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的火爆,最先感谢的该是谁? | 建盏人物

 建盏 2021-09-17

黒釉瓷在东汉便已始烧,但南北朝至唐末,官家与民间皆偏好青瓷与白瓷,以建盏为代表的黒釉瓷成为茶盏的主流,是在宋朝。之后黒釉茶盏虽因饮茶习俗再次演变,一度淡出历史舞台,但曾经的辉煌都在文献与传世出土品中体现。


建盏登上宋代第一茶器的位置,自然与点茶在宋代的兴盛有关,曾任福建转运使、撰写《茶录》的福建人蔡襄也功不可没。

※本篇字数近4000字,列出每小节目录,根据喜好阅读即可。

一、宋代茶事的兴盛

二、北宋名臣蔡襄

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蔡襄

四、蔡襄与龙凤团茶和《茶录》

1、蔡襄爱茶难自胜
2、蔡襄与“小龙凤团茶”
3、蔡襄与《茶录》

宋代茶事的兴盛

王安石曾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饮茶一事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各阶层都离不开的日常爱好。
既然不可居无茶,那茶具自然也很重要。唐代陆羽撰《茶经》时,便已论述过,煎茶是越窑青瓷茶碗为上选。

▲陆羽《茶经》明刻本书影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茶学著作也在两朝经典迭出。唐代有陆羽的《茶经》,宋代就有蔡襄的《茶录》。
蔡襄本身是北宋名臣,政治成就斐然,书法造诣也高到与苏黄米同列为“宋四家”。他身上的其他光环掩盖了他在茶学上的成就,很多人并不知道蔡襄对茶与盏也颇有心得。

蔡襄撰写的《茶录》被后世奉为宋代茶文化研究的经典,书中除论茶本身以外,还对点茶最适合的茶具有精准的描述: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北宋 蔡襄《茶录》

这段话对建盏可谓不吝溢美之词,从釉色到器型和使用等各方面都不遗余力地推崇,至今为人所称道。

之前虽然很多文章都引用上文,但并未深入介绍。本期开始,笔者将开辟“建盏人物”栏目,介绍与建盏相关的古今名人。首先就从蔡襄蔡君谟说起。

北宋名臣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莆阳居士,谥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莆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福建路转运使[注1]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

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所任之处皆有政绩,且工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

▲蔡襄像

除书法与文学政治上的成就,蔡襄还精通茶学,他所作的《茶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另一本重要的茶学著作。

注1:宋史·职官志》七记载:“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最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转运使逐渐成为“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蔡襄高悬秦镜,为官清正,他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善于断案的名声不胫而走,连宋仁宗都称赞道:“君谟精吏事,京府无冤狱。

蔡襄以民为本,躬体力行。任泉州知府时,蔡襄为改善城市交通,在泉州北二十里的万安渡主持修建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万安桥(又因万安渡在洛阳江入海处,所以又称作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

该桥的修建前后历时七年(1053-1059年),长1200米,共有46个桥墩,北侧位于惠安县境内,南侧位于洛江区境内,它的开通打破了福建南北交通往来的障碍,对地区经济交流、文化互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洛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洛阳桥经泉州市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

大桥落成后,蔡襄书写刻成“天下第一桥”,并创作《万安桥记》刻石立碑,其文辞流畅优美,其书写苍遒有力,成为彪炳千古的碑刻书法珍品。

▲《万安桥记》拓本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蔡襄

为官兢兢业业的蔡襄,在宋代这个文人的黄金时代也工书善画,在书法界大展身手。北宋书法名家辈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在中国书法史上皆是举足轻重之辈,蔡襄同这三大巨擘并称“宋四家”

▲蔡襄《离都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帖丰腴厚重处似颜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

▲蔡襄《蒙惠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楷

蔡襄书法曾受到宋朝皇帝和书法行家的高度赞赏,可见其书艺超绝。

《宋史·蔡襄传》:襄工于书,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   
 
同时代文人对蔡书推崇之至:
苏轼:“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欧阳修:“自苏子美(苏舜钦,北宋诗人、书法家)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宋徽宗也对其书赞不容口:
宋徽宗赵佶:“蔡君谟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颜真卿,唐代政治家、书法家)也”。

蔡襄其书不拘一格,他遍学名家、备尽众体,终成一代书法大家。楷书端庄秀美,尤以小楷为上;行书清丽蕴藉,劲健遒丽;草书精劲飘逸,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那独具一格的“飞白散草”;隶书也颇具特色。

▲《澄心堂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行楷
▼行书手札《暑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探望病中友人,留下一封字字珠玉、淳淡婉美的行书手札,以及“精茶数片”作赠礼,暑热的烦闷似乎已在笔端和茶中化为清风,同时也透露出蔡襄与的不凡情缘。

