个栎类经营示范样板基地,按照年抚育10万亩,5—10年抚育一次的规划,全县135万亩天然次生林可持续保障年6000万棒菌棒的原料供应。此外,在抚育过程中的选树打号、疏伐修枝、补植更新、选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可稳定安排大量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利用抚育产出物,可助推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
如今,在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里,食用菌大棚密密麻麻地排列成行。孔家庄村的孔耀伟每天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忙碌着。两年前,他承包下15个出菇棚,带着村里近30个贫困户一起培育香菇。2018年,棚里生产的香菇净卖近30万元,每个贫困户也都拿到两三万元务工收入。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交口县农业新兴产业和脱贫主导产业。截至2018年底,交口县食用菌产量达3000万棒,占山西省近三分之一,年产值3亿元,覆盖全部7个乡镇、60%的行政村和55%的贫困户,基本形成养菌—制棒—培育—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累计带动60%的贫困村和65%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通过林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了生态产业工人、香菇产业主人,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环境改善、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的稳定‘靠山’。”乔劲松表示。

编辑校对:王健任 崔筱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