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 点画是一个字当中最微小的“单位”,却最不能忽视,有时不仅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亦可以“四两拨千斤”。《石门颂》虽为摩崖,风化较甚,但仍可窥见其中的万千变化。点画通常不是字中的第一笔就是最后一笔或几笔,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类是特殊点画,如“主、帝、商、祖、本、鬲、原”七字(见图一至图七)。七个字分为两类。前四字说是点,实际上是短横画,这在隶书中常见。这一特征在隋唐楷书中保留下来了,乃是楷书中含有隶意的体现。最常见的就是“户”字的起笔,不写一点而写一横。细加观察,短横画行笔略有不同,“主”“帝”二字与长横画平行,“商”字短横朝上凸出,“祖”字“示旁”中短横朝下凸出,各不相同。这些差异都是行笔过程中自然而生,不必太刻意。只要记住一点,时时要见变化、能见变化。“本”“鬲”“原”三字中的点画原本是没有的,按照隶书的写法才有,使得字变化灵动,有了繁复之美,可见汉字是多么的神奇,这也预示了汉隶写法存在某种弹性。比如说,有些字本身是四点,却变成了三点或五点。若在汉简当中就更随意了,像“无”字可以出现七八个非常密集的点,类似的情况有很多。“鬲”“原”二字起笔增加一点,与楷书中的“氏”“民”增加一点是同一个道理,即“无中生有”,使得整个字变得美观耐看,别见风致。这种增减笔画的习惯在魏晋时期的碑刻中特别多,创造出了多样性的写法。第二类是高位点。通常是竖向行笔,显得非常有气势,如“之、文、高”(见图八至图十)三字。“之”字捺画较长、角度较小,如果将起笔点变成横向或斜向,气势则逊色较多。“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凸显了气势。“高”字虽已漫漶不清,但这一起笔却非常突出醒目,整个字的重心因此而改变。第三类是自左而右行笔点,如“磨、躬、度、言、安、充、方、韩”(见图十一至图十八)等八字。这一类点画自左而右行笔,符合自然笔势,比较轻盈、灵动。比较各字,轻重角度略有不同,展现出非常多的变化。“磨”字是一种常态,没有多余的动作,非常质朴。“躬”字起笔点上方下尖,有浑圆之色,显然注意到了切入纸张的动作。“度”字起笔点轻盈、灵动,有了行书笔意。“言”字点尖入尖收,完全是一个斜放的三角形,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得整个字非常精神。“安”字的起笔点有平衡字的整体的作用,“女部”就好比一个支架,“平宝盖”类似天平,右侧分量重,起笔点偏左,从而保持了平衡。“充”“方”两字点的行笔方向非常清晰,“方”字尤其硕大,突出醒目。“韩”字左侧的点为自左而右行笔,右侧的点则相反,这一点也是依照隶书中写法而出现的衍生之点,起到呼应变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