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叔孺篆刻臆想(其三,因材施教之疑)

 聽雨軒sjh 2019-09-13

赵叔孺篆刻臆想(其三,因材施教之疑)
赵叔孺画马


再看沙孟海、陈巨来二位赵门弟子的有关论述:沙孟海曾将吴昌硕与赵叔孺有太阳太阴之比的美誉但沙氏在他晚年所蓍《印学史》中,把吴昌硕单独开列一章,而将赵叔孺与徐三庚、王福庵并列归入近代细朱文名家之中:陈巨来先生则说“崇昌老者,每不喜叔孺先生之工稳;尊叔孺先生者,辄病昌老之破碎。吴赵之争,迄今未已。”又说“其时余尚学其篆法刻印,先生谓余曰: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成名能自立者,因为太像昌老也。自后余即以专仿汉印为事。。。。。。”

 

 

就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现象:赵氏门下几乎全是一派工谨之风,而偏重于章法布置的完美与刀法的工致。从陈巨来先生等众多门人留下的作品看,即便是所谓的“专仿汉印”,其实走的也还是师门工谨一路,并未超越和出离师门的审美范畴。抑或赵叔孺当时确也看到了门派观念的负作用,然而因为其心量、才力的不足,未能有更大的作为和改观。所以我觉得他还称不上象有些论者认为的那样:“赵叔孺先生善于因材施教,不求一律”“卓越的教育家”云云。

 

 

甚或我们还可从陈巨来先生的叙述里,睹见赵叔孺在教学上的保守和偏颇:“叶露园、方介堪、陶寿伯、张鲁庵等等,拜师之后从未尝以一语训迪诸子,诸子以所作求正时,总是以好好好三字回答。。。。。。更有,先生刻印之时间必在凌晨六时左右,故任何学生总未尝一睹者,只余一人获见三次。。。。。。”试想,工稳印风或许确是陈巨来、方介堪等先生的优长,但一门师出包括支慈庵、戈湘岚、沙孟海、张鲁盦、叶露园等一大批门尽走工谨一路,这“因材施教,不求一律”就很难令人信服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