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多少学生被这句话给骗了

 wenxuefeng360 2019-09-13

01

小侄女下午偷偷给我打电话:小姨啊,你有空吗?能不能晚上下班后来我们学校

开个家长会不?我不敢让我爸妈来,拜托了……

这已经是小家伙第三次叫我来“救急”了,我苦笑着,无奈地答应了。

家长会后,果然是被单独留下了。

班主任陈老师抽出小侄女的卷子,指着上面惨淡的分数给我说:

又考成这样了啊……她要是把对看小说的热情放那么一点点到学习上,真的能

做得更好。

这次考试不难,班上没几个不及格,她又在里面。

高二了,时间不多了,聪明就应该放到正道上。

她稍微用点心,不至于这样的。

我点头如捣蒜,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后,叹了口气,说:“小家伙看着挺

聪明、灵光的,就是不好好学啊。”

出办公室后,小侄女对我说:老师夸我挺聪明欸。

她一脸得意,丝毫看不出来被批评的是她,那惨淡的分数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好

心情。

她接着问我:终于考完了,老师也夸我了,待会我们去吃点什么?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这句话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

初中再到现在的高中,几乎每一任老师都对她说过同样的话。

家庭聚会上,她的父母也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仿佛一句“聪明”,就能抵消

孩子所有的不努力。

这句话往往包含深情与无奈,最后还伴随着一声叹息。

“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总觉得听起来怪怪的,又说不出是哪里不对劲。

它好像有万金油的功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奏效。

心理学中有个“暗示效应”,指的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一句真的很棒,就行了吗?

于学生,于老师,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安慰。

02

“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这句话常常听父母和老师们说起。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学生们确实聪明,同时又在最好的年龄段有着最好的学习条件,稍微用点心,成绩就能上去;老师们也觉得他们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想激发大多数同学的自信心。

前段时间,大伯的儿子在学校对老师们出言不逊,经多次警告无效后建议退学。

大伯火速带儿子给老师们道歉,请求学校不要开除他,再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儿子是从小受“你很棒”教育的典型,大伯也从不在自己儿子身上找原因,任由这家伙为所欲为,总觉得孩子长大了就会醒悟了,只是现阶段不想好好学。

“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大伯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在家从不敢对孩子说一句重话,恶人都是让妻子来做。

大伯事业很成功,唯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屡屡受挫。

都会好起来的,只是没好好学。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哪怕这只是个慰藉。

至今,还有多少同学为这句话所害。

笼罩着“聪明”光环的我们往往会自我催眠,自我懈怠,倚着自己“很聪明”,一直耍小聪明,永远不努力,永远不尽心。

那么,这句话的问题在哪?

斯坦福大学着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对纽约 20 所学校400 名小学生做了长时间的追踪,他和她的团队在过去的 10 年里,一直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德韦克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这次测试的拼图所有人都一样,均为高难度,结果所有的孩子都失败了。

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他们实际很聪明,但这次失败是因为有其他原因,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或理由来掩饰,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而那些没有被盲目表扬的孩子,则认为他们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并表示下次再努力一点,一定可以拼出来。

看,不同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不同的反应,差异巨大到孩子自己都不能接受。

“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这句话会给我们一种暗示:聪明好过勤奋,智商强过努力。潜移默化之下,咱们很容易轻视勤奋的力量,哪怕原本有这种能力,也会忽略这种能力的价值。

而长期被评价为“学习不用心,认真起来肯定强”的学生,更容易滋长“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而学生们的心态通常是我还没有尽全力,尽了全力就可以把他们甩得远远的。

事实的真相却是被夸奖的学生们难以尽到全力,需要极力维持自己“聪明,只是没努力”的现状。

03

当同学们听到“你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时,能怎么做?听进去“聪明”,增强自信心,但更需要的是拿出行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好好学习?

事实上,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提升成绩的关键!

你可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讲,抓到老师们的关键词。

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同学认为,那些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老师讲到时则不必全神贯注,而是让脑子放松一下,在关键词出现的时候,集中注意力。

整整一堂课让脑子紧绷着一根弦,对一般人来说是受不了的。

根据注意力稳定性理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大体上,和老师保持在一个思考的轨道上。

因此,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难点、方法思路,要带着问题听讲。

其次,尝试用“思维导图”将笔记进行整理。

河北高考文科状元袁嘉玮在采访中透露自己的学习秘诀:

“我从来都拒绝熬夜和刷题,我觉得,思路清晰是最重要的。”

他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多科笔记,其中一张手绘的世界气候分布图被网友大赞惊艳,感叹“这是学神的境界”。

比尔盖茨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对思维导图大加赞赏:未来世界会由掌握思维导图和脑力开发的人来引领。

会做、善做笔记,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确实能够帮助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记忆效果取决于信息编码方式,“深层次”加工比“浅层次”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有效的深加工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而建立知识树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树形结构把知识串联和组织。

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

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

最后,善用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你的薄弱学科。

在很多领域,想要做到顶尖的专家水准,都要付出一万个小时来做专业的训练。即便如比尔盖茨,如莫扎特这样的天才。

15年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的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成为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

他说因为出生在小乡村,学不会英语。同样的困难,从小县城到高中到中科大,从中科大再到哈佛。

他从不气馁,唯一的捷径就是努力,尽最大的努力。

我们在高中学习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科目是短板,通过短时间的努力看不到成效。

这也不奇怪,如果短期内就能通过“快攻”获得非常好的收益,那对从小就一直努力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你需要做的是再坚持,日子久了效果自然会出来。

沉住气,吃硬饭。

04

据调查研究,不少状元也是从高考大军中杀出的黑马,在他们看来,获胜关键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而非智商。

不读死书、保持良好习惯、心态平稳,这也是众多高考状元所共有的特质。

这样看来,聪不聪明与后期的成绩好坏关系并不大。一个人要“专注和用心”才能去好好学,好好做。

不管你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好好学必不可少。聪不聪明从来都不是不努力的借口。

作家严歌苓从国外回来,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人把这归结为聪明。她却说:“聪明是顶靠不住的东西。”

在她看来,一个人最优越的素质是顽强和坚韧。只有顽强和坚韧才能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