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饱游饫看目识心记一一赵树松山水画近作(一)

 天津市河西吉力 2019-09-13
饱游饫看目识心记一一赵树松山水画近作(一)
老松
2019-09-08
阅读 1320
关注

  余年八十有一,年六十以后,多以“饱游饫看,目识心记”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此为近十年的作品。

“外师造化,中法心源”是唐代张璪提出的名言,我认为至今仍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至理箴言。但如何实践这一艺朮主张,古代山水画家多是'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地外师造化,进行山水画的创作,至近代始有山水画的对景写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可染、张仃、罗铭诸先师开创了对景写生的先河,并作了多次对景写生的艺朮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很好的成绩。

作为李派山水的弟子,遵循恩师的教导,曾多次到名山大川对景写生,多则两月有余,少则十数日,亦坚持了数十年,画了一批写生画稿,也积累了一些对景写生的经验,并撰写了《山水画写生技法》一书。

山水画对景写生,首先要爱自然山川,对山川有真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强烈表现它的愿望,这就是有感而发。所以在写生中要认真观察,发现那些使自己感动的美,把它画下来,无病呻吟式的没有情感的去画是画不好写生的。

写生不能自然主义地描写,'不与照相机争工”是可染师对景写生的座右铭,要求我们要对景久坐,认真观察;抓住客观景物的特征和本质;要忠实于客观景物,不能概念地用主观成念去写生;进而还要进行取舍、夸张、概括诸多方面的艺匠加工,实际上是对景的山水画创作,从而通过写生向自然造化学到东西,把握其变化规律,写生观察中掌握自然变化之“道”,获取自然的美感。

余晚年身体尚健,得以和同好多次采风游览,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实乃幸亊。对于山水画的创作,由于身体视力等诸多原因,不再作长时间的对景写生,而是回归到传统的用“目识心记”去师法自然造化,并指导我的山水画创作,从而更多地享受“中法心源”的自由与乐趣。由于脱离了客观实景的视觉束缚,得以更多地发挥主观审美的意识,在'所见'的基础上更多地画“所知”和'所想”,更多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做到'中法心源”,并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创作自由,由此也明白了古人的山水审美观。

要做到用'目识心记”的方法进行山水画创作,必须要在采风游览的过程中对客观景物有一个深入细致地观察,敏锐地把握客观景色的特点和特征,以及客观景色中那些使自己最动情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取”,是构成意境的最基本要素和前提。要达到表现出所看到的景物,还必须有造型能力的基本功,有中国画多方面的笔墨造型能力,包括章法、笔墨、设色诸多方面的能力。还有一点是必须掌握中国画看待亊物的视角和观察方法,这就是散点透视或称为“以大观小”法,即多视点看待亊物的方法,能够在离开客观实景后用心灵的眼俯视浏览曾看过的景物。

综观目前所见的对景写生作品,多是自然主义地描写,抓不住对象的特点,作品多数雷同相似,也有不看客观对象的胡编乱造,也名之曰对景写生,更多的是以焦点透视法画写生。传统的'目识心记'师法造化又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需要付以时日的艺朮实践,更需要画家对物象的敏锐观察力。



一、聖秘之境(137x68cm,2018年)

2018年夏,第一次采风甘南札尕那,很是激动,那山那水,正如札尕那藏语意为山中石匣子那样,札尕那四面高山包围之下,生活着虔诚于佛教的藏民,平安祥和、神祕而聖洁。归后即构思画成此幅。近景取一姿态奇崛而罕见、在途中见到的古柏,古柏沧桑而凝重。中景是嫩绿色山坡上的藏寨和佛寺。札尕那藏寨不同于康巴地区的藏寨,多为坡顶建筑,但宅旁的经幡、晒谷物架、外墙上的装飾带是它的特征。藏寺在藏寨上方更高处,以亮丽的红黄色敷染的藏寺突显于画面中间偏左的位置,以浓重长满茂密林木的山峦相陪衬,非常醒目突出,显示了藏民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画题以《聖秘之境》。

