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我们说“知道”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不知道科学越发达,就越能证明这一事实:人类比想象的要无知的多,我们所知道的比起那些未知的连九牛之一毛都不到,甚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知道”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当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了某个事实的时候,其实我们根本就一无所知。 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头脑欺骗,不相信吗?随便举一些例子就能破除这套自欺的把戏。 我们看的影视节目,只能传递两种感觉:视觉和听觉,这两种信息形式可以被我们直接感知到,但是我们常常也能感知到影视节目中所传递的其他感觉,比如味觉、嗅觉。因为影视节目会用视觉和听觉来描述其他的感觉,比如周星驰演的电影《食神》中就生动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这部电影中,当评委尝到周星驰做的美食之后无法形容这种美食的滋味,只能用各种语言、动作、表情来间接描述自己的味觉。这是在用视觉和听觉来描述味觉,通过这种手法,观众会得出一个结论:美食真的很好吃。但是实际上观众并没有真的尝到美食的滋味。观众全都“被骗了”。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我们常常在没有真正体验到真相的情况下,就轻易的得出了结论,当我们说“我知道”的时候,其实一无所知。 当我们参加各种所谓的企业实战培训的时候,讲师在讲台上讲的各种知识,也许都是来自讲师的亲身体验,但是听众只能接收到了知识层面的信息,听众根本无法体会到讲师的亲身经验的。 听众只能在知见层面领悟老师的意思,但是他绝对不可能体会到老师的实际体会。这种体验方面的信息是不可能传达的。真实的感受无法传递,而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被称为“知道”,否则只能叫听到或者看到。 “感受到”才是真的知道,感受的唯一主体就是心,只要心不知道,你就千万别说已经知道了。“心”不知道,你就等于一无所知。你所谓的知道,就无法真正指导你的行为,只有当“心”知道的时候,你才能用你知道的东西进行创造。 这里有一个“天机”,只有心灵才有创造能力,当心灵不知道的时候,心灵就无法创造。头脑层次的知道,等于不知道。 2我们常说的“知道”,只是头脑层次的知道当头脑用“知道”这两个字来下结论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被关闭了,这导致了我们在现实中的各种交流,都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衰竭,“我知道心态”就是所谓的“满杯心态”,一个被装满的杯子怎么能装下新东西呢? 历史上所有的智者都会告诉他的学生:请不要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你必须亲自去实证。 这些觉悟的智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们非常明白,真知或者真相是无法在头脑层面去理解的,它必须用心去体验。 头脑层面的“知道”,在关闭心灵的同时就断开了我们与无限本体源头连通的管道。我们的智慧也被同时关闭了,我知道,是连接无限智慧本体最大的电阻,你越觉得无所不知,你距离真正的智慧就越远。正如道家奇书《化书》中所说: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 虽然头脑也是心灵的一部分,但是头脑是迷失的那部分心灵。小我就是头脑的代名词,我们都共享着同一个心灵,我们都是心灵迷失的那一部分,小我一生都在追求独特性,一生都在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小我最怕说“不知道”这三个字。 不知道,对小我而言是非常具有伤害性的,所以小我最惯用的手段就是用“我知道”这三个字来自欺欺人。这只会让我们迷上加迷,当我们用“知见”代替“真知”,甚至用“不知”代替“真知”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被彻底关闭了。 《大学》的核心思想“正心诚意”,就是为了破除人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我们必须真实的面对自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要去欺骗别人。否则就是邪妄之心。 《论语》中更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这三个字其实为“是智也”。它告诉我们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智慧。当我们敢于说不知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为什么呢?这里面另有深意,孔子并没有说。 3“真知”只能靠“体会”,而不是靠“知道”头脑层面的知道,其实也非常有限。我们的感官系统是一个极其局限的信息接收装置。 我能看见的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未必被我们看见。所听,所尝,所触,皆是如此。 这个宇宙中,有形有相的东西所占比例不到5%。我们的感官系统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连这5%当中的九牛之一毛都不到。 眼睛所能看,不如鹰; 耳朵所能听,不如兔; 鼻子所能嗅,不如犬。 ...... 当我们说知道的时候,其实已经漏掉了绝大部分不知道的信息。就连同一物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常常漏掉重要的信息,尤其是对方内心的真正意思,往往不能被全面获知。 