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如何看懂中国画(一)

 手写版 2019-09-13

中国画,其实人人都能看懂,只是欣赏的层次有深有浅。

美国国民画家诺曼.罗克威尔的作品,戏剧性反映了现代绘画与观众的关系。画家同时运用了具象、抽象两种表现技巧;具象描绘了一位观者,抽象背景是一幅现代派绘画。画上的观众有可能对所见画作一窍不通,也可能非常认可;有可能惊异,也可能愤怒;可能熟悉,也可陌生。问题是,绘画从未与观众如此疏离,现代派需要各种强势的理论解释,才有可能被人理解。

首先,你得有看画的愿望。网络上有海量的绘画作品资源,高清图片也不少;报刊有很多文艺副刊、专版;世界各处随时也都有不同层次的画展,如果你有看画的愿望,得到满足并非难事;你不愿意看,那就没办法了。

其次,要多看。只看一张画,或每个类型的画作看得非常少,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比较,没比较就无法分辨好赖优劣。看多了自然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高下,分辨力也就会自然形成。仅仅分出一般的优劣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确立一个好的标准,标准,就是已有定论的一流作品。各行各业都一样,只能用最好的产品、服务做标准。艺术尤其如此,画史,一方面是天才画家的传承、创新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的谱系。标准,一定意味着一流的作品,不存在二三流的标准。要么是艺术,要么不是艺术,不存在第三条道路。歌德就告诉他的学生说:只能看一流作品。一流作品培养二流品位,二三流的东西恐怕只能培养不入流的品位。孔夫子也说过: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有这个标准,就能进一步品评画作。

然后,具体到中国画,最好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画史、诗词,儒家、道家学说,等等。这样,就容易领会中国画的意境,比如,人物讲究传神写照,山水讲究浑厚华滋,都指的是不同的意境而言。中国画一定得有意境,有意境才能有境界。技巧相对弱一点,但画有意境,如元代大师倪瓒所说的“逸笔草草”,画品依然会很高;没意境,光有技巧,往往画品低劣。所以,书画学者陈传席建议,喜欢国画的朋友一定要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古典诗歌批评的总结之作,也是理解中国传统画境的最佳读物之一。

这本书开篇就讲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就是意境。换成画,也可以说,画以意境为上,有意境自成高格,自成名画。

可以说,以上三个步骤对应三种观画的层次。第一层,是对画作有一定印象。虽说是印象,也很重要。艺术作品,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它能不能打动你,往往就是那决定的第一眼。这一层人人都能达到,只要你主动去看。我们往往说看不懂一张名画,其实根本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因为你只要看了,就会有印象,实际上已经对它有所了解,懂了一部分。问题在于,你进一步反思这个印象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不相关的知识、观念去评论它,这幅画怎么不像?它凭什么那么贵?由此,破坏或打断了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所以,对画,没有懂不懂的问题,只有理解的层次问题。

第二层,通过看画量的积累,尤其是对众多一流作品的熟悉,经过比较,对所观赏的画作就会有比较深入的理解,随之可以对其做出判断、品评。以前,中国画的品评,模仿汉魏时期对人物的品评,分为“九品”,先大体分上中下三类,再进一步将各大类细分上中下三品,于是得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以此类推。无法归于此类的,就是不入品流,所谓九流之外。人有人品,诗有诗品,画有画品。所以,我们常常能在历代名作的题签附近看到清代皇帝的品评:上上神品。更常见的是四品说:神、妙、能、逸。大鉴藏家王季迁将四品减为三品:神、能、逸。

徐小虎《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画的笔墨》,本书是艺术史学者徐小虎与鉴藏家王季迁的谈话录,以文人画视角,梳理了历代大师笔墨的内涵及传承,对有一定观画经验的爱好者是极佳的中国传统绘画入门书。

《鱼庄秋霁图》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大师)可以说是逸格的最佳代表,作品笔墨萧索,空灵疏寂,无一点尘俗气。技巧的生熟,只是相对而言。相对宋画,勾皴点染样样臻于化境,倪瓒的画无疑简单多了。但看似简单,其实高妙。就像十成武功仅学了一成,运用得出神入化,也能通吃天下。后世的文人画大家,大多学过倪瓒,除了清初的弘仁气息稍微接近,其它相差甚远。大体看去,运笔用墨清楚,以为易临易仿,细看则笔墨无痕。这点像清代的王原祁。王自称其笔墨为“金刚杵”。

文学艺术,不像科学技术,往往不能精确打分,即使打分也不可靠,绘画的品评体系,只是一种理解作品的辅助方法。例如,南朝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列为中品,与郭璞、颜延之等并列,千载之下,有失公允。文学如此,绘画亦然。

更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更容易与中国画产生共鸣。比如,山水画,其中表现的意境在精神气质上,与中国古典山水诗非常相近。文人山水画落款常常就是一首山水诗。

《书画册之一》,石涛(1641-约1718,清初大师)这帧册页,构图疏野,其款为:“雨也淋漓风也痴,风风雨雨到秋时。闲向松窗取雨意,一天风雨绘秋诗歌。苦瓜老人济。”诗境与画境互相启发,令人绝倒。画境毕竟有限,经诗境的阐发,有限的画境展现出无穷的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