二、雁荡观奇(137x68cm,2017年)

2016年秋,与诸弟子有雁荡之游,三十三年前余曾初游于此,因而于雁荡有所知。雁荡是我国东南名山,以奇诡著天下,火山岩构成的峰峦叠嶂岩洞奇异诡秘,山内多瀑布岩洞。

此次游览方洞景区,攀绝壁,走栈道,过索桥,很是快意。归后回味此行,以心灵之眼设想于高处俯览方洞,遂得此构图。因雁荡为火山岩,其色黑,因而通幅以水墨皴染,只树木染以淡汁绿色。另知雁荡多瀑,而方洞无瀑,遂于两山间狭缝中添加了高悬的细流飞瀑,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之感。此即所谓既画“所见”,亦画“所知”'所想”。

三、清漓江边(96x59cm,2018年)

此幅依据在漓江的一幅速写创作的。

四、桃花溪(137x68cm,2018年)

五、长城下面是我家(68x68cm,2013年)

此幅是为友人的诗意作图。

六、春到栾川(137x68cm,2011年)

《春到栾川》是2011年在河南栾川采风后的一幅创作。车在行进途中偶见窗外群山峭立似隐似现,而近景数株刚发芽的春树挺立路边,这蓦然一瞥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归后凭印象创作了这幅画。以近树为主,黝黑的树干上点以嫩绿色点以示春意,远山以泼墨法虚化。

七、蓟北雄关(137x68cm,2012年)

黄崖关是长城在蓟北的一座关隘,是津城的北大门,雄镇津冀边界,余曾多次游此。2011年为天津文史馆〈彩绘天津〉活动再次到此采风,此时长城关楼水关都已修复,焕然一新。创作《蓟北雄关》时,构思以关楼为主体,近以苍松陪衬烘托,背景画以雄险的山峰石壁,以示其险要。山顶画长城蜿蜒远去,山间点缀以金黄的秋色白杨,并点以桔色苔点,构成整幅亮丽的桔黄色调。画成较为满意,达到了构想的意境。

八、盘山天成寺(137x68cm,2012年)

天成寺是盘山西麓的一座古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阒静閟,余曾多次游此,今修葺一新,取其幽静之境界构此图。以近景殿宇寺塔为主,着意刻画,环衬众多树木,远景虚化。

九、水帘洞天(137x68cm,2012年)

《水帘洞天》是2011年游览河南桐柏山水帘洞后的创作。这是一典型'目识心记”后的创作,水帘洞在一狭长的山谷中,由山下逐步登顶水帘洞。归后用以大观小法组织构图,画面以瀑布为主体,表现瀑布奔泻而下的气势,并对看到的瀑布作了夸张和美化,近景画以石桥,山路隐现于林木中,延伸至水帘洞。

十、幽谷纳涼图(137x68cm,2011年)

《幽谷纳涼图》也是一幅'目识心记”后的创作。2011年游安徽大鄣山臥龙谷,见山谷中一巨石,石上建有一别致的小亭,玲珑可爱,溪上架以木桥与之相通,两侧树木荫郁浓茂,石下流水潺潺,真佳境也,顿生清涼之意,得此意境归后作斯图,甚为满意。

十一、泰山对松亭(96x59cm,2018年)

此图是依据速写稿创作而成的。

十二、雪域金秋(68x46cm,2017年)

十三、山村春早(137x68cm,2011年)

2011年春,去河南大别山区采风,见一组极美的山村房舍,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山坡之上,宅边盛开着粉红色泡桐花树,簇拥着房舍,异常醒目而温馨,遂用相机拍下此景,归后重新构思作图,以房舍为主体,近景画以溪边的杨柳,烘托春意,远景用墨浅淡,画以淡冶如笑的春山,并款题以《山村春早》。

十四、丙安古镇(137x68cm,2018年)