六根就像六个“针眼儿”,我们就是通过这六个针眼去看无限广阔的天空。 面对无限浩瀚的宇宙,人类只能更多的借助于各种科技工具来弥补自身感官系统的缺憾,单单依靠人类自身的感官系统,科学将寸步难行。科学承认了人类自身的不足才得以突飞猛进。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多少科学精神,我们太喜欢自欺欺人的说“我知道”。 知道,是头脑层次的认识,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中的“识蕴”,仍然属于有形有相的层次,仍然属于幻,绝非真知。 对真知,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这只能说是空谈。就像前面所讲的,只有亲自品尝过美味,才知道美味之美,无论我们把这种美味描述的多么详尽,都不如亲自尝上一口,否则就等于不知道。 真知只能体会,头脑层面的知道,不可能替代心灵的觉知,它只会让我们永远被阻挡在真相之外。 4在真相面前,我们真的一无所知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当然会识别出这是一个苹果。但是你真的认为我们了解了这个苹果吗?其实我们对这个苹果一无所知。它的全部构成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生长成这个样子,它的波动频率是多少,它为什么会长在苹果树上?关于这个苹果,我们只能做到“知道它是一个苹果”,其他的全部真相一概不知。 对一个人的认知也是如此,我们觉得我们对这个人是了解的。而事实上,我们对这个人的全部真相几乎是一无所知的。通过我们的6种感官去对一个事物做出判断,实在是太受局限了。 人类很早就非常确定的发现,头脑的“意识”也是感官系统中的六根之一,与其他感官器官并列称为: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和国际文化中都有详尽的描述。尤其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万物都是不同频率的波动而形成的相,意识或思维也是一种感知波动的方式,它与眼睛能感知光线的原理是一样的。 不同的感官只能接收到特定波段的波动,思维与眼见,耳听,没有本质的不同。如今人类已经如此迷信思维的功用,头脑的功能已经被人类过度夸张并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们就是靠这个极其局限性的感官系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试问怎么可能不会陷入到各种困境之中呢?在真相面前,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小我却又偏偏说“我知道”。头脑是如此的不可靠,而我们又偏偏喜欢用它来解决各种问题,难怪全世界的人也没有几个人不是问题连连。 六种感官实际就是一套信息过滤装置,我们所获得的是被严重过滤的信息,当我们的头脑在用“我知道”这三个字的时候,就等于对信息进行了二次的过滤,很多我们本该接收到的信息又被头脑过滤掉了一大部分。在如此残缺的答题条件下,去回答人生的考卷,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头脑过于盲目的自信,在宇宙一体化运作面前,我们总是不愿意臣服,总想用小我的微薄之力与天抗争,总是不愿意承认:我不知道。 5“我不知道”,是绕过头脑并连通无限智慧的开关人生当中很多的重大问题,往往都是在我们无能为力并彻底放下时,才轻松的得到解决的。尤其是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是在“意外”中出现的。 人生根本没有任何意外。那么这些重大的问题是怎么得到解决的呢?当然是我们的强大后台——心灵在解决问题。当头脑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比头脑强大无数倍的力量一直在默默的支持着我们,那就是我们的心灵。头脑借用他的能量在地球上横行了几千年,我们很少去绕到头脑的背后,去直接连通这个强大后台——心灵。 心灵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通过那六个“针眼儿”所看的天空,它是我们无限智慧的源泉。 依靠头脑解决问题就相当于把电线的“插头”接到了头脑的插座上。然而头脑的电量十分微弱,且经常断电,你一生之中的绝大部分问题恰恰是头脑所引发的。而且头脑的电源又接在心灵这个总电源之上。 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个真相是:身体毫无创造能力,身体的一切力量均来自于心灵,身体没有了心灵,只是一堆血肉而已。 头脑的电阻太大,到我们这里已经极其微弱。我们必须要绕过头脑,直接连同心灵才能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 怎样连通心灵这个总电源? 当你说“我知道”的时候,就等于选择了头脑,就等于切断了与心灵的连接通道。当你说“我不知道”的时候,在确实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且发自于真心的说我不知道的时候,心灵就被启动了。 “我不知道”这4个字,就是切换到心灵总电源的开关,“我不知道”是对小我彻底的否定,这4个字对小我的打击是致命的。对于真相,我们只能臣服的说“我不知道”,当你说“我不知道”的时候,就等于对小我做了反选,同时就等于选择了把问题交托给心灵来解决。 心灵真的会帮我们解决问题吗?当然,非常肯定。只要你选择它。 心灵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灵离我们的距离比身体还近,只是我们很少选择它,只有在头脑“累垮”的时候,心灵才会短暂的接管一下。如今我们完全可以直接选择心灵,方法就是发自内心的承认:我不知道。 篇幅所限,更多相关知识,请参阅其他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