蔡襄与龙凤团茶和《茶录》

蔡襄一生不仅政经文化两开花,还对茶事有深入的研究。他制小龙凤团茶,作《茶录》,推建盏,善鉴茶,是宋代著名的大茶人。

▲武夷山茶博园蔡襄石雕像

蔡襄爱茶难自胜

蔡襄爱茶,每次挥毫作书必以茶为伴。好友欧阳修深知蔡襄是个茶痴,于是在请蔡襄书写他的《集古目录序》石刻时,以大小龙团、惠山泉水等物充当润笔之资。果不其然,蔡襄得之大悦,笑称:“太清而不俗”

甚至在晚年沉疴难起时,蔡襄被郎中警告要戒茶,否则病情会加重。无奈之下蔡襄只得不再饮茶,但仍每日烹茶玩赏、茶不离手,正所谓“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选自蔡襄诗《和诗送茶寄孙之翰》)

蔡襄与“小龙凤团茶” 

要讲蔡襄与小龙凤团茶的渊源,要先从北苑贡茶的历史谈起。

北苑茶园位于建州建安县吉苑里(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一带),那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名优茶叶的产地,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

传言闽太祖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王,909年—925年在位)十分喜欢这里的茶,当地茶园主张庭晖便将自己方圆30里的茶园献给闽王作皇家茶园

▲北苑御茶园

蔡襄先祖蔡用元与其弟用明于公元855年,从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蔡用元为莆阳蔡氏始祖。用元家族至宋代已发展成为莆阳望族,突出表现在两大支派,一是伯房显皇的蔡襄家族,一是季房文彻的蔡京家族。蔡襄与蔡京为从兄弟。

▼蔡襄家谱

※蔡京为徽宗朝宠臣,与建盏其实也有莫大联系,之后再另行介绍。

南唐时建州的皇家茶园由“北苑使”管理,北苑在当时乃大内禁苑的别称,因而“北苑使实际上就是内廷公使。因北苑使在建州负责制茶事宜,所以当地茶叶便被称为“北苑茶”。宋朝时,宋太宗钦定北苑茶为贡茶。

而龙凤团茶得以在宋代名震天下,有两个人功不可没,即所谓“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丁谓于真宗朝为福建路转运使时,对北苑茶精工细作,所监制的大龙凤团茶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北苑贡茶在唐宋时盛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工而成,其中突出皇家特色的就是以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压制茶饼这道工序,这样制成的茶就被称为龙凤团茶龙凤茶。

而到了仁宗朝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易制作工艺,选取茶树上顶尖嫩叶采下,水浸后剥去包叶,用中间叶心精制成茶,名为小龙凤团茶,质量精绝,为茶中极品,受到朝野追捧。

欧阳修:“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斤二两,然金可有茶不可得。”
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蔡襄与《茶录》

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蔡襄负责福建贡茶的监制,他亲自入山,朝夕与茶农、茶师相处,探询茶的栽培、采摘、焙制和烹试技术。
后来,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作书表《茶录》,用小楷写就,书法精纯,立意超绝,被宋仁宗收藏。

▼《茶录》之茶盏 作为蔡襄难得一见的小楷法书,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端重飘逸

《茶录》全书分为两篇。正文约800字,上篇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茶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茶录》的问世,提高了福建茶叶的知名度与地位,经济上推动了地方茶叶需求量和生产量的增长,长远来看它还对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茶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茶录》篇目

▼宋代三本书中所涉及茶具(点击图片看大图)

蔡襄在《茶录》中茶盏一篇写道: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点茶法)茶汤呈白色,适合用黑釉盏。建安(即建州,辖区包括今闽北建阳建瓯等县市)所造茶盏,色泽深黑,斑纹如兔毫,坯体微厚,烫过之后,能长时间保持温热,不易变冷,很适合点茶、斗茶。其他地方所产黑釉盏,要么更薄,要么釉色不够黑,都不如建盏。

▲宋 建窑黒釉兔毫茶盏

可以说蔡襄是首位在茶书中,将建安所造茶盏(即建盏)封为第一茶器的茶学权威。
蔡襄作为位极人臣的朝廷大员,其身份和文名,让《茶录》名扬天下、名垂青史,《茶录》中对建盏的评价,也成为现代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依据。
▼宋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中茶市上的斗茶场面

蔡襄一生,作为书法家、名臣、茶人,都做到了极致。为官清正爱民,制小龙凤团茶名震朝野;挥毫以茶伴墨,位列“宋四家”;著茶书,更可令建茶、建盏名扬天下。爱茶爱到这般田地,无怪乎后人对此津津乐道。
宋代与建盏结下莫大缘分的名人还有很多,下期“建盏人物”继续为大家介绍,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