丙安古镇是贵州赤水河边的一座古镇,高踞于赤水之滨,曾是水埠码头。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曾驻于此,现为红色旅游胜地。余曾于2017年2018年两度游此。此图取景于古镇东华门外,夸张了台阶和吊脚楼的高度,以表现其险要,同时把稍远的双龙石桥安排于画面作近景。

十五、黄山烟云(137x68cm,2018年)

十六、藏寨人家(137x68cm,2018年)

《藏寨人家》是2018年釆风甘南札尕那后的创作。札尕那的藏民居多木结构,坡顶,不象常见的藏族村寨,因此我强调了藏民居的另一些特点:宅旁的经幡,晾晒谷物的谷物架,以及在房屋墙上紫红色的装饰带。这是藏民居与其他民居的不同之处。背景则画以高山峡谷飞瀑,显示其所居住的环境。

十七、山居秋色(68x46cm,2016年)

十八、春在溪头(137x68cm,2011年)

《春在溪头》是依据在河南罗山县的写生而创作的。

十九、下龙湾奇观(96x59cm,2018年)

《下龙湾奇观》是2009年游览越南下龙湾后的创作。

二十、丹崖飞瀑(137x68cm,2018年)

《丹崖飞瀑》是描写貴州赤水佛光岩瀑布的一幅作品,2017年曾游于此,佛光岩瀑布在一狭长的深谷中,属丹霞地貌,人在谷中只能仰视观景,此图是在围绕瀑布多视点观察后,以'目识心记”重新构思画成的,画面以瀑布为主体布置于左中上部,近景以山路栈道的曲折深入引向左上侧观景平台,起烘托主体瀑布的作用,瀑布、溪流、山路有藏有露,使画面含蓄丰富。

二十一、峡谷奇观(137x68cm,2017年)

《峡谷奇观》是游览恩施大峡谷的印象之作。恩施大峡谷是长江支流清江上游的一段河谷,由七星寨和云龙地缝组成。七星寨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奇峰林立。云龙地缝是清江暗河顶部塌陷后形成的,深约75米,宽均15米左右,谷内瀑布众多。在观览完景观后归途中又见一段清江峡谷景观,深谷两侧有梯田村寨。归后构思遂把七星寨、云龙地缝及途中所见组合一起组织构图,并依理添加了石桥和山路,构成此图,因此,这幅画中主观理想的成份居多,不是恩施大峡谷的具体写照,但又不失恩施大峡谷的地貌特征。

二十二、黄山烟云(68x68cm,2012年)

二十三、少室峰峦图(137x68cm,2011年)

2011年春于河南采风,游嵩山三皇寨,见少室山峰峦奇峭,险峻如黄山,步悬崖栈道触目惊心,惊叹造物之鬼斧神功,亦赞赏人工之奇伟,由惊叹而赞赏,由赞赏而想表现,遂生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画意。有此意境归后苦心经营,构思作图,图成甚为惬意。

二十四、觅春嶂石岩(137x68cm,2017年)

2016年春,游嶂石岩园通寺景区,因山高春晚,见山上桃花盛开,而山下桃花早已凋败,因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遂顿生画意,归后构思取景园通寺景区景色,以夸张手法于山坡上广植桃花,画成有春意盎然意境,甚为满意,款题《觅春嶂石岩》,此即所谓画'所想”也,亦即理想之境界。

二十五、狼山秋色血染成(137x68cm,2018年)

河北狼牙山以五壮士事跡知名全国,因而久有登狼牙山之意愿。2018年深秋,随天津文史馆采风狼牙山,见狼山山峰险峻,如狼牙森立,而山上秋色正浓,万树红遍,游人如织,一派繁荣祥和气象。登山后观壮士跳崖处,不禁感慨万千,想今日中华之兴盛发达,乃昔日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奋斗得来,因得画题《狼山秋色血染成》,并依此题意构思作图成此幅,或曰寄情于山水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