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棋:痛苦的反思(3)

 夕阳红10 2019-09-14

象棋和一些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转身的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是人家把比赛搞成了商业活动,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人家搞比赛是为了赚钱,而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却还在原地坐着,脑子里没有自给自立自富自强的意识,习惯了哺乳式,输血式,有赞助就吃几天肉,没赞助就怨天尤人。拿篮球来说,它的历史不过112年。但回顾一下这段并不算长的历史,对我们也许大有裨益。1891年,一位叫詹姆士博士,为了学生们在冬天也能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用两只破筐和一只足球,发明了这种后来被称之为篮球的运动。

篮球的场地和器材,原来是最简陋的。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它们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们乡下中学也有篮球场,这里的篮架、篮球、场地是一个档次。我们大城市的室内体育馆也有篮球场,这里的篮架、篮球、场地又是一个档次。美国NBA的职业篮球赛也有好多篮球场,他们的篮架、篮球和场地就是更高的一个档次了。前些年,美国NBA为了开发中国市场,把一场普通的比赛安排到大洋彼岸的中国来进行。可是NBA的官员考察后发现,中国最好的篮球馆,其场地仍不符合NBA的标准和要求。没办法,人家只好从美国本土把标准地板用飞机空运过来。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詹博士的初衷,是让学生们动起来,是要通过运动增强他们的体质。篮球的器材为什么要不断上档次?是因为不上档次就锻炼不了身体了吗?不是。任何一项成功地向商业化转身的竞技体育项目,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从简陋到高档甚至豪华的发展历程。

我举两个例子,都是象甲的实事。第一个是在北方某大都市,他们的主场,大环境应该说还过得去,但赛场的地板却有严重缺陷。也不知是年久失修,还是工程质量本来就有问题,走一步,地板就“吱嘎”一响,尽管人们特别小心,有意放慢放轻脚步,但“吱嘎”之声仍不绝于耳。这明显对比赛构成了干扰。我怀疑该队领导在事前是否进行过实地考察,如果他们亲临现场,是能够发现这个缺陷的。而且整个房间也太小,堪堪容得下四台棋,因为地方很偏僻,没有棋迷观战,但就是领队教练加裁判和少数几名记者,小屋已然是“济济一堂”、让人透不过气来了。

再一个例子是在南方某市。一场比赛,场地一改再改。本来定在甲地,双方棋手都已入住,但赛前当地象协官员从外地赶了回来,说甲地不行,必须换到乙地,结果去乙地的路正在大翻修,坑坑洼洼,车行其上犹如海上遇险,剧烈颠簸,心肝五脏都差点吐出来。显然,当地官员并没有实地考察道路交通情况。棋手们苦不堪言,但也只好唉声叹气,相视苦笑而已。

这两件事我都是亲身经历。

同样是一场比赛,美国NBA的官员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飞来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地板不符合要求,不惜工本用飞机空运地板过来。这事要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这样做吗?我们也许会指责人家大手大脚,也许会说,不就一场比赛嘛,值得吗?经济账还是要算的。其实更会算账的是人家,人家算的是大账,长远账。人家讲究的是NBA在一个尚待开发的庞大市场面前的形象。这才是大手笔。而我们这两个赛场,一个在郊区,一个就在市区,我们的相关负责人为什么就不能实地考察一下呢?有人说,这是个工作作风的问题。而我认为,这恰恰暴露出象棋圈子里这种得过且过能糊则糊的思想。这种思想害我们已经很久很久。

高级别的专业比赛尚且如此,省一级的业余比赛更不用说了。

篮球运动问世后,仅七年时间,就步入了商业化。一家球队花了25美元,租了一个礼堂进行比赛,并向观众售票。收入虽然有限,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随着篮球向商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篮球的器材包括对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这是世界上所有成功向商业化转身的体育项目共同的特征。比如网球,比如足球。我们从上世纪的电影资料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比赛场地是怎样的简陋。无论是网球场还是足球场。但是人家一直在前进,一直在上档次,发展到今天,无论网球场还是足球场,都远非过去所能相比了。与其说人家之所以在场地和器材上不惜工本,不断提升档次,是为了给比赛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如说他们是在不断提升该项目的形象和品位。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象棋,不能没有自惭形秽的痛苦感觉。象棋整体上的形象与品位,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大问题。大问题被忽略,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全国个人赛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时间问题实际上是象棋界从上到下的普遍问题,它是象棋的另一个病灶。其临床表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越短越好。

基层搞比赛,短的一两天,长的三四天,一天下两轮还是宽松的,我见过一天下五轮的,即上下午各两轮,晚上一轮。头一天下五轮,第二天下四轮,一共九轮,两天结束。第二天少一轮是为了让大家有时间赶回去。这是搞比赛吗?我总觉得是在应付差事,总觉得是在糊弄我们自己。这样草草开场,草草收场,有意思吗?

