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西南记忆——月饼

 无冕之王001 2019-09-13
在鲁西南农村地区,有两大糕点类食品,一种是中秋节的月饼,一种是春节的“果子”。月饼大家都知道的,全国各地应该都叫月饼,“果子”是鲁西南周边地区的叫法,就是“蜜三刀”“羊角蜜”“大京果”等之类的糕点统称。

鲁西南记忆——月饼

大京果

马上快到中秋节了,回想一下小时候吃月饼的事情,有苦有甜、有幸福也有无奈……

鲁西南记忆——月饼

月饼

我觉得小时候的月饼不是用来吃的,是专门用来走亲戚的。

那时候月饼多数都是大块月饼,每个半斤重,农村人实在,加工月饼的人也不会缺斤短两,所以一块月饼的块头很大,现在想来直径至少有15公分,不像现在的月饼小巧玲珑。两块月饼用灰色的草纸包起来,上面用印着“精致月饼”或“中秋月饼”红色纸签一盖,再用“经子”绳(就是牛皮纸绳)绕成“十”字形捆起来,就是一封月饼。

鲁西南记忆——月饼

月饼签

鲁西南记忆——月饼

经子绳

鲁西南记忆——月饼

半斤重的月饼 硬

鲁西南记忆——月饼

封好的月饼

中秋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老家的风俗是在中秋节之前要去看望姥娘姥爷、姑妈姑父、舅舅、姨等重要的亲戚,就是“走亲戚”。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走亲戚也拿不了贵重的礼品,主要是礼节性的去看望一下,拉拉家常、叙叙旧情。虽然是重要的亲戚,但是不在一个村子里,也不经常见面,走亲戚也是相互之间联络沟通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鲁西南记忆——月饼

月饼模子

中秋节走亲戚必不可少的礼品当然是月饼,几封月饼再配上饼干、苹果等礼品,装在用打包带编成提篮子里,挎到自行车前把上,就开始去走亲戚。农村人生活条件虽然比较差,但还是讲究礼节的,亲戚不会把礼品全都留下,一般只会留下1-2封月饼、几个苹果等,有的中午还要管顿饭喝点酒。

鲁西南记忆——月饼

提篮子

走亲戚当然是循环的,侄子要去看望姑妈,外甥也要去看望舅舅,他是你的舅舅,也是别人的姑父,亲戚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月饼就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来回穿梭,你家拿来的月饼我家送给他家,他家带来的月饼我家再送给你家,任凭亲戚之间来回交换。等到十五那一天,随着走亲戚的行为的终止,月饼也就安静下来,等待着人们品尝。但一封月饼往往是被倒腾的遍体鳞伤,没有了一点“品相”了。

鲁西南记忆——月饼

月饼成了茶点

小时候父亲有几年“下关外”(就是去东北打工),中秋时节正值秋收,但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母亲就会在院子里放个小桌子,上面摆上几块月饼,让我和妹妹坐在旁边,对着月亮念叨“天上月圆圆,地上人团圆,月姥娘、保平安”之类的词语,然后让我们对着月亮吃月饼,希望远在关外的父亲平安,但我的心思却是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幻想着嫦娥会不会从月亮上飞下来。

鲁西南记忆——月饼

月圆中秋

我小时候不喜欢吃月饼,主要还是因为不好吃。那时候农村的月饼品种少,加工的时候食用油等原料也少,烤出来很干很硬,月饼馅主要是青红丝、冰糖、花生仁、瓜子仁等,月饼皮是面,不像现在的月饼松软或酥脆。咬一口月饼咯嘣咯嘣的,口感一点也不好。特别是那个青红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做的,反正是很难吃,我都是把青红丝从月饼馅里面揪出来扔掉。

鲁西南记忆——月饼

青红丝

那时候月饼是没有保质期的,因为很干很硬,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奶奶会把中秋节的月饼保存到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月饼会变的更硬,牙都咬不动。那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奶奶把月饼当成好东西,做饭的时候放到箅子上蒸透,然后再切成几块分给我们吃,虽然月饼变软了,但是青红丝的味道仍然很浓,我还是不喜欢吃。奶奶每次蒸月饼都会哄着我吃下一块,她自己往往不舍得吃。

现在的月饼品种繁多,口感也很好,还制作的非常精美,咬上一口,松软甜美,也不见了青红丝。奶奶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得心脏病去世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奶奶没有吃到过松软可口的月饼。

鲁西南记忆——月饼

提包

虽然现在我仍然不喜欢吃月饼,但每每看到月饼,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旧事,想起奶奶的疼爱和过去生活的辛酸。

我所认为的月饼,不一样的月饼。

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今夜云遮月,中秋小雨寒;

望穿云层后,月是故乡圆。

感谢巨野农商银行蔡杰田友情朗读。

鲁西南记忆——月饼

蔡杰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