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种鱼类信息素在垂钓过程中的诱鱼原理及应用方法

 Indala 2019-09-14

信息素,对于钓鱼人来说并不陌生,各种所谓的“诱鱼信息素”比比皆是。然而,本文作者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市场上所谓的信息素都是无效的产品,没有实质性作用,下面我来详细阐述原因。

信息素,是由一个生物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物种的其他个体通过嗅觉器官察觉,使后者表现出某种行为、情绪、心理或生理机制改变的物质,信息素具有通讯功能。可以看出,信息素是由动物身体分泌出来的物质,是具有活性的,短期内具有和同物种传递信息的功能,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或水中,就会失去活性,最后消失。

可见,信息素只能由生物体分泌,作为短期的信息传递物质,离开生物体较长时间后,就会失去活性和作用。所以市场上所谓的钓鱼信息素根本不靠谱,可以肯定是炒作概念,混淆视听的无效产品。不过各位钓友别灰心,虽然信息素无法生产,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刺激钓点内的鱼分泌信息素来起到诱鱼留鱼的作用,就是所谓的以鱼诱鱼。

在了解信息素的诱鱼原理之前,我们先介绍两种和垂钓息息相关的鱼类信息素,摄食信息素和警报信息素。

摄食信息素,当鱼类发现食物,觉得气味和味道是自己喜爱的,开始进食后,身体里会分泌出摄食信息素,周围的鱼闻到前者分泌的信息素气味后,会追踪至食物处,一同进食。分泌摄食信息素是鱼类的天性,遗传基因里自带的。

警报信息素,当鱼受到惊吓或者伤害时,身体里会分泌出一种警报信息素,附近的鱼闻到该气味后,迅速远离信息素气味区。这是鱼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遗传基因里自带的生存法则。

利用信息素钓鱼,既然鱼类在进食自己喜欢的食物时,会分泌摄食信息素,那么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鱼饵的味型调整到最佳,同时在饵料中添加饥饿激素(多巴盐)来刺激鱼的进食欲望和进食强烈程度,使鱼大量释放摄食信息素,把周边的同伴都引诱至钓点。

务必要重视警报信息素,钓鱼时,如果在钓点内锚鱼、跑鱼,鱼会释放大量的警报信息素,窝子里的鱼都会散去,就是所谓的“炸窝”。为了避免鱼类释放警报信息素,钓鱼时一定要把漂调得精确,抓口一定要稳,不要见到漂动就提竿,确定饵在鱼嘴里之后再扬竿。“钓鲤鱼不抓第一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非常受用。

最后,要想钓好鱼,提高鱼获,就要有一个长期使用,并且熟练掌握的配方,配方的重点是诱鱼效果好、味型好、促食好、降噪镇静效果好。下面给大家提高一个主流、前沿的好配方,供钓友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