这里面有经费的因素,但又不能完全推到经费身上。它和我们很多很多基层棋协的负责人的思想观点有关。在办比赛的问题上,我们很多基层负责人想的不是如何办好它,而是如果糊弄过去。用一句老话讲,就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象棋是思考型的运动,它最不能缺的就是时间。在象棋或其它棋类比赛里,一分钟一步绝对属于快棋的范畴,但在斯诺克比赛中,一分钟不出杆,就算慢的了,超过一分钟还在琢磨这球怎么打,就算长考了。

比赛项目不同,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

我总觉得全国个人赛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时间,以及冠军的产生。时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每一轮双方比赛用时有越来越少、越来越紧的趋势,这个趋势是危险的,不合理的。我认为像全国个人赛这么严肃、这么重大、这种最高等级的专业比赛,在用时上应该向合理的方向趋动。具体地说,就是要适当延长双方的自由支配时间,以保证棋手拥有必要的相对较为充裕的思考时间,从而保证棋局的质量。

(在斯诺克比赛中,上面提到,一分钟不出杆就算长考了。但是绝大部分比赛对棋手的出杆时间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并没有加以限制。按圈内共识,一两分钟的思考就算长的了,但你要真考虑四五分钟,也没人来管你。规则为什么容许长考?就是要保证出杆的质量。)

在每天一轮的比赛中,适当延长思考时间是可行的。它并不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不会伤筋动骨,影响整个赛程。但进行到第二阶段,过去是先小组积分编排制,再进入第二阶段淘汰制。现在又有了新办法,所谓7加2,先进行7轮积分编排,产生前四强,再进入第二阶段,四强交叉比赛,以决出最终的优胜名次。无论哪一种吧,我觉得第二阶段的节奏要进一步放慢,让它更趋合理。一是要搞番棋制,比如三番棋还是五番棋,或者两盘分先制,以尽可能保证比赛的公正和公平。慢棋如果打平,加赛快棋,快棋同样是两盘分先。如果仍打平,则加赛超快棋,超快棋仍是两盘分先。如仍不能决出高下,才采取突然死亡法。即继续进行超快棋,重新猜先,一方获胜,比赛即告结束。

半决赛到决赛之间,应休息一天。

冠军决赛是否可以采用四局分先制,先得2.5分者获胜?如果四盘慢棋最终打平,再加赛快棋。总之,在高档次高规格的职业比赛中,快棋是最后的解决办法,不要轻易动用。但是在表演赛和一些电视、网络的比赛中,可以较多地采用快棋。

之所以增加半决赛和决赛的盘数,是为了减少偶然性,维护全国冠军的严肃性,保证这一头衔的含金量,也给参赛棋手更多的周旋余地,进一步增加比赛的合理性。

全国个人赛的第二个问题,在我看应该设立奖金。而且应该是奖金最高的比赛。所有的象棋比赛,从级别最高的全国个人赛开始,都应该是商业比赛,换句话说,都应该是有奖金的。一般来说,应以奖金高下来定档次。而且我们以往的奖金分配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只规定获得前六名或前八名的选手才能获得奖金,这种方式已经落后,因为不合理。我觉得可以采取国际流行的好的做法,比如网球,能够有资格参加这一棋坛盛会的,都有出场费。赢一轮,有一轮的奖金。赢了第二轮,奖金往上翻,以此类推。

冠军奖杯也要商业化。不要到市场上花一两百元买个奖杯来糊弄。现在全国赛的奖杯都是这种不值钱的破玩意。看着金光灿灿的,其实就是镀铜加抛光,底座就是普通的木头。吕钦曾经告诉我,他以前住的宿舍,床底下全是各种比赛得的冠军奖杯,主要是因为没地方摆。结果时间一长,有好多都发霉了。我觉得这是低、劣质奖杯应有的下场。象棋千百年来一直有个痼疾,叫作“自坏教门”。(关于“自坏教门”,下面会专门去讲。)弄这种不值钱的破杯子来糊弄比赛糊弄冠军糊弄观众,到头来糊弄的是象棋本身!奖杯可以由个人来捐赠,就像网球和羽毛球一样。杯子非常高档,用金银等贵重金属打造,造型极具艺术性,是某某某捐赠的就叫某某某杯,就像网球的苏珊·朗格伦杯,羽毛球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一样。世世代代叫下去。谁得冠军,可以得到一个与真杯从外观到材质完全一样、只是尺寸稍小些的仿制品。(这个杯子本身就价值连城。)冠军得主可以拿真杯拍照,组委会会提供这样的服务。真杯上将刻上他的名字和夺冠年份如果是国际比赛,还应刻上他的国籍(或地区)。

同时,女子组的奖金应该和男子组一样。不论是何种形式何种规格的比赛,这一条都应作为基本原则。以往我们在奖金分配上总是重男轻女,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应予纠正。前两年网球大满贯赛事的男女奖金已经改了过来,成为男女平等了。原来是考虑男子比赛为五盘三胜制,女子比赛是三盘两胜制,男子比赛付出较多,夺冠更难,故奖金高一些。但现在人家认识到这样做对女子仍是不公平的。男子体力本来就强于女子,盘数多不能作为奖金倾斜的理由。西方世界尚且能知错即改,我们作为妇女解放运动搞得最好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有此君子之风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